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跟随渔船出海一天 见证渔民的惊险和收获

2015-09-03 06:51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9月1日是开海的日子,有吃海鲜传统的岛城好像过节似的,不少市民或奔向码头或走进饭店,一尝鱼虾等海货的鲜味和咸香。可是在杯酒交错和酒足饭饱之时,你是否只顾夸赞这海货真地道,又有几人能够体味到渔民捕捞海鲜的艰辛?为此,记者专门跟随船老大出海,体验了一把当渔民的感觉,现场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为大家展现开海背后的真实故事。

  凌晨3时20分,南姜码头,中雨

  辣:早起准备

  冒雨出海


  9月1日凌晨2时40分,电闪雷鸣后下起了中雨,记者如约赶到崂山区南姜码头,这时候事先联系好的鲁崂渔61558船老大杨仕建已经在船上准备多时了,43岁的杨仕建,一个粗壮黝黑厚道的四川汉子。深港的夜不再静悄悄,船上的电机已经发动起来,一片灯火通明,周围的船只也是如此。

  马上3时了,杨仕建对这艘长28米、宽6米、120马力的大船做最后的体检。经不住雷电的催促,雨也开始急急火火下了起来。记者在船楼内看到很多仪器都通上了电,有些仪器根本叫不上名字来。“这是避撞仪,这年头就靠它了,能在大雾等恶劣天气中准确感知附近船的位置,避免意外事故发生。”杨仕建指着一个可以定位的仪器说。

  3时20分,检查船只各项指标都正常后,杨仕建用对讲机告诉同行开船出发,一艘艘渔船进入漫漫夜海。雨一直下,船越来越深入大海,这是记者第一次出海,随着离岸越来越远,记者也有些忐忑起来。和记者同行的除了杨仕建外,还有两个他雇的伙计,其中一个是他的本家侄子,名叫杨建。杨建对船上的活非常熟悉,和船长配合非常默契,40岁的他已经有17年的出海经验了。

  除了记者是第一次出海,船上另一个伙计老刘也是个出海小鲜肉。40岁的老刘名叫刘大林,来自重庆,原来在一家煤矿公司干宣传工作,由于企业不景气,他决定来青岛打工,经朋友介绍来当渔民。他还告诉记者,他来当渔民除了赚钱养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海明威《老人与海》的故事影响,自己也希望通过亲身经历将来能写一本有关自己和大海的故事。

  5时到6时多,小公岛西南侧,风雨交加

  酸 第一网下来

  鱼去哪了


  在船行进途中,船老大杨仕建给记者和刘大林介绍了安全事项,当天风在5到6级,阵风达到7级,海浪不小,“要在船中间部位,不要靠船边。”5时许,船到了小公岛西南侧。“开始下网了!”杨仕建告诉记者,记者看到,杨仕建叔侄俩冒雨把渔网和缆绳整理好,慢慢顺入海中,然后他们开始准备冰块放入箱子,以便为捕来的海货保鲜,大家都期待第一网能多网点海货,开个好头。

  记者看到,杨仕建把船的时速设定在2.8海里左右,让船慢慢拉着拖网走。6时多,准备收网,杨仕建一声令下,两个伙计穿上防水皮衣裤,只是刘大林是第一次穿,稍微有点紧张,导致把裤子穿反了。记者看到,收缆绳时,大部分都是用机器滑轮带动,省了好多人力。渔网起得相对轻松,网内绝大部分都是些立虾,没有什么像样的鱼。“总共就是七八斤吧。”杨仕建很郁闷,不停地摇头。的确,海穷了,海货少了。

  虽然第一网有点让人心酸,但撒网还要继续下去。他开始驾船驶向大公岛方向。他打电话给渔友们问了他们的第一网情况并靠船交流,得知大家都是一样的结果。这时候,杨建则教着刘大林收拾打来的海货,把立虾、八带等挑拣分类。

  7时到9时多,大公岛附近,雨慢慢停了

  甜 火腿肠加啤酒

  抽空吃早饭


  杨仕建驾船在这片海域开始选择新的下网点。有时路过熟悉的渔船时,他就放慢速度打声招呼,询问一下收成。记者看到,这其中还有些低马力的渔船,没有船楼,船上的渔民都穿着雨衣在捕捞作业。

  7时30分许,绕大公岛转了一圈后,找到一块海田,杨仕建把船稳稳停住,他打算在这里下第二次拖网,于是和侄子杨建一起又把网顺入海中。由于凌晨1时起来就开始工作,加上离港4个小时的奔波忙碌,他们有些饿了,等待第二网上来的空当,正是吃早饭的最佳时间。他们各拿出一根火腿肠开吃,杨建更是提来一瓶崂山啤酒喝起来,因为杨仕建要驾船所以他没有喝。他们把食物不停地让给记者吃,因为记者怕晕船呕吐,就没有敢吃。

