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网5月5日消息日前,记者从青岛市市南食药监局了解到,市南区为争创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先进区,多方面实施努力。今年2月份至4月底,全区累计开展食品质量抽检1630批次,总体合格率98%,同比增长1.1%;立案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67件,向公安机关移交涉嫌犯罪案件2件;建成“智慧餐厅”200家,食品安全群众电话访问满意率77.6%。
开发“智慧餐厅”信息系统,实现治理方式新突破 自2014年10月份起,综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标签等技术载体,在部分餐饮单位后厨安装监控摄像头和温湿度感应器,目前已经在包括中小学校、托幼机构食堂在内的200家餐饮单位安装完成。执法人员通过监控中心大屏幕,可以24小时实时查看后厨灶间、洗消间和切配场所加工操作全过程,发现卫生脏乱、生熟不分、乱摆乱放、温湿度超标等问题可立即要求经营者整改规范,并备案留存监控影像和信息数据,有效解决了人工巡查周期长、效率低、覆盖时段有限的问题。
今年年底前,全区“智慧餐厅”总量将达到600家,基本实现全区大中型餐饮单位的全覆盖。同时,积极推行信息共享和群众参与,在国内首创群众在线监督功能,消费者除可以在就餐时通过店内屏幕观看后厨情况外,还可通过手机APP扫描店内二维码进行查看并打分点评。该软件在中铁青岛中心试用半年以来,受到广大消费者充分好评。
健全社区食安检测网络,精确锁定问题食品 2014、2015连续两年将食品安全检测纳入全区“为民要办的十件实事”,累计落实专项资金1200余万元。2015年拟开展5000批次执法性抽检,全区每千人人均检测数量达到9批次,比青岛市标准提高20%,以高频次的抽检促进最严格的管理。在全区10个街道各建设1处社区小型快速检测实验室,配备农残快速检测仪、多功能检测分析仪、食品综合分析仪、油品检测仪等快速检测设备,装备1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车,为35所学校食堂配备快速检测设备,形成遍布全区的食品质量监测网络。建成后,将免费为居民提供肉类、水产品、水果蔬菜、水发制品、米面食品、调料等食品品种,涵盖农残、瘦肉精、苏丹红、吊白块、亚硝酸盐、甲醛等9大类81个项目97个品种的快检项目,年内将为辖区居民开展评价性快速检测10000批次。通过对快检网络检测结果的实时梳理分析,能够准确筛选问题食品品种,采取有针对性的执法措施进行重点查处。目前,项目建设已经进入招标采购阶段,预计将于7月份正式启用。
实施无缝隙监管,严惩重处违法行为 积极推进监管执法力量下沉到社区,目前已在全区65个社区全部建立起网格监管责任制度,逐社区、逐业户落实监管岗位责任和痕迹化管理措施。深化以街道食品安全工作站和协管员、信息员、联络员、社会监督员为主体的“一站四员”基层监管体系,制作监管信息明示牌500块,印发“便民监督卡”10万余张,使广大居民不出社区就能进行咨询、投诉和举报。今年以来,针对群众消费集中的热点领域,开展了无证小餐饮、熟肉制品、问题西瓜、校园周边、旅游团餐等专项整治12次,下架问题食品1400余公斤,培训从业人员1500余人次,签订责任书800余份,立案查处无证经营、违禁超限、食品标识等违法违规案件61件,向公安机关移交涉嫌犯罪案件2件。积极拓展食品安全治理参与渠道,今年先后组织开展了“舌尖市南、食安你我”、“食品安全开学第一课”等有声有色、深入人心的教育活动,参与群众达4300余人次,今年截至目前食品安全群众电话访问满意率77.6%,较去年提高约4.6个百分点,群众食品安全满意率明显提高。年内,还将开展“食安山东”示范创建工作,新创32家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店、1家示范学校食堂,以标杆引领全区食品安全水平整体提升。
建立农产品准入退出机制,保障群众食品放心消费 自今年起,在全区24家农贸市场和大型商场超市建立农产品准入机制,要求凡入市销售的农产品,必须具备产地证明和质量安全证明,并监督集贸市场、大型商场超市对所有入市食用农产品实行每批、每品种多批次检测,对季节性、高危品种菜品加大样品筛选密度。同时,进一步完善农产品退出机制,督促集贸市场、大型商场超市与食用农产品经销商签订退出协议,凡在抽检中发现一次不合格的,在依法进行处罚的基础上,其产地供应商三年内不得入市;两次不合格的,依照法律法规上限进行顶格处罚,产地供应商实施终生禁入。在2014年团岛农贸市场成功试点建立食品质量保证金的基础上,今年将继续在新贵都、生活家等4家农贸市场推广,引导经营者自愿交纳食品质量保证金,实行依申请“先行退付”和“假一赔十”制度,对市场主办者未履行快检义务、允许未检测或检测不合格农产品入市经营等行为,依照相关协议,扣减相应保证金,并对问题食品销售商和供应商实施“双限改、双处罚”,对于严重违规的销售商将清除出市场。
通讯员 温泉 文 王君莉
[编辑: 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