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火柴大王"丛良弼创办民族实业 热心公益

2015-11-24 08:08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青岛往事》的热播让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曾经经历过德占和两次日占,饱经岁月沧桑,却培育了一批谋利不失仁心、艰危不忘家国的商界传奇,主角王满仓的民族气节,在青岛有很多原型,丛良弼便是其中的一位。出生于草根,没有显赫的家族财富,也没有雄厚的政治背景,靠的是个人的聪明智慧和顽强打拼。他不仅关心自己的生意,也关心城市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被称为“中国的火柴大王”、“中国版的辛德勒”。晚年,无论日方给予多么大的压力,他泰然处之,以“我老了,身体不行了”拒绝,语言中看似无奈,实则骨子里带有民族气节的坚守。他甘为民族大义付出,为这座城市的慈善事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初入青岛自力更生,用“国火”取代“洋火”

  青岛的老别墅都藏着神秘的故事,济阳路17号也是如此,这栋历经百年的石头楼饱经沧桑,仍然风姿绰约,为人们遮风挡雨,容纳着23户居民油盐酱醋、锅碗瓢盆的生活。恐怕这里的居民很少有人研究过老楼的过往,殊不知,它的一位主人曾是青岛历史上的实业家——丛良弼。久居在此的老居民陈女士对记者的来访有些好奇,听记者说这里曾是丛家的故居,她恍然大悟,因为她认识丛良弼的重孙女丛莉一家,“丛家人在这里住的时候,没有一点儿大家族的架子,挺和睦的”。

  大家族是人们对丛家的评价,但丛良弼的名字在青岛并非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相信不少人知道昆曲大家丛兆桓先生,和他的女儿著名演员丛珊,丛良弼则是丛兆桓的祖父,丛珊的曾祖父。

  丛良弼,名廷萝,字良弼,道号良悟。每个名字都有不同的来历。

  蓬莱(今蓬莱市),是千年古县,明清两代登州府治所在地,偏海一隅,物华天宝,人才辈出。今蓬莱宾馆东院内,有一栋坐南朝北的三进四合院建筑,便是丛良弼的故居。时光回溯到1868年(清同治八年)正月初一,蓬莱县安香丛家村添得一名男丁,这让重视香火延续的丛殿赏非常高兴,虽然前面也已经有了廷苑、廷華 、廷慕三子,但在讲究人丁兴旺的清朝,子孙满堂为家族兴旺的象征。很快,丛殿赏便为幼子起名廷萝。丛廷萝名字的由来一如他后来的一生,有着传奇的意味。“我小时候听迟奶奶讲过铁拐李除夕给丛家送子之事”,丛兆桓告诉记者。原来,在丛廷萝出生的前一天,也就是除夕夜,老奶奶董氏因疲惫躺在炕上睡着了,梦中,她看见蓬莱阁上的铁拐李仙人怀抱着一名婴儿从海上飘然而至,把孩子放在丛家门口后翩然离去。惊讶不已的董氏抱起婴儿,是个男婴!董氏醒来后,把怪梦讲给丈夫听,丛殿赏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仙人送子的吉兆。不久,一名男婴呱呱坠地,大字不识几个的丛殿赏心中早已有了廷萝的名字。

  幼年好学的丛良弼,非常幸运地得到了私塾先生的赏识,读了几年书,良弼之字据称便出自私塾先生之手。17岁那年,辍学在家的丛良弼不甘于做一辈子农民,他独自跑到烟台,自告奋勇找到知名贸易商号东顺泰当伙计。丛良弼加入时,烟台港正盛。东顺泰的金老板慧眼识珠,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聪明机灵的小伙子。很快,金老板便把丛良弼带到日本大阪委以重任,他先后担任烟台、天津等分号的负责人。彼时,山东没有火柴工业,火柴全靠进口,这也是“洋火”一词的由来。丛良弼到日本就是主持订制日本火柴运往中国的关键工作。这种被他人压制的贸易,让丛良弼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习日本火柴生产制造的各种工艺,建造中国人自己的火柴工厂。10年后,27岁的丛良弼正式入驻日本大阪,成为东顺泰的驻日总代表,金老板甚至把东顺泰商号转让给了丛良弼。一位叱咤风云的民族企业家由此正式起步。已经学会“师夷制夷”的丛良弼,派驻天津火柴厂的员工张厚庵进入日本火柴厂的后厂,后厂是火柴制造的技术部门,在几年的工作中,“张厚庵学习了日本生产火柴的流程和生产技能”,丛兆桓说,日后得以应用到中国的火柴工厂中。从中可以窥见丛良弼的精明之处。

