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秋向记者展示根雕作品。
一只飞鸟的造型。
退休前,专门收集树根,堆得家里到处都是,退休后,专注于根雕艺术、树桩盆景,十余年来,
平度市仁兆镇西仁兆村的张培秋根雕艺术品达200件。1月20日,记者采访了解到,2002年,为了照顾高位截瘫的家属,1950年出生的张培秋提前退休,他拾起了爱好,痴迷于雕刻、培育树根,至今已经坚持了13年。
“雕刻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
1月20日,天气稍微有点冷,但工作室里摆放的60余件根雕作品却依旧让65岁的张培秋心里有股热乎劲,这是退休13年来的心血。
记者看到,“根雕展览馆”里摆放着已经上漆的或者未上漆的各种形状的精致作品60余件,有活灵活现的人物,有蛇、飞鸟、猴子等造型各异的飞禽走兽。
张培秋告诉记者,馆里收藏的只是一部分作品,另外一些作品都被朋友们置换走了,有的用石头换,有的用字画换。“反正这些根雕的原料都是我从村里捡回来的,加工后送给爱好者,各取所需,也是一种乐趣。”
闲暇时,张培秋就到村里、地里转转,寻摸树根。他告诉记者,“有的具有雕刻价值,有的没有,这个需要观察,如果发现堆放在别人家门口的树根有点意思,就跟他们商议,然后带回家来加工。”
“每件作品的加工过程是不一样的,一些小物件如小动物就很容易打磨,大的雕刻起来比较费事,需要构思,浸泡,整出形,然后再去皮,定型,把树根立起来,固定好位置,就可以雕琢、打磨、打蜡了。”张培秋说,“做什么事都要用心,雕刻更是如此。”
年轻时收集有“潜力”的树根
2002年,为了照顾患有高位截瘫的家属,张培秋退休了。“退休后,时间充裕了,想把以前收集的根雕加工加工,就去买了关于根雕的书,钻研了起来。”据了解,张培秋退休之前曾任原兰底镇武装部长,上世纪80年代,年纪轻轻的他就发掘了自己的这一爱好,由于工作时没时间,连星期天也要下乡,他只能收集、不能雕刻,但这也没有阻挡自己的乐趣,常常利用下乡的机会,找寻有“潜力”的树根。
“根雕讲究形神结合,有些树根越看越神似某些事物,不捡回去收藏起来太可惜了。”然而,在张培秋看来是宝贝的树根,在妻子眼里就是些烂木头。
在张培秋的眼里,雕刻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一走进雕刻室,就仿佛进入了只属于自己的世界,拿着工具越刻越高兴 ,忘记抽烟 、忘记吃饭是常有的事。”张培秋说。
精心培育70余盆树桩盆景
记者在张培秋家中看到,除了各种形状的根雕,他还精心培育了70余盆树桩盆景(简称桩景),开花的 ,不开花的,囊括了柘树、榆树、枸杞等不同种类的树桩。
据了解,这些桩景大部分是张培秋自己从地里、山上挖回来的,如何将不起眼的树根制成桩景,张培秋有他自己的诀窍,“叶要稀,枝要曲,干要粗,根要露。”他说,“有些树桩要修剪、加工,有些直接栽到盆里就很有感觉。”
由于家里周边没有山,张培秋就到老伴周爱云的老家明村去寻找树根。周爱云开玩笑说:“这就是个树痴,看见了形状奇特的就捡回来,堆得家里到处都是。”
文/图 记者 张雪松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