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闯"鬼火阵" 抗战老将忆胶东八路军烽烟往事

2015-07-10 11:09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前来探视的朋友与谭道皆(右)合影。 (谭道皆供图)



  “我们是塔山英雄团,英雄的战旗迎风漫卷,光荣的历史英雄写,塔山阻击战威名天下传……”听到这雄壮、嘹亮的军歌,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享誉中国军界的“塔山英雄团”,而这支英雄部队的前身,则是组建于1940年的山东省胶东抗日根据地八路军胶东5支队16团。近日,记者有幸采访到原山东纵队胶东军区16团3营营长谭道皆老人,他向我们讲述了那段烽烟往事。

  战火中历练成长

  刚在今年4月份过完百岁生日的谭道皆老人,是原青岛警备区副司令员,依旧精神矍铄,清晰地记得自己经历过的每一场战斗。

  1916年,谭道皆出生于荣成东山镇河东村。70多年前,为了保家卫国,24岁的谭道皆在胶东抗日根据地参加了八路军,一场场战役下来,先后解放了昆嵛山和文登、荣成、牟平、威海内陆大片地域。

  谭道皆说,怀着对日寇的仇恨,他于193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战火中不断成长、历练,短短两年间,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山东纵队胶东军区16团3营营长。

  据介绍,1942年,敌后抗战正处在最艰苦的困难时期,日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扫荡”空前频繁残酷。入冬后,日本侵略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合围”,妄图消灭八路军抗日根据地。

  “我方为加强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军事斗争的统一领导,胶东军区于同年7月1日宣告成立,全区主力共有五个团。”谭道皆说,此时连同各县大队和区中队在内,胶东军区总兵力共不过14000人,装备落后,弹药奇缺;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政委林浩制定了“以营连为单位,分散游击、分区坚持”的战略方针,军民齐动员,粉碎“大扫荡”。

  夜闯“鬼火阵”突围

  此时担任营长的谭道皆,率部驻守在海阳县和莱阳县东部地区。奉团首长的命令,1942年11月19日,他带领两个连和部分群众从驻地出发,次日,转移到海阳县招虎山一带与敌人周旋。

  1942年11月20日,日军在胶东半岛疯狂实行“三光政策”。日寇逐渐缩小包围圈,在以马石山为中心的合围点疯狂屠杀我抗日军民,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马石山大惨案”。

  胶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彭嘉庆、十六团团长周光和政委张寰旭,率团直机关、警卫连、机枪排和三营八连,在马石山主峰以南陷入包围。午夜突围时与越过招虎山的日军相遭遇,受阻后北撤。由于派人四处寻找失散的地方干部和群众,结果延误了突围时机。周团长率领部分干部战士,在八连的接应下突出重围;彭主任掉队后,只身带领警卫员改向西南突围,几经危险被谭道皆接应到三营。

  “我那时所在的活动区域,位于招虎山北部的一个山头,正处于包围圈内,22日中午日寇逼近招虎山,形势非常严峻。”谭道皆回忆,夜幕降临后,日寇宿营于谭部据守的山头以南地带,这时在敌营周围突然出现了一道道长长的火舌:日伪军沿包围圈设置了许多“梅花式多层次”岗哨,各岗哨之间大约相隔100多米,每个岗哨设有两三名敌兵,并在所有的岗哨前都用柴草点起一堆篝火。由于哨兵不断向火堆里添加柴草,火势很旺,形成了大片如同毒蛇吐信、群魔乱舞般的火网。远远望去,就像一簇簇跳动的“鬼火”。

  在寒冷的夜色中,谭道皆心情格外沉重:我方队伍中不仅仅是两个连的官兵,还有军区政治部主任这样的高层领导及海阳县政府的人员,而且还跟随着大量当地群众。

  夜间必须实现突围,不然天一亮必然会成为敌人的“口中食”。可怎样才能够安全突围呢?如果向无火处转移,由于行动路线太长,天亮前肯定无法完成突围。

  入夜后,谭道皆和彭主任利用敌人疲惫之机,召集连队和海阳县政府的干部研究作战方案,部署了突围方案:“在敌人布设的“鬼火阵”中蛇形行进,突破包围圈。

  “比敦刻尔克大撤退完美”

  海阳县政府干部,找来几位熟悉当地地形的老乡作为向导,在夜幕的掩护下,队伍开始向南突围。两个连的战士在前面开道,县政府给干部及大批群众紧紧跟随,利用熟悉的地形寻隙穿插,绕过“鬼火”旁的敌哨兵班,全体军民寂静无声、秩序井然地穿越了“鬼火阵”,奇迹般转移至黄海之滨的鞠家庄。

  回想到这次成功的撤退,谭道皆还是掩饰不住兴奋之情。“我们这次夜间突围,比起二战初期发生在法国东北部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要完美许多。”谭道皆说。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

相关专题: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