  在积贫积弱的时代发展民族工业,丛良弼始终抱有实业救国的信念。他组织北帮商会公所,团结中国企业家维护自身权益,后又出任大阪中华商务总会总理、旅日华侨商会会长。孙中山流亡日本之时,是丛良弼伸出了援手,丛良弼的曾孙女丛莉说,曾祖父在日本经商赚取的钱除维持商号的日常运作外,大部分都捐赠给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因而,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再访日本会见华侨商会会员合影时,特地与丛良弼并肩而坐。这张合影异常珍贵,是丛兆桓几经辗转才找到的。

  1912年,孙中山访日之行,号召华侨归国发展实业,丛良弼又是带头响应者。但丛良弼这一行动并非一帆风顺。根据丛莉提供给记者的日本研究者资料显示,1913年,“振业公司的创业遇到挫折。原因是丛良弼入狱,(事因不明)。森冈的报告是判断振业公司【行恼】(得罪了同行)”。正当日本以为去除心腹大患而得意之时,丛良弼出狱,于1914年,在济南筹资20万建设的火柴厂成功投产,这便是大名鼎鼎的振业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国火”兴起,山东的“洋火”独霸时代得以终结。由于青岛是原料进入的重要港口,在青岛主权收回之后,丛良弼迅速行动,斥资30万元在青岛曹县路29号筹办振业火柴公司青岛分厂。

  1924年,56岁的丛良弼携妻带子搬进济阳路17号,此时的石头楼朝气蓬勃,丛良弼的儿子们也都已成年。年初,长子从政门已在父亲的授意下担任蓬莱良弼小学的校长。这所小学是丛良弼的公益事业之一,为火柴厂培养了大批人才,学校建校十周年时,“孚威上将军”吴佩孚、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等名流曾志贺。与此同时,青岛振业火柴厂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着。

  关心国人投资慈善,做“中国版辛德勒”

  齐东路2号,现已挂牌丛良弼故居,是他在岛城的第二栋别墅,位于岛城著名七岔路口的一角,交通便利,背后是伏龙山,是青岛老城区的绝佳地段,青岛文史专家李明在《画说青岛老建筑》中如此形容丛良弼公馆:“公馆的主楼前有以高墙遮挡的较大的庭院,所以,公馆的主人可以在其中尽情地享受到一份都市中的安静”。只是,这种安静因其变身为酒店而彻底被打破。酒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经常会跟顾客讲一讲丛良弼先生的故事。在青岛,丛老先生延续,但更多的是奉献。

  1924年,丛良弼便买下了齐东路2号的一片地,“这栋房子是1925年到1927年盖的,1928年搬进去的。1927年的时候,在大连旅顺口也盖了一栋几乎一模一样的房子”,丛兆桓便是出生于大连旅顺口的别墅里。在搬家这一年,建于曹县路29号的青岛振业火柴厂也正式投产,丛良弼开启了在青岛的事业。火柴厂不断发展壮大,确立了“丛良弼及其创建的振业火柴公司在山东甚至北方民族火柴工业中的龙头地位”。除了济南、济宁、青岛、蚌埠四地的振业火柴厂,丛良弼还有振华、裕鲁、新生等木材厂、颜料厂、橡胶厂等企业,成为国内知名的企业巨头。

