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特色引来孩子们围观
夜色美景交相辉映
悠悠古城,流水潺潺
华灯初上,景区内人流如织
文/本报记者 高晓雷
图/本报记者 王世翔
羊年正月里,我第一次来到号称“寻梦的地方”——枣庄
台儿庄古城。
之前一提起台儿庄,首先映入脑海的是1938年那场台儿庄大捷;对古城和台儿庄旅游,了解甚少,只知道这是一处近几年“几乎完全重建”的古城。古城景区人气究竟几何?在进入古城之前,我内心还是持有些许怀疑的。
中午时分,我们一行多人抵达景区门前,老远就望见古城外围城墙上花灯锦簇,熙熙攘攘的人群进进出出,一下子擦去了先前所有关于“人气”的怀疑和担忧。走进古城内,看着眼前的一切,泛着波涛的运河水、柔美的流线桥、古色古香的店铺,尤其是那些古建筑上斑驳的木质门窗以及开始炸着裂纹的滚木圆柱,脚底下的青石板已被游客脚步磨得乌黑锃亮……不刻意提醒,你会完全忘了这其实是一座只有五六年时间、“重建”的古城。
在古城里,枣庄市台儿庄区旅游和服务业发展局局长王玉珏介绍说,历史上台儿庄是以运河起家的城镇,京杭大运河到了山东段地势起伏明显,需要船闸提水,到了台儿庄这个地方,南来北往的商贾货船不得不停留云集于此,久之形成了历史上以商旅为特色的古城镇。“来台儿庄古城一定得住一晚,看看古城的夜景。”王玉珏说。
下午六点,天刚刚擦了黑影儿,我住进古城内一家客栈。收拾停当后,即忍不住赶紧来到街上四处走走,只见整个景区华灯初上,人流如织。闪烁的霓虹、店家的叫卖、酒吧二楼飘来的歌声,交织在耳际,桨声灯影间,仿佛让人们回到了远古台儿庄“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荣景象。
吃过晚饭后,顺着歌声,我找到了里面的“酒吧一条街”。一排二层古建筑里,凑在一起有十几家酒吧,每一家酒吧都把二楼的窗户打开,用音响透着窗子向外播放酒吧里的歌曲,里面坐满了游客,楼下的门窗前也挤占了不少,熙熙攘攘的街道上更是可用摩肩接踵来形容。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景区从晚6点开始按照夜间价格收取门票,票价由白天的160元降至100元。每天都有大量游客专门等下午6点时买夜场的票,为此景区经常不得已在入口处增派安保力量以防止发生意外。
虽然不少游客都反映,这区区2平方公里的古城收如此高的门票,“真是太贵了”,可是停车场内满满当当的私家车、街上你来我往熙熙攘攘的人流,却也是事实。我所在的客栈共有40间标间,当晚入住率约30%,在节假日及暑期旅游旺季,基本上一床难求,其余客栈亦是大抵如此。有评论指出,这说明了如今已是大众旅游时代,出游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客观上折射出,这是古城魅力的体现。
夜晚人气旺盛,但人流并不均匀。我能明显感觉到,在酒吧一条街以及小吃街等区域,霓虹更璀璨,游客也更多,而除此之外的青楼文化博物馆、漕帮镖局博物馆、月老庙等区域,到了晚间则静悄无声、“人迹罕至”。
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古城里的人。当晚9点左右,我跟一同行逛到了一家名为“咱家米酒馆”的铺面,幌子上写着“米酒5元一碗”,于是我们进去冲老板娘喊道“来两碗酒”,在老板娘准备盛酒的空当,同伴随口称自己有些感冒。本是无心一说,这位老板娘却放下手中的碗,连说“感冒了就不应该喝酒”,将自己生意先放下,把我们送到门口给指示药店该怎么走。在台儿庄古城的一天一夜之中,我没有看到一例游客与商家的口角冲突和欺客宰客现象,基本都能热情友好待客。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