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干亲"就是抵制"圈子文化"

2015-07-26 10:36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毛建国 

  “袍哥”文化衍生的“打干亲”,一度成为四川部分党员干部之间“搞依附”“拉关系”的缘由,被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列为“十类问题现象”之一,也成为2014年中央第九巡视组在四川巡视时直指的一大问题。7月22日,四川眉山市青神县举行党员领导干部不“打干亲”公开承诺活动,400余名党员领导干部签订了承诺书,50余名党员领导干部主动解除了“干亲”关系。

  当前,“圈子文化”在一些党员干部中盛行。而一些党员干部看到“圈子文化”的好处,不仅横向主动投靠,也在纵向互相结盟。这种“山头主义”“派系主义”,涣散了组织,腐蚀了风气,造成了“塌方式腐败”。

  “打干亲”的实质,其实就是信奉“山头主义”,搞“圈子文化”。如果不是存在利益关系,一些人为什么愿意低头“认干爹干妈”?而一些领导干部,为什么要“大度”地“认干儿女”?即便双方不存在或者没有证据表明存在明显的利益交换,“打干亲”也实质性地影响了权力形象。想想看,在权力体系内部,大家不是直呼其名,也不是互称同志,而是以“干亲家”“干爹干妈”“干兄干弟”“干儿干女”相称,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现在有关方面高度重视,并且专项整治党员领导干部“打干亲”,这在认识上是正确的。从方法上讲,签订不“打干亲”承诺书,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宣传、震慑效果。但是,制度更带有根本性。着眼于长远,还是应该通过制度来保证“不打干亲”。据称,当地专门出台“六不准”禁止党员领导干部“打干亲”,这也体现了制度努力。但仅仅如此,远远不够。更要针对“打干亲”产生的源头,切断利益结盟和交换的渠道。也就是说,真正要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在干部任用、人事安排等方面,实行规范化和阳光化。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