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的李有旭只有在学校里的时候最快乐。
放学回家, 于亦琦坐在门口帮奶奶剥起玉米。
爸爸去哪儿了?妈妈什么时候能回来?在农村,有那么一群孩子,父母远离家乡,到异乡谋生糊口。当别的孩子在享受父母呵护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在济南章丘市南部山区里的闫家峪小学,李有旭和于亦琦的生活中,广东和云南是两个陌生又熟悉的词,每当想起爸爸妈妈,这两个遥远的地方便会在脑海里闪现。
想爸爸妈妈了,只能通过电话听听声音 3日上午,学校课间操的时间,胖嘟嘟的李有旭在操场上蹦蹦跳跳,与小伙伴快乐地玩耍。在这个位于章丘市南部山区边缘的闫家峪小学,9岁的李有旭和别的学生有些不一样,父母远在广东打工,他不像别的小朋友一样,回家有父母的呵护和管教。
“下一次该爸爸回来看我了。”一年里大多数时候,李有旭都是跟奶奶一起生活。谈起远方的爸爸妈妈,看上去十分开朗的小旭声音低了下来。他只知道爸爸在广东做一种小木板,妈妈在算账。每隔一段时间,爸爸妈妈会分别回家来看看奶奶和小旭,但春节时,他们都不能请假回家。想他们了,小旭只能用奶奶的电话跟远在广东的父母说几句话。但说起上次妈妈回来时,小旭已经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他也不知道下一次爸爸会是什么时候回来。
“他们已经三年没有回家过年了。”说起爸妈,小旭忍不住嘟着嘴抱怨,小手揉了揉发红的眼睛。春节过后,爸爸妈妈已经先后回来过,但小旭说,最想过年时跟爸妈在一起。在闫家峪小学,像小旭一样的留守孩子不止一个。于亦琦已经12岁,没有妈妈,爸爸远在云南打工,他与70多岁的奶奶在家相守。“前天给爸爸打了一个电话,问了问他吃的什么。”已经读六年级,也懂事了许多,于亦琦抱怨的话不多,但话语间同样难掩对爸爸的思念,“以前写作业不会就问爸爸,现在就没人可以问了。”
一个馒头一包咸菜,就是一顿午餐 离妈妈上次回家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除了不时惦记着下一次爸爸啥时候回来,李有旭也渐渐习惯了眼下的生活:中午去奶奶家或姥姥家吃饭,闲来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玩。小旭说,上次妈妈回来,给他带回来一件奥特曼的拼图,是他现在最喜欢的玩具,但他更想让爸爸妈妈一起带他到济南玩。上一次爸爸妈妈一起陪他到济南还是一年级的时候了,“那次去了动物园,特别好玩。”于亦琦所在的西八井村在离学校10多里的山里,中午多数时候都是带饭在学校吃。奶奶要承担全部家务和农活,实在照顾不过来,于亦琦的午餐也常常十分简单,“今天捎了一个馒头,再买包榨菜就可以了。”对于简单的午餐,于亦琦已经习惯,“馒头不硬,有时候还会买豆腐脑喝。”
父亲在外打工收入并不稳定,于亦琦从来不乱花钱,已经12岁的他觉得自己是个大孩子,应该帮奶奶分担一下家庭的重担了。对眼下的生活,他其实挺知足,“虽没有去过济南,但去过河北呢!”于亦琦说,前几年,爸爸在河北打工,他曾跟着在工地住过一段时间,但如今只知爸爸在云南,具体什么地方并不清楚。去年的这个时候,爸爸曾给他一部旧手机,可以随时跟爸爸联系,但去年春节前无意间在屁股底下坐坏了。
在于亦琦差不多位于半山腰的的家里,没有什么玩具,“曾有个奥特曼,早就玩坏了,现在不怎么玩玩具,回家要帮着奶奶干活,奶奶身体也不好。”
家里三亩地,全靠七旬奶奶种 放学回家,于亦琦一路小跑,在大门口等着奶奶。班主任一起来到家里,要为于亦琦办理贫困生资助的手续,奶奶在屋里找着身份证。房间有些简陋,陈设有些凌乱,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爸爸不在家,家里的三亩地全靠70多岁的奶奶种,院子里晾晒着收获的玉米。“他爸爸在外边下煤井,这两年外边的活也不好干,总是干一阵停一阵,前两天打电话回来说那边已经停工一段时间了。”
奶奶和老师在屋里忙碌,于亦琦坐在屋门口剥起了玉米。一边剥着玉米,于亦琦一边惦记着屋里的奶奶,“奶奶现在身体不好,老是说腰疼。”
说着,于亦琦跑到屋里翻出了奶奶刚给他买的一双运动鞋,拿在手里摆弄,爱不释手。星期三学校开运动会,于亦琦要参加跑步比赛,这是奶奶前几天花了50块钱给他买的,但运动会没开,他还不舍得穿。“以后一定要考上大学,挣多点钱让奶奶过上好日子。”拿着鞋子,于亦琦嘴里念叨着。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