灵活务工市场
多年一个人生活的老人可以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享受到生活照料和开心娱乐了;新市民子女在学校之外也能体验一下做手工的乐趣了;大学毕业生想创业当大老板,到创业孵化基地一站式搞定…… 2014年,
市北区一点一滴的
变化,影响着每一个市北人。城区环境的整洁、破旧棚户区的拆迁,大大小小的新政和举措,让人们更加直观、真切地享受到民生福利,感受到宜居幸福。
海伦路街道徐大爷 日间照料中心成第二个家 最近几个月,家住市北区海伦路街道的徐大爷日子越过越舒心,孩子在上海工作,老人一个人住,“自从俺社区建了个日间照料中心,我天天都到这里来 ,中午在这里吃饭,还能休息一下,平常没事的时候在中心看看书,唱唱歌,打打牌,开心又自在。”徐大爷觉得,这样的生活让他找到了“家”的感觉 ,“以前一个人住太寂寞了,想找老朋友聚聚,还怕打扰到人家,现在好了,老人们自发聚在一块儿,别提多高兴了。日间照料中心成俺第二个家。”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采访了海伦路街道海清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负责人,“房子是我租的,里边的设施设备都是街道提供的,有厨房里的一套设施,有麻将桌、沙发、卡拉OK,还有休息室里的所有的家具等等,我负责房租和装修。”中心负责人王建霞告诉城市信报/信网记者,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是纯公益事业,没有任何收益,老人们白天来玩也不需要任何费用,如果中午需要在这里吃饭,只需要8元就能吃到三菜一汤,非常合老年人的胃口。如果子女有事需要出差,老人们晚上也没有人陪的话,经过提前联系,家属可以把老人暂时送到这里住几天,“白天晚上都住在这里的话,一天照50元算,这一点也解决了很多家庭的实际困难。”另外,要是有老人要过生日,或者有什么聚会之类的活动,可以提前预约,在这里聚餐、玩耍,很开心。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了解到,海伦路街道海清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是市北区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参与日间照料中心运营新模式的成果,此外,还有河西街道大山社区、洛阳路街道商丘社区等日间照料中心,先后与社会组织签订了运营管理协议,引进专业服务组织先进的管理经验,进一步提升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质量。目前,市北区已经实现了日间照料中心在所有社区全覆盖。
24岁创业者张景翠 首次创业啥都不懂,政府领进门 在市北区都昌路3号,市北区新建了一个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基地里,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见到了在这里创业的24岁大学毕业生张景翠。张景翠告诉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自己去年刚刚毕业,“首次创业啥都不懂,想要自己做外贸,但是没有那么多资金,很多工作都不知道怎么开展,还好政府领进门。”张景翠说,听说市北区新建了这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就申请加入进来,“这里能提供免费的办公场所,还有人给提供创业指导,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帮助特别大。”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了解到,市北区去年新建这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既能为创业者提供单独的办公室,又能为年轻人提供办公桌、网络等基本办公条件,创业者们在这里能享受到“保姆式”的帮扶。尤其是一些扶持政策更是吸引人!对于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者,第一年房租全免,第二年减半,第三年免30%。目前,创业孵化基地的建筑面积达5150平方米,有64间大小不一独立的办公房间和可提供70人创业的集中办公区,能同时容纳创业企业130余家,带动就业600人以上。
新市民子女小涵 每周都能免费上手工课 在市北区洛阳路街道新园社区,新市民子女小涵每周都有了好去处,“到社区跟社工姐姐们一起做手工”,在小涵看来 ,这是她长到这么大以来,最喜欢的课程,“从不旷课,从不请假”,小涵妈妈告诉城市信报/信网记者,社工们会免费教孩子们手工制作、亲子DIY等等,“小涵一开始很羞涩,不敢离开我,但是,通过一次一次活动,我慢慢发现孩子的成长和变化,比如做点心、用烤箱等能让孩子们敞开心扉,开始主动跟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小涵妈妈说,这样显著的变化,让全家人都很开心,“真的很感谢这些社工老师”。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了解到,这些社工们来自“青少年成长加油站”,其是彩虹社会工作事务中心在市北区洛阳路街道新园社区开展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社工服务项目,这个项目主要由“青少年成长小组”、“父母大讲堂”和“亲子活动”三部分构成,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完成的,“每周一次,目前来看,效果很好,也很受欢迎”,项目负责人于晶利老师表示。市北区社工组织在新建的市北区社会组织创益工场内有了政府扶持的办公场所,逐步成长壮大,为越多越多的市民提供社工服务。
