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记者所居住的小区里来了一个剧组,经打探影片名叫《大海与天使》,讲述的是关于盲童的感人故事。同时,记者从青岛资深外联制片人李建成处获悉,最近有《浮出水面》《他来了,请闭眼》《女不强大天不容》等多部影视作品正在青岛拍摄。在电影发明120周年,第一部中国电影《劫后桃花》拍摄80年之际,青岛又迎来了拍摄季。这里的碧海蓝天、红瓦绿树,以及极具欧洲风味的洋房,让整个城市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因而折服了无数电影人,每年几十部甚至上百部影视剧来取景,中国不少经典电影也留下了青岛烙印。百余年间,电影在青岛有哪些往事与故事?本版将一一再现。
一座“天然摄影棚” 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正式向社会公映了他们自己摄制的一批纪实短片,电影正式诞生。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随军的电影摄影师登陆以后,在1897年末至1898年初的冬日,拍下了当时青岛的风貌和中国百姓的生活。青岛文史专家鲁海曾经看到这些影像,他说,这是青岛最早的电影,距离电影发明不过两三年的时间。之后,日本人也曾在青岛拍摄电影。只是,青岛没有自己的电影制品厂,老百姓接触电影也往往是在大银幕上。直到1935年,《劫后桃花》来青岛拍摄,青岛开启了电影拍摄的真正时代。
青岛素有天然摄影棚之称,何得此名?从《劫后桃花》中的汇泉炮台、火车站、沙子口、老衙门(原总兵衙门),到《海鹰》等中的海军博物馆,以及后来的《天脉传奇》《恋之风景》等,无不是青岛历史和风景的再现。在做了20多年外联制片的李建成看来,青岛风格多样的建筑和城市独有的底蕴适合拍摄各种现代戏和年代戏,“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青岛有上坡下沿,便于多方位架设机位”。
青岛的风景与电影 在青岛拍摄的电影中,具有风光推介作用的当属《天脉传奇》和《恋之风景》。《天脉传奇》中小青岛和迎宾馆是影片最集中的外景地。拍摄时青岛有关部门特别关闭了小青岛,当时负责该片外联的李建成说,影片光在小青岛搭景就花了40多天的时间。影片中到处都有青岛的风光,鲁海在《青岛与电影》一书中记载,影片2002年8月在中国电影院上映时,有媒体报道,当在迎宾馆拍摄的一段打斗镜头拉过后,显现出一栋红色民居,影院里一位女观众当即大叫:“这不是咱家后边吗?”原来她就住在龙山路。而《恋之风景》更是一部典型青岛风光片,据说当年一大批“小资驴友”在看完这部影片后,纷纷慕名跑到青岛寻觅“登瀛梨雪”。
来青岛拍摄的影片数不胜数,而关于青岛的内容并不多,《劫后桃花》是中国电影开拓者洪深的代表作品,是他以自己家庭遭遇为素材,结合青岛遭受德、日帝国主义侵占,中国收回主权后又由北洋政府统治三个历史时期为背景而创作的。而且主创阵容强大,除了导演张石川外,女主角更是当时大名鼎鼎的胡蝶。1935年,胡蝶在青岛时,时年3岁多的鲁海还专门去见过她,“当时我父亲在国际俱乐部当经理,一天他跟妈妈说要带我们去看胡蝶,我坐在那里吃冰激凌,看到有很多人吃饭,回去以后问母亲,哪里有‘蝴蝶’?后来才知道是看女明星胡蝶。”由于国际俱乐部里外国人多,胡蝶在那里吃饭并没有引起轰动。
描写青岛故事的电影不得不提《敢想敢做的人》,该片讲述了青岛木器厂工人徐呈龙的事迹,根据同名话剧改编,这部话剧在青岛话剧团曾经久演不衰,所以改编成电影后演员大部分由青岛市话剧团演员担任。另外还有根据青年评剧演员新凤霞在青岛的遭遇编剧的电影《闯江湖》:1944年,新凤霞率班来青岛天成戏院演出,一炮走红。1945年,新凤霞再次来到青岛,恰逢日本投降,社会混乱,戏园子被砸,新凤霞被困在了青岛,卖掉了一批行头,有了钱才离开了青岛。这段特殊的经历让新凤霞在青岛经历了悲喜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偷梁换柱”与幕后故事 青岛八大关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拍摄电影时,青岛一地可以代表境外,甚至国外的风景。
