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胶州古城探秘:老照片上的胶州古城

2015-05-26 08:23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柳已青

  助息园位于胶州城西南隅,清民俗学家王葆崇的私家园林。民国初年,助息园易主,被瑞典传教士买去,改建成教堂。这所教堂,一度成为胶州古城带有异国风情的地标。雄伟壮观,历经沧桑,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在“文革”中被拆除。诸多老胶州人,至今对教堂仍有抹不去的记忆。一座石头建造的教堂被拆除了,但纸质的影像却不会消失。在胶州古城的老照片中,看到高耸的教堂的塔楼,顿时感觉胶州湾的风云,在发黄的相纸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由中国古典的园林,到北欧风情的教堂,再到某部的招待所和托儿所,助息园虽是胶州古城的一隅,却浓缩了百余年的历史变迁。让人想起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中的唱词:“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云溪河贯穿胶州古城,河流之上,云溪桥,太平桥,虹仙桥,普渡桥……一座座石质的桥梁,如彩虹,飞架两岸。桥畔杨柳依依,商号林立;桥上人车往来,熙熙攘攘。云溪河水的桥,一端连着历史,一端连着现在,而桥下的岁月之河,流淌着几代人关于胶州古城的历史记忆。云溪河水依然哗哗流淌,不改旧时波,但世事变迁,有的桥也拆除了,或者埋入地下。

  云溪河两岸,市街排列有序,商铺鳞次栉比。因为自唐宋起,板桥镇就是胶州湾的重要贸易港口。千载而下,沧海桑田,胶州频频出土的钱币、瓷器、建筑构件,无声地述说着过去的繁盛。30年来,在胶州板桥镇遗址出土的铁钱、铜钱的数量非常大。1996年12月,胶州市政府宿舍工地共出土铁钱约30吨,铁钱锈蚀严重结成了团,其中最大的一块重约16吨。能辨清字迹的有圣宋元宝、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大观通宝、政和通宝,都为北宋徽宗时期的铸币。2009年9月6日晚,胶州市常州路与兰州东路交会处的一处工地,发现大量的宋代铁钱。其中一个大钱堆重达6吨,考古人员认为这处北宋建筑群应该是官方用房,堆放铁钱的地方应为当时官府的一个钱库。板桥镇遗址发掘掀开冰山一角,但足以证明,胶州在唐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

  如今,我们从九鼎轩收藏、整理、出版的《海右名邦 百年回眸:胶州老照片》一书中,可以触摸消失的胶州古城,感受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演进。清末,西风东渐,瑞典的传教士林奈尔夫妇、林博格夫妇进入胶州,他们建教堂,开医院,设学校(瑞华男校、女校),医学,新式教育,在古城之内落地生根。随后,德国强占胶州湾,租借青岛,在胶州古老的城墙门洞前,可以看到德国军人的身影。随着胶济铁路的延伸,德式胶州火车站如同一个闯入者,汽笛声把这座古城的宁静打破。晚清的变局,在胶州表现为中西建筑的碰撞与交流,铁路和火车,将西方的文明输送到古城之内。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初,火车站月台之上,一群瑞华女校的女生,以及胶州的士绅等候火车的场景,看到胶州火车站北德国军营戎装的军人的合影,看到德国水兵在瓮城内合影,顿时,生发出诸多感慨。胶州火车站月台之上,用中文和德文标示的石碑,德式建筑的火车站山墙上,也标示着德文。这火车站的景象,记录了历史的变化。老照片定格了历史的瞬间。它们作为胶州古城的一部分,停留在历史烟云深处。

  与新闯入的西方建筑相比,胶州古城内众多的庙宇和园林,似乎在强调这座城市的传统。文庙,城隍庙,天后宫等建筑是胶州古城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据史料记载,胶州的文庙始建于元朝成宗皇帝大德九年(1305年),在历史长河之中,经历20多次重大修葺,成为胶州古城的一种标志性建筑。文庙位于今兰州东路和常州路交合处东南,现胶州市政协大院与市机关幼儿园大院,即文庙旧址。20世纪50年代文庙保存完好,“文革”中被毁,拆除。但是,雄伟的大成殿,高耸的棂星门,半圆形的泮池,都留存在白发苍苍的老胶州人脑海之中。

  翻阅《胶州老照片》,那些建筑和面孔,都已经消失了。但影像的力量在于,可以对抗时间。凭借瑞典传教士和德国军人留下的老照片和老明信片,我们可以触摸胶州古城,感知它的存在。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柳已青工作室,如果您对青岛的历史较为了解或有什么建议,抑或家中藏有珍贵的历史以及家庭照片您也可以通过renwenqingdao@163.com或者拔打80889509联系我们。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