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非法买卖形成地下产业链 暴露背后漏洞

2015-09-01 07:30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原本属于私人财产载体的银行卡,却被当作商品在网上公开买卖,且被不法分子所用,为洗钱、行贿受贿、偷税漏税等非法活动提供了机会,且近年来在电信诈骗中成为重要的“作案工具”,原因何在?记者调查发现,隐藏背后的是一条收购、制作、销售、使用银行卡的“地下产业链”,令人触目惊心,其背后暴露的各种漏洞更发人深思。

  50元一张收购身份证

  今年5月至7月,广东省公安机关侦破一批冒领、网上买卖、非法持有银行卡的案件,缴获银行卡4000多张以及一批U盾、电话卡、身份证。

  参与查办案件的警官吴武强告诉记者,犯罪嫌疑人往往先以50元~100元不等的价格向一些群众收购真实身份证,后利用身份证在银行办理银行卡,再以“诚信卡行”“银行卡”为昵称注册QQ、建立QQ群等方式发布交易信息,将身份证、银行卡等作为一整套“产品”,以1000元左右的价格转卖给下游不法分子。

  据警方介绍,犯罪嫌疑人主要通过收购的方式获取真实身份证件。这些身份证件大部分来自城郊或农村地区的“85后”“90后”,“他们对身份证会被利用从事违法活动缺乏认知,平常生活需要用到身份证的时候也少,在一点小利益诱惑之下就让犯罪嫌疑人轻易得手。”办案民警称。

  挂失、验证背后存漏洞

  根据规定,身份证件仅限本人使用,一旦本人丢失去挂失,且办理新的证件后,原证件将会失效。记者走访中发现,其中或存衔接漏洞。

  广州市公安局户政管理部门有关负责人说,如果办事机构装有身份证识别系统,那么对挂失的证件就有显示。但一些系统如果没有及时联网更新,就无法识别,从而为买卖证件办卡留下空当。

  记者了解到,虽规定需本人携带身份证办理,但在验证是否为“本人”这一环节上,银行显得“力不从心”。在广东、安徽多起类似案件中,犯罪团伙根据收购来的身份证照片,选择容貌、年龄相似的办卡人员进行操作。“专业团伙会进行培训,办卡者对身份信息已经倒背如流,甚至坚称自己整了容”,相关办案民警告诉记者,即便是被办卡银行发现,办卡者往往以“身份证是捡来的”为理由进行搪塞。

  广州一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层管理人员说,不同银行、不同地域,实名开卡规定执行的严格程度可能存在差异。除此之外,部分银行片面追求发卡量等规模性指标的业绩考核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令身份核实环节出现漏洞。

  中国建设银行合肥市一支行负责人表示,目前个人办理借记卡最多只能4张,超过这个数字,系统会给予提示。然而他同时称,该系统只能获取办卡者在建行单一银行的办卡记录,跨行间的信息并不“共享”。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银行卡 非法买卖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