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几乎是孙举最忙的时候。
岁末,春节的气息越来越浓厚,不少家庭都开始储备年货,春联更是不可缺少的东西。手写的春联更是香饽饽。不少家庭以找人手写一副好
对联或一组好福字为荣。在新城区
大同新村77岁的书法家、画家孙举今年一共帮人写了近200副春联。据了解,孙举从20多岁开始写春联,到现在已经连续写了 50年。每到年底,几乎也是他最忙的时候。
受村里邀请,给孤寡老人写春联
2月10日,记者在新城区大同新村附近孙举家中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用毛笔写春联。“给亲戚朋友写的,这几天都没闲着,前两天还帮大同村的80户孤寡老人和烈士军属写了80副对联。”今年77岁的孙举除了有点儿耳背外,身体十分硬朗,每天骑着电动车到自己的打印店兼书画工作室“上班”。
“他写对联真有年头了,从二十来岁就开始写。”在孙举店里做客的市民高先生说,“他当年下乡到农村的时候是到铺集镇河北村,每到年底四邻八村的都找他写,连张应、里岔的村民都找他。”据介绍,孙举出身书香世家,进士门第,6岁开始习字,受家庭熏陶,对书法、绘画都十分感兴趣。但后来因为受家庭成分限制,上了9年学就被迫辍学,但由于十分爱好书法、绘画,坚持观摩名家作品,注重文化修养的积淀,最终博采众长,自学成材,在圈子里小有名气。
50余年笔耕不辍,耗纸不计其数
据了解,对于书法,孙举习的是行楷,经常临摹颜真卿、欧阳询的字帖,受他们影响较大,但自成一体。而绘画也是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现在作品以山水花鸟写意居多。自小习字、绘画 ,用过的纸笔不计其数,唯有一幅幅成形的作品,记录着几十年的岁月积淀。
“有多少作品?记不清了,上千幅是肯定有了。”孙举老人笑着说。据介绍,即使近 80岁高龄的他 ,现在每天还要腾出2个小时的时间写字、绘画。“写习惯,画习惯了,一时不写有些闲不住。”据介绍,孙举每年用过的宣纸大约是20刀(一刀100张)。“以前条件差,没有宣纸可以用,就用那种封窗纸画,后来用版纸,再后来才开始用宣纸。”除宣纸外,孙举用过的笔也是不计其数,现有的大大小小的毛笔、画笔就有60余支,“这些年用坏了不少笔。”
诗书画印集一体,腹有诗书气自华
记者观察孙举的作品发现,每幅画作的旁边都有一句或者一首他自己题的小诗,连作品的印章也都是孙举自己刻的。诗书画印于一体,孙举自身形成了一套完整独特的艺术体系。
在孙举家里,一共有大大小小80余个印章,风格迥异 ,字体也不尽相同。“这都是前些年刻的,现在年龄大了 ,眼睛也不大好使了,所以现在基本不刻了。”孙举遗憾地告诉记者。除了印章,孙举最为自豪的便是他的作品风格,“诗书画相结合,一幅作品既有绘画的基本功、书法的艺术,还要有合适的诗来配。”平常人画牡丹 ,大多题字“花开富贵”或“天香国色”,孙举却在画上题诗一首:“化冰磨墨手先香,走笔丹青意自狂。纸上忽开倾国色,纵然腊月亦春光。”别有一番情趣,化俗为雅。
除了练字、绘画 ,孙举也经常练习作诗,广州出版的《诗词报》从2001年起就开始登他的作品。“第一首是《问蝶》发出来后,还收到了10块钱稿费,当时真的挺意外的。”孙举说第一次投稿就顺利见报了,更增加了他写诗的热情。十几年来陆续有作品在《诗词报》上发表。
街坊邻居都敬重他 ,没事常去聊天
其实,孙举的经历十分丰富,做过木匠、铁匠、下过乡、锄过地、养过鱼,半生坎坷,但这并不妨碍后来的成就。他曾获二级工艺美术师、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颜真卿书画院名誉院长、齐鲁书画研究院画家、客座教授等职称。不少作品被编入《当代中国文人书画名家精品集》等大型书籍。
由于孙举为人正直,真诚待人,也经常帮邻居、亲朋写春联,因此,大家都喜欢没事去他那里坐坐,聊聊绘画,谈谈书法。“十多年前,我父亲退休时老干部局发了一个纪念品,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拿出来,想让孙老师帮忙看看,我也有点儿数。”记者采访的当天,一名市民找到孙举帮忙。在同一天下午,一名爱好绘画的女士也来到孙举店里,“孙叔,我画了幅牡丹 ,你有空的时候给我指点一下吧。”孙举说,现在年龄大了,精力不够,已经不收徒弟了,有实在想学画的,自己就帮忙看看作品,提两句意见。
如今,年龄虽然越来越大,但孙举对名利的看法越来越淡,每天练字、绘画是他最大的乐趣所在。“书写绘画,使人身心愉悦,我将继续坚持下去。”
文/图 记者 刘静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