“《斩断魔爪》是一部反特影片,影片中有设在香港的特务机关策划和指挥特务行动,当时根本没有条件去香港拍摄外景,就选在青岛拍摄,如香港山上是高级住宅区,影片就是以鱼山路充当的”,鲁海告诉记者。《宋庆龄和她的姊妹们》的导演,出自于一中话剧团的潘霞,便把居庸关路18号作为了宋氏在美国的家,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宋氏花园的景点,花石楼则在剧中成了美国波士顿。讲述“日本女特务”川岛芳子的纪实性影片《风流女谍》,其在日本的场景也拍摄于居庸关路上一座具有日式风格的建筑,加上日式灯笼,在镜头上根本看不出分别。老舍作品《二马》讲述的是伦敦的故事,却主要在青岛取景拍摄。剧中老马的英国朋友伊牧师的家,就是在太平角一路3号拍摄的。“看过影片的观众很少有人相信不是拍自于伦敦”,李建成说。
除了巧妙地“偷梁换柱”,在青岛拍摄的影片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电影《浪淘沙》放映时,较早地使用了如今惯用的炒作手段。在报纸上,影片别出心裁地刊登了《悬赏四百元通缉令》:“悬赏缉拿凶手,查一水手阿龙于二十四年十月九日下午五时许,在昌平路丰乐里杀死杨小毛,凶手在逃。缉拿归案者,赏金四百元”。该通缉令还附有一张照片,是金焰。这其实是《浪淘沙》的广告,内容就是剧情。《手机》来青岛拍摄时正赶上非典,“青岛相关部门因此对其‘防非典’监控亦相对严格,《手机》在青岛拍摄时间不过半个月,剧组人员却两次集体前往相关疾控部门做体检。拍摄过程中,剧组所有成员也是每天都要测量体温”,《青岛与电影》一书中透露。
青岛与电影的缘分仍在继续,这里的人文精神正通过大银幕这种特殊的形式传播着,只是,尚未有形成拍摄规则和管理体制的拍摄现状,让李建成他们感到忧虑,“以前拍戏非但不要钱,被拍摄单位往往会热情接待,我记得冯巩、牛振华来拍《埋伏》时,被拍摄单位不但大方请剧组吃饭,两位主演表演完一段相声后,对方还直接投资了80多万元。当然,现在都已经市场化了,这是个好现象,但有的却漫天要价。希望青岛能出台相关政策,让青岛的拍戏环境更为清晰明了,切莫形成恶性循环”。
鲁海:我的“触电”经历 青岛解放以后,首先来青岛拍摄的影片是大型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影片想表达青年人的幸福生活,我当时担任市里中学(青岛一中)话剧团团长,便带领团员参加了拍摄内容”。他们一起赶赴山海关路的海滨公园,“拍摄跳舞、做游戏,还有同学拉着手风琴唱歌”,在这人群中,还有扮作情侣的,“要求从台阶上慢慢走下去,当时因为男女分校,男女生平常不接触,所以扮演情侣的两个人非常尴尬。我那时候已经结婚了,但需要和大姨子拉着手跳舞,弄得她很不好意思,哈哈”。这是鲁海第一次触电。
1950年,青岛拍摄故事片《海上风暴》,外景地在八大关第二海水浴场,讲述一艘运货的船在海上遇到风暴,大家齐心协力化险为夷的故事。青岛一中的学生又加入了群演队伍,“我和同学们穿上父母的衣服扮演群众,拍摄船只和船员最后上岸的过程。其实当时海上什么都没有,我们根据导演的指挥对着大海高呼欢迎。”他们直到电影放映的时候才看到后期制作的大船,然而,由于摄像机位很远,谁的脸都看不清,这让本以为会在电影上露脸的鲁海和同学们异常失望。
除了直接在电影中拍摄,鲁海还曾经亲眼见过电影《葡萄熟了的时候》的拍摄过程。“1952年4月份,我已经当老师一年。当时学校放春假,我们带学生去到丹山风景区旅游”,在法海寺鲁海他们遇到了《葡萄熟了的时候》的主演蔺娜、张平等人来青体验活动。6月底电影开拍后,鲁海又专程骑着自行车到沙沟拍摄现场,“我看了那一次就够了,就一个情节,李百万推着小车过来了,到了葡萄架下面和女主角两人站着说话。这在银幕上也就两三分钟,他们生生拍了半天。当时是同期录音,他们先排练,排了几遍以后就等太阳,好不容易光线充足了,又起风了,树叶的沙沙声影响了音质,接着就得等风停,谁知风停了,太阳又没了”。
文/记者 张文艳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