  这时候,新人刘大林晕船了,不停地跑到船边干呕,最后终于吐了出来。稍微好了一些,他说仍头晕头胀,极不舒服。看着刘大林难受的样子,记者有些庆幸自己没头晕,杨仕建说:“出海一般人都会晕船,吃药也不管用,有些人则好像天生不晕船,适合干这个行当呀。”

  9时30分许,第二网收起来了,网住了一些立虾,还有几只对虾,另外有些鳗鳞、红头鱼等。“这次比第一次稍好些,但还是不理想。”杨仕建有点失望。

  10时许到16时许,崂山东部海域,雨又大了

  苦: 渔网被刮住

  手指被缠住


  前两网没太大收获,杨仕建决定去崂山东部海域看看,经过近一个小时到达目的海域。雨又开始下起来,并逐渐大了。这里的渔船相对较少。10时40分,下网,慢行,基本把苦胆都吐出来的刘大林趴在船楼里睡着了,记者也开始发困有点打盹。

  “不好。”记者隐约听到船长的话后马上惊醒,看到杨仕建和杨建准备用长钩钩住渔网浮标判断渔网位置,原来船拉不动渔网了,杨仕建根据经验判断,渔网缠到下面礁石上了。杨仕建开始驾船想绕开礁石,可能网刮得比较紧,船转了圈也没有奏效,反而被扯得不能前行,摇晃倾斜得厉害。记者和被晃醒的刘大林没有经过如此场面,都紧张起来,杨仕建叮嘱说“千万不要动”。杨仕建和杨建开始收拢缆绳,可惜把300多米长的绳子收拢到一半时,机器根本转不动了。

  雨更急了,风也更大了。这时杨建的食指又被浮标旁的丝网缠住了,而且丝网被拉动着向海里用劲。危急时刻,杨仕建用最快速度从船楼拿出备用小刀,踩着船边一个跨步到了杨建身边迅速把丝网割断,杨建的手指保住了,幸亏没有受伤。从11时出现险情,经过半个小时的搏斗,最后渔网终于出了海底。还好,网只是一侧破了,网里的鱼虾没有跑掉,鳗鳞八带也不少,当看到还有几只大螃蟹,刚经历险情的杨建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据杨仕建介绍,像这种渔网挂礁石上的几率也不常见,而且操作不好还是挺危险的,实在救不回来网时只好放弃。一般他船上都带三张网,被礁石刮破的肯定不能用了,需要回去补一补。12时20分,用备用的网第四次下网后,杨仕建叔侄简单吃了点中午饭,吃了块面包补充体力。

  可能这块海域海底不太平整,13时30分收网时,发现渔网特别重,排除刚才的礁石因素,“里面有重物,很可能是石头。”杨仕建说,记者则希望他有好个收成,捕到大鱼。渔网在水里还是能拉动的,但出水时却难以拉动,于是他们决定动用专门起吊重物的吊杆,杨仕建杂耍般爬上5米多高的吊杆最高处,把吊绳放上。“杨船长,你学过功夫吗?”记者好奇地问。“哪里呀,这些都是平时出船练出来的。”杨仕建说。渔网吊上来了,没有大鱼只是一些石头,幸亏里面还有些鳗鳞、螃蟹等。

  15时30分收第五次下的网比较顺利,而且这次的海货是当天最多的,八带、红头鱼、鳗鳞、立虾、螃蟹、对虾等,这也让杨仕建高兴了起来。把所有捕到的海鲜分类装筐后,为了卖个好价钱,他决定返航。

   16时到17时,返航回码头,天转晴

  涩

  五味俱全

  忙一天刚够本


  16时许,鲁崂渔61558开始返航了。这时雨停了天也晴了,大家心情大好。对于杨仕建来讲,每次返航都有一种甜蜜幸福的感觉,除了收成外,这主要因为,在码头妻子在等待着他,准备接货卖给顾客。

  17时许,船顺利到达南姜码头。这时岸上熙熙攘攘,已经有人等待接货了,这都是些老主顾。没有接走的海货,都搬到了妻子的摊位上卖,立虾和八带都是15元1斤,很快海货就出光了,一天卖了2000元。杨仕建算了一笔账,去掉油钱、船工工资、租船费用等2000元的成本,一天忙活刚刚够本,话语中带着心酸和苦涩。临别,杨仕建不忘嘱咐记者:“回到家一定洗洗,要不你身上的咸味好几天下不去。”

  9月2日下午14时30分,记者又给杨仕建打了电话,他告诉记者,他正在海上已经下了四网,收获不大,正准备返航,可以想象这个五味俱全的故事还是像第一天一样展开,记者只能向杨仕建和渔友们默默祝福。 本报记者 崔璞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渔船 出海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