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在用烙铁刻画新作品。
王磊刻画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葫芦。
只凭一把烙铁,片刻工夫,就在葫芦上留下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作,把一只葫芦变成一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两年前,家住东阁街道东阁村32岁的王磊迷上了葫芦
烙画,从开始的手足无措到如今的游刃有余,从粗枝大叶到精细入微,一件件精致的艺术品就这样出炉了。记者了解到 ,王磊每天投入10余个小时在烙画上,创作了数百件葫芦作品,在家人、朋友的支持下,将这份爱好发展成了自己的事业。
偶然机会与
葫芦烙画结缘
1月21日,记者来到杭州路一家民俗艺术馆,展厅里到处是大大小小的葫芦,简直就是葫芦世界。这些葫芦身着不同的“衣服”,有“十二生肖”、“十八罗汉”等,葫芦上的图案惟妙惟肖。
初见王磊,你很难把这些小巧精美的葫芦烙画和眼前这个身高一米八多、身材魁梧的“山东大汉”联想起来,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粗中有细”。谈起喜欢葫芦烙画的初衷,王磊笑着说,“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天津的烙画大师,当时就被大师的精美作品深深吸引,后来,通过网络系统了解了葫芦烙画,觉得这门艺术很了不起,就产生了自己做烙画的念头。”
据了解,2年前,王磊给一家金矿开班车,上午八点将车开到单位后,有一整天的空闲时间。“我就跟妻子说,想利用业余时间学烙画。”王磊的妻子对此很支持,没过几天就给他买来烙画的专用工具,并撂下一句话:“你看着办吧,不干,白瞎了二百块钱。”有了家人的支持,王磊一心钻研起葫芦烙画。王磊开玩笑说,“我这也是被‘逼’出来的。”
凭着对葫芦烙画艺术的热爱和执著,经过几个月的摸索和实践,王磊逐渐掌握了葫芦烙画的技法,随着技术不断熟练,作品也越来越精美,题材涵盖人物、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
每天苦练10余个小时
眼下,快过年了,王磊正在做一些与过年相关的题材,“莲年有余”、“三羊开泰”、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羊”们……王磊告诉记者,“烙画其实很费工夫,像这个‘莲年有余’做了两天,小葫芦成品需要一天时间,精品需要一个周才能做好。”尽管费时费力,但记者发现,摆在架子上的葫芦烙画,个个都很像样。据了解,由于王磊收工晚 ,时不时会有一些出来散步的人站在窗户边欣赏他的作品。
聊到创作过程,王磊坦然道,从选购葫芦到葫芦打磨、打烙,每一道制作流程都马虎不得。刚开始做烙画时,对于没有画画基础的王磊,烙得稍不用心,这个葫芦就成废品了。“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没有老师,全凭自己摸索。”于是,王磊采用了看似最笨却也是最执著的方法,勤学苦练,每天练习14~15个小时,练得颈椎疼也不休息,他笑着说,“现在逐渐掌握技巧后,就懂得调节了,练习半个小时就抬抬头,每天也能坚持10余个小时。”
因为葫芦是立体的,相对于纸上作画要难得多,只有熟练控制好电烙铁的温度、力度、速度,才可以在葫芦表皮上烙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和较强立体感的画面。王磊告诉记者,“慢工出细活,必须耐得住寂寞,一遍遍打烙,刚开始学时,比较浮躁,烙铁温度调得高,结果烙出的作品效果一般,经过老师指点后,技法也有了提高。”
2年来,王磊的葫芦烙画越做越出色,作品已有数百件。为更好地掌握和传承葫芦烙画艺术,王磊经常上网查阅资料,浏览著名烙画艺术家崔志强等人作品,开阔眼界,汲取营养。平时有机会,他还向
平度的老师虚心求教,交流心得,不断提高烙画技法。为了提高葫芦烙画的艺术性,王磊又重新拿起画笔,拜师学习国画、书法,争取多创作一些原创作品。为了保证有好的葫芦从事创作,每年他还在东阁村的农家院种植不同品种的葫芦。
为整合文化,开起民俗馆
据了解,32岁的王磊是一名退伍军人,凭着军人的坚强意志、对葫芦烙画艺术的执著以及辛勤的思索和付出,王磊的葫芦烙画渐渐走上了艺术的轨道,作品格调清新、构图新颖、技法娴熟,得到了同事、朋友和市场的认可,2014年,王磊开起了自己的微店。由于葫芦谐音“福禄”,寓意美好,青岛、天津等地有不少人找到他,定制不同题材的葫芦烙画送给亲朋好友。
“如今,民俗的东西又逐渐被大众所喜爱,但是平度的民俗太分散了,需要整合。”于是,2014年10月,王磊辞职了,在家人的鼓励、朋友的支持下,开起了民俗馆,王磊说,“多数人不太了解民俗文化,我想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葫芦烙画等传统艺术为更多人喜欢和关注。”据了解,王磊已经邀请了不少剪纸、泥塑方面的民间艺人一起加入民俗馆,希望将平度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下去。“现在只是刚起步,以后的路还很长很难,但我不后悔,我会继续走下去。”王磊表示。
文/图 记者 张雪松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