出租车司机张师傅 环境好了,公厕多了不少 在开出租车的张师傅看来 ,2014年市北区还有一项重要变化:城区环境好了,干净整洁了很多,“最关键的是,我发现公厕也多了不少,很多老公厕的条件改善了,不但有厕纸,还放上了洗手液,真是越来越贴心”。
张师傅说,比如雁山立交桥附近的那处老公厕,在改造前是一个大通道,没有隔间,属于传统老旧的公厕,“条件比较差,现在好了,里边都铺上了瓷砖,还配有洗手盆、洗手液、卫生纸,这对于我们跑出租的来说,实在是太方便了”。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从市北区政府了解到,2014年市北区投资300余万元,升级改造公厕15座,新建公厕3座,还提高硬件水平 ,配备LED显示屏,全区有14所公厕已达到24小时开放,均免费使用。除了对公厕进行升级改造,今年以来 ,市北区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改善环卫基础设施,提高环卫机械化装备水平。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了解到,垃圾桶脏污破损严重和道路果皮箱不足是困扰环境卫生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市北区投入135万元,采购了1285个果皮箱,按照每100~200米1个的标准设置,完成全区主干道果皮箱标准化配置。投资近300万元,更新脏污破损的垃圾桶1.3万个。
农民工张中华 不用再在马路边等活儿了 “以前在马路边靠活,冬冷夏热,没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有时来了辆招工的车,一群人围上去,为了一点小事,都能闹出纠纷来 。”从临沂来青的农民工师傅张中华告诉城市信报/信网记者,因为觉得自由,所以这几年一直靠打零工来谋生,但是马路边的条件跟现在的沈阳路灵活务工市场一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里暖和呀,不用再受冻了,中午还可以吃上热乎饭。”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得知,张中华当天中午在灵活务工市场上搜罗了几个“好活儿”,准备下午就确定下来到底干哪个,中午的时间,他到灵活务工市场的“食堂”要了半份地三鲜、半份青椒炒肉,一碗米饭,“一共9元,管饱,价格也能接受”。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从市北区政府了解到,2014年年初,沈阳路46号的青岛市(市北)灵活务工市场一期启用,将占路找工作的务工者吸引到院内。到2014年10月27日,灵活务工市场的二期项目建设完工,并于11月正式启用。灵活务工市场新增了4千多平方米的室内区域,内设劳动维权服务区、公共服务区、求职洽谈区、新市民培训学校、生活服务区和零工直通车等6个服务区域,来此找工作的新市民告别了风吹日晒的日子。作为青岛市2014年市办实事之一的青岛市(市北)灵活务工市场在2014年11月19日正式开业,马路市场退出。现在这里成了市区唯一面向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求职、培训、维权、生活服务的就业创业服务基地。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郝春梅
◎相关新闻 市北区花5240万为居民“买健康” 近年来,市北区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购买服务,共同发展”的路子,有效整合了辖区卫生服务资源,为群众提供公共卫生、妇幼保健及计生科技等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居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目前,全区75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面向妇女、儿童、老年人 、慢性病人、残疾人约607150人,免费提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型精神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服务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15年市北区用于购买11项服务花费资金5240万元。
市北区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和23个街道计划生育服务站,面向育龄夫妇、孕产妇、新生儿和流动人口,提供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生殖健康查体以及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以下简称“三筛”)等服务。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郝春梅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