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艳
“
老照片虽然仅仅是一张纸,但它是一张承载了诸多光学、化学工艺的老相纸,在经历了数十年、上百年岁月的消磨后,仍奇妙地存在。”这是中国老照片网创办人仝冰雪说过的一句话,是对老照片魅力的精确解读。
一张相纸,成本极其低廉,即使清末的青岛,德占时期,拍并洗一张照片的成本也并不高,再加上将其成批印刷做成明信片,更是降低了它的物理价值。“老照片内容信息可以复制,但老照片的古董价值无法代替”。照片的魅力在于它背后的故事,它不但是百姓百态的记录者,更是城市变迁的见证者;明信片的价值在于它漂流过程中,经历的千山万水,书写的历史背景与浓浓情意。
从2014年 11月1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开始,一个小型的读者调查之后,根据读者的建议,《人文青岛》开启了图片版面之旅,陆游老师把精心收藏的德占时期明信片呈现出来,与读者一起打捞沉在历史深处的影像和故事;赵宝山老师慷慨拆册,展出了德国人在青岛,并给我展示了他30年来搜集的德国、日本相册;金立生老师把珍藏的青岛全景赠送给了青岛市档案馆,让青岛老百姓随时可以看到百年前的青岛,感谢他们!
这一期,我来到金立生位于湖南路喧嚣街面上的老宅子,搜寻青岛先辈们过年的忙碌踪迹。在这栋弥漫着艺术气息的房子中,金立生捧出了他的宝贝……
从选出的珍贵照片和贴有当时邮票的珍稀明信片中,我们可以看出清末老青岛的繁华,虽然当时的生活水平无法与现在相比,但因为“过年”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他们还是尽己所能。集市之上,锅碗瓢盆、蔬菜水果应有尽有,人群熙熙攘攘,小孩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平日里很节俭 ,过年这几天都慷慨解囊,除旧迎新,犒劳家人。节日的气氛还包括各种各样的演出,踩高跷的队伍昂立在人群中,引来众多观众的驻足。扎着大辫子的西洋乐队,奏出的洋曲散发着浓郁的中国味儿。患矮小症的艺人走街串巷,赚来年的吃食,是早期的特型演员。还有京剧、说书人等,好不热闹。
节日的气氛不仅在街面上流动,也渗透进了千家万户。
春节在中国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民间俗称过年,习俗中蕴含着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 、祈求丰年 ,是人们对来年的期盼,这种情结根深蒂固,1928年到1930年,当时的政府曾经打算废除农历,最终被强大的民意打倒妥协,可见“年”在民间的力量。人们遵循着旧礼,理发、打扫,守岁、拜年 、回娘家……
清朝诗人孔尚任在《甲午元旦》中描述了中国春节的热闹与祥和:“萧疏自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乾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抉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然而,正如前面所说,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有故事。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热闹的节日场景中,其实流动着静谧的气息。这些图片多出自在青岛的外国人之手,照相机这种新奇的物件让当时的青岛人有着些许敬畏与困惑,甚至有一张照片中,一位小朋友捂着嘴,眼神中满是惊讶。除去站在远处的俯拍之外,这些照片其实是定格的,忙碌的人们在镜头前已经停下手中的动作,他们屏住呼吸,等待着,直到“怪物”工作结束,一切恢复正常。
寂静的照片,满目的繁华,而繁华当中,也有过片刻的寂静。
这些黑白老照片,零散地讲述了旧时青岛人的生活百态。时间的推移,让人们淡忘了很多场景、事件,并让其最终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幸好,有这样一群人,用毕生的精力寻找老照片、老明信片,为我们保存下了先辈的踪迹和历史的记忆。您如果是他们中的一员,独家收藏过珍贵的青岛旧影,或者是一名走在城市角落的摄影爱好者,记录下青岛城市的变迁,请与我们联系,重温,不只是怀旧……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柳已青工作室,您也可以@文圆质方也或者通过renwenqingdao@163.com联系我们。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