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人人喊打为何历久弥坚

2015-04-15 09:12   来源: 青岛早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赵亚麟

  一个医生,论文数量和临床医治成效到底哪个更重要?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和署名研究文章多少究竟哪个更关键?答案貌似是清晰的,现实却是模糊乃至相反的。职称论文遭遇诟病日久,人们年年骂,年年却被无奈裹挟。日前,一名四川青年教师在网上发表“自白书”,再次痛斥职称论文种种弊端,更激起了各界的讨论和热议:职称论文到底该不该取消?(详见本报今日23版报道)

  说起职称论文考核制度到底科学不科学,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可以一目了然:有研究者对过去2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论文进行研究发现,41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77篇与获奖成果有关的论文中,只有9篇登上《自然》和《科学》,仅占论文总数的11.69%;还有一位诺奖获得者的论文,只是在一次规模很小的会议上“发表”——也就是说,如果按照我国的职称论文评价标准,这41位诺奖得主中的大部分若是在我国,别说“妄想”评上中高级职称,估计他们就连单位的年度考核都过不了。

  诺奖得主自然不会来中国评什么“中高级职称”,不过“职称”却是一道我国很多行业工作者都迈不过去的坎,因为“职称”关乎荣誉,更关乎待遇、收入。近10年来,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的增长速度位居世界第一,2007年我国就已在国际索引的工程类论文数量上取代美国,跃居全球第一。我国一年产生论文34万,除以365天,意味着每天都有近千篇的论文问世。然而与此相对,我国绝大多数科研论文的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真正好的论文凤毛麟角。除此之外,这每天问世的千篇论文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涉及剽窃、造假,职称评定所需要的论文更直接催生了一条论文造假产业链:以论文买卖公司为核心,写手、掮客、网站、期刊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用反剽窃软件查询,2007年的样本数据中,72%的文章是全文抄袭,24%的论文为部分抄袭,只有4%的文章不存在抄袭。

  论文买卖成为产业的原因很复杂,其中包括学者个人的操守和学术行业对于学术道德的漠视,而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某些职称评审机构对于论文造假心照不宣,其不能也不想对每篇论文的质量和真伪进行鉴定——那么这样连基本真伪都无法辨别的职称论文对于职称评定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这样挡不住论文造假,却能挡住“诺贝尔奖”的职称评价体系存在着种种不合理之处,大家也都明白其中的“不科学”,可为什么它却能在万夫所指之下“历久而弥坚”?说白了,以论文的数量来量化科研和工作能力的方法有着不可替代的 “优势”,那就是:“简单”和“可操作性强”,而这样的“优势”在学术行政化和功利化的大背景之下自然会被无限放大,相关部门也自然难有改革职称评价机制的意愿和动力。

  “职称论文到底该不该取消”这个问题早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现在的问题只是:相关部门是否有勇气、有魄力来打破现状,改革职业评价机制,打破“论文崇拜”,真正让我国从论文大国,走向科研强国。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 林永丽]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