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仙山之旅 成就"香玉""崂山道士"等名篇

2015-03-17 10:54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一生困苦的蒲松龄没有行万里路的经济实力,去过的大地方除了他做幕宾的江苏宝应县之外,就是崂山和泰山了。在崂山,他的足迹遍及上清宫、太清宫等,不但留下了《香玉》《崂山道士》(旧称《劳山道士》)等名篇,据称多次来崂的蒲松龄还创作了有关崂山的聊斋俚曲。追寻蒲松龄的足迹,一段长长的车程让人似乎看到文人相携徒步游览的身影。太清宫里,一尊蒲松龄雕像坐视前方,不同于百花苑内的仰望,呈现出蒲松龄不同人生阶段平静和期许的情绪。关岳祠内的写书亭和“穿墙之术”,三皇殿内的绛雪,是蒲松龄留给今人凭吊的踪迹。

  进山采风

    蒲松龄不止一次来崂山?


  记者赶赴太清宫,路途的遥远让人不由得感叹当时文人的吃苦精神。从游客中心坐大巴出发,沿着盘旋的山路上坡,过了几个站点又一路下坡,行驶了将近半个小时,才终于来到了太清宫。而当年文人们可多是徒步而行啊。

  第一次崂山游览,蒲松龄用了10天的时间。

  1671初秋,为了筹备来年的乡试,蒲松龄辞去宝应知县孙蕙幕僚之职归乡。据《崂山志》记载,1672年,33岁的蒲松龄为了排遣寒窗苦读的寂寥,在友人的推荐和带领下,是年初夏之际,正值崂山山花烂漫、岩树青葱之时,偕同友人高珩、唐梦赉、张绂(有资料称为张钹)、赵金人等8人,饱览了仙山秀色的神姿。“先到即墨王哥庄的修真观投宿,后到上清宫,再到下清官,再经伸人海中的八仙墩。”这段路程在当时可谓跋山涉水、穿林攀岩,路远行难。“因遇雨又宿青石涧,观日出。再回至番辕岭,观海市”。

  海市蜃楼的出现,让他们觉得行程的艰苦颇为值得。文人游览,恰遇奇景,纷纷记入作品之中。唐梦赉写下《崂山看海市补赋》《忆二崂山观日出时海市见沧州岛》等,张绂作《焕山山市记》,赵金人画丹青沧州岛……大家都各显其能,蒲松龄也不示弱,写出诗歌《崂山观海市作歌》:“山外水光连天碧,烟涛万顷玻璃色。直将长袖扪三台,马策欲挝天门开。”山东大学教授、蒲松龄研究专家马瑞芳说,蒲松龄的诗比唐梦赉的《杂记》记述得更细致。“飙然风动尘埃起,境界全空幻亦止。人生眼底尽空花,见少怪多勿须尔”,“他知道海市是幻影,并联想到:人世繁华都像海市,它似乎在你眼前,真正走近,又离得很远”,一如他的科举之路。

  可能是基于对崂山的美好印象,专家们推测蒲松龄在1672年下半年或者1673年上半年又来过崂山。但青岛文史学者孙守信告诉记者,据他初步判断,蒲松龄可能来过三次。他的依据是蒲松龄和百福庵道长蒋清山的深厚友谊。“蒋清山和蒲松龄的关系非同一般,蒲松龄应该和他不止一次接触过”,孙守信说。其实,除了《聊斋志异》,蒲松龄还写过大量的诗文、俚曲、戏剧,以及有关农业和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其中戏本3出,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等)。太清宫中流传的几首琴曲,据传与蒲松龄有关。蒲松龄再次来到崂山时,结识了百福庵的蒋清山道长,二人共同创编了一首琴曲。蒋又名云石,蒲名松龄,各从名中取字,琴曲名为《云石风松》,以为纪念。

  太清宫内

    写书亭里酝酿穿墙术


  太清宫内蒲松龄雕像呈坐姿,面容平静,在它身后不远处,拾级而上,就是关岳祠。祠内有座木制飞檐小亭,灰石底座,名为蒲松龄写书亭。亭子据说是坍塌后的重建,是蒲松龄构思《崂山道士》的主要地点。亭子西边一面粉刷为白色的墙壁是穿墙壁,太清宫内的导游介绍说,只有心无杂念、冰清玉洁的人才能穿过此墙,有的游客跃跃欲试,做穿越状,当然只是一场嬉闹而已。

