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岁的张洪奎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渔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平时就喜欢钻研事儿。因嫌渔船靠码头后人工卸货太麻烦,他自学技术,从废品站廉价收来废品,利用大约两年时间,改造出一艘水陆两用三轮船。每当他开着这艘模样奇特的三轮船从海里登上码头时,就会引来诸多人驻足观看。“下一步,我还打算设计制造一艘自动捕捞船,到时下网、上网这些苦力活全部机械化,就不用我们自己干了。”张洪奎昨天告诉记者。
他把船开上了码头 11月的顾家岛村码头,海风料峭,冬意渐浓。昨天下午3时许,出海一日的渔船陆续归来,顿时热闹非凡。“突!突!突!”一阵别样的马达声传来,不少前来购买鲜货的市民都好奇地抬头观看,只见海面上驶来一艘模样像快艇的奇怪小船,船主张洪奎正安逸地端坐船头,手握方向盘,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面带微笑……
不多时,“快艇”靠近岸边,张洪奎并没有任何减速的意思,眼看船就要冲上岸边的碎石滩,众人不禁捏了一把汗。但随即让人惊诧的事发生了,这艘船竟从海水中直接上了岸,爬上一个斜坡后,开上了码头。
一脸黝黑的张洪奎穿着一身绿色迷彩服,把“船”倒进码头一侧,开始卸海鲜。记者靠近发现,这似船非船的“大家伙”身下竟有3个车轮。从上方看,它是一艘渔船;而从下方看,它又是一辆三轮摩托车,围观市民啧啧称奇。“这就是我发明的水陆两用船,方便着呢”张洪奎对记者说。
用废品打造出两栖船 记者仔细观察了一下这艘船,它大概4米长、1米半高,整体由不锈钢板包裹,看上去十分沉重。船身两侧各挂一个轮胎,用来缓冲撞击。前部为驾驶位,后部是个货仓,由不锈钢板牢牢盖住。船身下的3个车轮看上去很结实,船头配备有停泊用的小船锚,船尾下方还有金属螺旋桨和控制方向的舵。
“这船有一吨多重,全身都包裹不锈钢板。”张洪奎对记者说,整条船基本都是用废品做起来的,车座是一个废旧冰箱门,方向盘和油箱是从淘汰面包车上拆下来的,船舱盖是一种大型车的脚踏板;另外,发动机、电瓶等设备,全部都是拼凑在一起的旧零件。“别看都是废品,也不是随便拼凑的,每个零件都有独特的作用。”张洪奎说,比如冰箱门带着把手,有很强的浮力,万一遇到危险,他可以很快拆下它当救生板。除此之外,为了解决船身晃动问题,张洪奎利用“不倒翁”的原理,把整条船的重量都集中在船底中央地带,让船在风浪中也十分稳定。
研制全靠他自学 “这都是些‘土耍’,上不了台面。”张洪奎说,他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也没啥专业知识,靠的都是平日里自己琢磨。“以前每天要把船开到码头边,要将打捞的海鲜高高举起来,然后让妻子接住。不但辛苦,而且危险,妻子一不下心就可能跌下来;如果遇到落大潮时船回来,卸货得走一里路。当时俺就想能不能省省力,把货直接拉上码头。”张洪奎说,他从2012年夏天开始正式操作这件事儿,为此,他找到村里的老师傅请教了电工和焊接的技术。焊接不锈钢要用氩弧焊技术,张洪奎在这方面有着独特天分,学了几次就掌握了技巧。。
不断试验,不断推翻,不断尝试,尽管用的都是废品站淘换来的旧产品,但张洪奎也花费了3万多元钱,历时近两年才造成了让他满意的两栖船。“这船载重一吨没问题,在海里能拉10个人,时速可达12海里。”张洪奎自豪地告诉记者。
还要设计自动捕捞船 张洪奎的微信昵称叫做“梦想哥”,他说,仅仅一艘两栖船,还不能让他的梦想止步。“国家最近不是提倡创新嘛,咱虽然只是个小渔民,也想响应国家号召。最近我正在研究新的发明,想制造一艘自动捕捞船。”张洪奎对记者说,自古以来,从事近海捕捞的小渔船基本全靠人力,近百米长的大网得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撒进海里,收网时也挺辛苦的。“我想让下网、上网这些苦力活全部机械化,用自己的努力让俺这儿的渔民过得轻松一些。”朴素的话语中,透露着张洪奎“倔强”的情怀。
台风中两栖船救回渔民 今年9月份的一天,青岛西海岸新区近海海域受“杜鹃”台风影响,顾家岛海域风力强劲,巨浪翻滚,码头上无法站人。张洪奎告诉记者,当时村里有艘船出海正巧回航靠岸,“当时这艘船泊在距离码头1海里的地方不敢前进了,渔民在船上站都站不稳,紧急打电话给村委求助。”
顾家岛村委研究了一下,当时那种情况,一般船也没法出去救人,最后,他们找到了张洪奎。“我的两栖船有一吨重,像个不倒翁一样,十分稳定,船舱也是封闭的,不会有进水的危险。”张洪奎说,当时他丝毫没犹豫,第一时间驾船出海,在巨浪狂风中,张洪奎和他的两栖船稳稳靠近回航船只,将船上两名渔民全部救回。
记者 赵玉勋 通讯员 李亮 摄影报道
[编辑: 李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