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进入4月以来的三场及时雨,暂时缓解了趵突泉的水位危机,但年复一年的“保泉焦虑症”依然折磨着泉城人的神经。如何拓展大思路,做好水文章,保证泉水正常喷涌,实现城市与生态的完美和谐?启动北湖片区拆迁工作,开挖北湖及河道;推进白泉湿地公园建设;继续推进水生态城市建设和启动海绵城市建设等,就成了济南2015年最值得期待的三个“水猜想”。
□本报记者 晁明春
“推进白泉湿地公园建设”
“推进白泉湿地公园建设。结合新东站规划调整,开展项目立项和整体规划设计工作;开展核心区域一期土地流转、地上物拆除和环境整治等工作,适时开展基础绿化、水系整理等保护性工作,为工程建设全面展开奠定基础。”
3月22日,济南市城市园林绿化局向社会公布了2015年启动实施的“七大工程”,其中,推进白泉湿地公园建设成为实施市级公园建设提升的主要内容之一。
白泉泉群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鲍山街道办事处和王舍人街道办事处辖区内,是2004年颁布的《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中济南市十大泉群之一。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该泉群共有名泉19处,现存15处名泉,列入《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名泉录”中的名泉有白泉、华泉、饮马泉等10处。近年来,东部地区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白泉泉群的水量有较大恢复。
“建设白泉湿地公园不但能挽救濒临停喷的白泉泉群,还将为济南增加一处特征最明显、离城区最近的湿地公园。”专家们多年来一直呼吁。白泉湿地公园项目从动议到行动拖延数年,其主要原因是白泉湿地在新东站规划区内。一直到去年2月,济南市园林部门对白泉湿地公园的设计方案进行招标,白泉湿地公园项目才有了实质性进展。
去年10月和12月,济南市先后进行了两次白泉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启动环境影响评价。按照规划,白泉湿地公园划分为入口服务区、名泉及历史文化观览区、风物民俗及原生湿地游赏区、生态游趣休闲区、外围生态保护区五大区域。项目施工期约24个月,计划2016年底竣工验收。
开挖北湖及河道
“怎么小清河和水屯路之间完全变成了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传说中的北湖没有了吗?”看到小清河南路旁边富丽堂皇的房地产销售中心,不少市民感到疑惑。
济南市城市园林部门今年启动实施的“七大工程”,回答了市民的疑问:“启动北湖片区拆迁工作,开挖北湖及河道,完成历黄路两侧的道路绿化建设;编制和完善华山生态湿地规划设计方案,办理立项审批手续;非遗片区主要开展南太平河专项规划工作”等,是济南市今年新区绿化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大明湖同一轴线上开挖北湖,丰富泉城北部的自然景观,是规划大师吴良镛先生的杰作,也是济南市打造“环城公园——大明湖——小清河——华山”黄金旅游景观带的重要一步。目前,环城公园到大明湖通航已经实现,小清河到华山的河道也已基本具备通航条件,华山历史文化公园的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特别是去年,随着滨河集团、济南广播电视台与海尔地产集团正式签约组建海尔·滨河传媒集团,拉开北湖片区大规模开发的序幕后,推进大明湖至小清河连通工程已迫在眉睫。
按照济南市此前多次论证过的在水屯路西侧新开挖一条河道,从而连通大明湖至小清河的中线方案,通航线路大致是:南起大明湖北侧,利用现有的西泺河至胶济铁路北侧后设船闸,向东北方向开挖新航道(即中泺河),穿过北园大街,在水屯路西侧继续新开挖航道直至北湖(小清河),全长约2.2公里,其中新开挖河道长约1.8公里。未来游船可从护城河经大明湖、北湖、小清河,直达华山脚下。
根据北湖初步规划,设计总用地27.5公顷,水体面积约为11.26公顷。其中北湖北岸将建海尔兄弟文化主题公园,南岸将引入济南电视台打造泉城文广中心,建 设400米高的“传媒塔”。
去年11月份,济南市建设部门已经对大明湖至小清河连通工程涉及范围进行了冻结。“如果说此前由于北湖片区还处于待开发状态,开挖河道又面临着拆迁及横穿铁路桥和北园高架桥难题,那么现在,开挖北湖的条件已经成熟。”今年3月2日召开的天桥区科学发展总结表彰大会传出消息,天桥区将举全区之力发展北湖,用3至5年时间,将北湖打造成省城新的旅游休闲中心、商务办公中心和智慧生活中心。
建设水生态城市和海绵城市
“这雨,怎么就不能再下大点呢?这样就不用再为各大泉群面临停喷而揪心了。”4月18日上午,黑虎泉边,提着水桶等着接泉水的市民老张仰脸望着飘飞的雨丝,满眼溢满期盼。
人努力,可还得天帮忙。这是济南泉水喷涌的一个“死穴”。济南是资源型缺水型城市,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639毫米,水资源总量17.48亿立方米,可利用量11.5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到2020年预计全市总人口将达到840万人左右,用水总量将达到21亿立方米左右。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需要大量调引长江、黄河等客水。
“而这也是为什么济南市总要在‘保证泉水常年喷涌’这句话前面加上一个前提‘正常降水条件下’的主要原因。”专家们呼吁,加快水生态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早日去掉“正常降水条件下”这个前提。也就是说,争取在任何降水条件下,济南的泉水都可以实现常年喷涌。”
2013年,作为全国首个试点城市,济南市着手实施创建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力争逐步实施各个水源地之间的连通,形成可以相互调节、相互补充、相互置换的水网体系。特别是随着长江水的到来,济南已初步形成了长江水、黄河水、地下水、地表水和非常规水“五水”统筹的局面,如今正全力推进卧虎山、锦绣川、兴隆、浆水泉、龙泉湖等五库连通工程建设。
特别是今年2月,济南市又提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积存、渗透和净化,提高雨水资源化水平,保护生态环境。
“这也是推进‘工程治水’向‘生态治水’重大转变的有效方式,可以促进城市水系统的良性循环。”据济南市相关部门介绍,济南市已选定大明湖兴隆片区作为试点片区,在两年内实施43项整治项目,并将玉符河济西湿地片区作为推广片区。2020年实现调蓄雨洪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少于70%、试点区不低于75%,对应控制设计降雨量为23.2毫米,控制径流总量为951万立方米,初步建成“海绵城市”。
“概念名称并不重要,泉水喷涌才是王道。否则,泉城就名不副实了。”这是接泉水的老张等市民们最朴素的理解和期盼。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