  这堵墙有和《聊斋志异》的名篇《崂山道士》相关。

  传说一天晚上,皓月当空,蒲松龄正在亭子里潜心创作之时,忽然听到三清殿内三声鼓响,一抬头,恍惚见一道士头一低,轻松地穿过了墙壁;定神看时,原来是送茶的道士。于是,蒲松龄写下了《崂山道士》中“王生穿墙术”的故事。青岛文史专家鲁海说曾经有位道士告诉他,蒲松龄的创作素材其实来源于路上的巧遇,当年蒲松龄上山写作的时候,路上就遇到了一位上山学艺的年轻男子,男子自称在家不爱读书,经常受父亲责备,听说崂山道士都很有本事,所以想上山跟着学点本领。这名男子就成了蒲松龄小说的男主角,可能因为他不爱读书,便将其塑造成了不学无术的王生。

  那么,这段是时间蒲松龄的生活到底如何?之前有文章称他已经较为穷困,所以在太清宫的生活异常艰苦,以地为床,木板做案。对此孙守信认为不可信,“太清宫里有客室,蒲松龄的朋友又是百福庵的道长蒋清山,道士都很有修养,一定会把蒲松龄当客人盛情接待”。

  著书立说

    耐冬牡丹成就《香玉》


  三皇殿内,耐冬枝繁叶茂,红花开得正盛,吸引游人驻足留念,有家长专门带着孩子来讲述绛雪、香玉与黄生的故事,因为他们同样出自蒲松龄的手笔:《香玉》。

  这株花神“绛雪”高6.5米,胸围0.95米,树龄400余年,属国家二级保护古树名木,是崂山生长状态最好的一株山茶,但是,它并非蒲松龄笔下绛雪的原型。真正的“主角”位于三清殿院中。根据青岛史志办记载:传说有一天晚上蒲松龄正在看书,忽觉得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朦胧中发现窗外一女子的身影一闪而过,这一夜,蒲松龄怎么也睡不着,恍于梦境中,只见上清宫的牡丹仙子和院内的耐冬仙子来访,求着为她们立传,醒后灵感油然而生,写下了《香玉》。绛为紫色,雪为白色,文中的“绛雪”就是三清殿院中山茶花的化身。文中“香玉”为上清宫白牡丹的化身。1926年,三清殿院的山茶花死亡,“绛雪”之名移于三官殿院的一株山茶。该树也有600余年的树龄,系明代道士张三丰移植,属国家一级保护古树名木。后来此树也因树龄久远,生长渐衰,于2003年1月死亡。我们现在看到的三皇殿内的“绛雪”是另外一株。

  据国内研究学者盛伟称,《聊斋志异》中多篇故事语涉崂山及其边域,《崂山道士》、《成仙》、《龁石》、《香玉》叙事崂山,《海公子》、《阳武侯》言说其周边岛屿,《罗祖》、《莲花公主》、《柳氏子》、《黑鬼》等述及毗邻二邑即墨、胶州事。对于这些故事,盛伟大都在《崂山志》中找到了记载的出处。但是孙守信认为,蒲松龄在崂山创作的主要作品就是《香玉》和《崂山道士》,其他的可能与其相关,但如果将其“功劳”算作崂山之行上似乎有些牵强附会。

  蒲松龄11世孙蒲章俊:

  聊斋俚曲很时髦


  蒲章俊,淄博市淄川区人,1945年出生,蒲松龄第十一世孙,蒲松龄纪念馆名誉馆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聊斋俚曲代表性传承人。

  记者和蒲章俊取得联系时,恰逢蒲松龄去世三百周年的祭日,上千名蒲氏后人在洪山镇蒲家庄村蒲松龄墓地举行了祭奠仪式。蒲章俊是聊斋俚曲的传承人,对于蒲松龄在崂山创作的俚曲,蒲章俊说其实不太好考证,现在只是大概的说法,而且他的很多俚曲是从《聊斋志异》中演变过来的。蒲章俊是代表性传承人,是从老爷爷那里学俚曲并予以传承的,“我们那里有个祖训:把老祖的俚曲视为珍宝代代相传,现在剩下来的只有十来首了,其中有4首是我老爷爷唱出来的”。传承下这些俚曲后,蒲章俊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说起俚曲的特点,蒲章俊张口就来:蒲松龄将自己创作的唱本配上当时流行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调,不但是歌曲,还是剧本,都可以搬上舞台直接演出,更可贵的是,剧本还有旁白,有说有唱有介绍,有人物对话和活动,“在当时看来非常新潮和时髦,开创了当时戏剧的先河”。为了将其传承下去,蒲章俊每天都会在蒲松龄纪念馆给游客演出,另外,他们还成立了淄博市聊斋俚曲艺术团,并将俚曲引进校园,唱到了全国各地。

  虽然是文学创作的高手,现在的蒲松龄也被后人供上了神坛,每年祖先祭日或者清明节等都会上供,从不中断。 文/图 记者 张文艳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