  到目前为止,读者对丛良弼的印象可能是一位大实业家,建厂,买地盖别墅,在青岛过的是一掷千金的富豪生活。其实不然。

  生活上,他们异常简朴。出生于1937年的丛肇棠与祖父共同生活了9年,“我是丛家最小的孙子,所以名字里的木子旁在最底下”,其他几人分别是丛肇栋、丛肇樑、丛肇桐、丛兆(因登户口时将“肇”误写为“兆”遂沿用)桓等。在丛肇棠的记忆中,“十八口之家,一天就一块现大洋的生活费,由奶奶掌管。吃饭也很有规矩,爷爷奶奶先吃,叔叔大爷其次,之后才是媳妇带着孩子吃,到我们只剩菜汤了,不够就吃咸菜”,丛肇棠记得家里原来有六个大缸,腌的全是咸菜。丛兆桓也说:“奶奶和母亲都是农村妇女,非常节约,家规是一粒米都不能浪费。”然而,在人性化设施和公益事业上,丛良弼从不吝啬。

  振业火柴厂建成之后,不但坚决拒绝外国资本入股,自造生产设备,“还在曹县路31号专为职工建造生活区,建有宿舍、卫生室、职工澡塘,小卖部等配套设施。这在大企业中不多见”,青岛文史专家鲁海认为这是企业家的业界良心。而且,丛良弼还是青岛国际红卍字会的创始人之一,直到病逝以前,一直担任会长。大学路上的红卍字会旧址也是丛良弼发起筹资兴建的。大楼现在为青岛市美术馆,记者曾“误”入庭院,为这里漂亮的建筑风格所震撼,据悉,建筑设计融贯中西,“特别是将古罗马式、中国传统宫殿式、阿拉伯式不同的三种建筑模式有机结合,2006年被认定为国务院核定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爷爷还为贫困国人办慈济医院、慈济小学、服务队、育婴堂等设施”,丛兆桓说,这些机构全是免费的,而且请的是最好的老师和医生,他小时候生病爷爷就让他去慈济医院就医。灾荒年月搭棚舍粥,寒冬季节施舍棉衣等,丛良弼都是带头捐款,身体力行。而且,出身于农家的丛良弼心系国内一切穷苦人民,赈灾救荒也是他的一项重要工作,“南京大屠杀时,他还亲自托人给南京红卍字会送去了一袋子银元”。

  作为爱国的实业家、慈善家,丛良弼的思想是进步的。“蓬莱的第一位共产党员是良弼小学的教师,1930年遇害;青岛地下党委会是在曹县路振业火柴公司的工人宿舍里召开的”,丛兆桓告诉记者。1943年冬,日本侵略者对胶东一带进行大扫荡,2000多名中国劳工(包括被俘的八路军战士)都被囚禁在青岛第一体育场内,为了解救他们,丛良弼甚至以个人性命担保。“爷爷说,‘这算什么,如果日本人说话算数,岂止用我一个人的性命担保,我丛良弼可以用全家人的性命担保!’”丛兆桓说。而在丛肇棠的记忆中,为了营救他们,“爷爷前后花了80万现大洋,这些被解救的人里面有不少中共地下党”。因此,丛良弼被称为“中国版辛德勒”。丛良弼的进步思想在振业火柴厂中延续下来,鲁海先生说,“1946年,王统照、徐中玉和臧云远等人筹划建立全国文协青岛分会,聚会的地点便是丛良弼创办的振业火柴厂”。

  1935年,丛良弼从齐东路2号的房子里搬了出来,原因是二子丛贯一的妻女从大连搬到了青岛,丛良弼的新居在信号山路18号,直到去世一直住在这里。

  不畏淫威拒任伪职,不做狗苟蝇营之辈

  来到信号山路18号时,天已经阴了下来。虽为初冬季节,但仍未凋零的藤蔓爬满了老墙。这是一栋两层带阁楼的普通别墅,说它普通是相较于前面两栋而言,板正的楼房造型一如此时丛良弼的心境,任凭日本人软磨硬泡,绝不屈服。一面心系事业和公益,一面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1938年,日本再次侵占青岛。他们深知丛良弼在日工作经历,打算让其为日本服务,曾多次上门请求丛良弼出任伪青岛市市长或商会会长等职,此时的丛良弼早已把火柴厂交给儿子丛通门管理,便以年老有病等种种理由回绝。尽管日本说客气得暴跳如雷,丛良弼则“我自岿然不动”,“软硬不吃”。“为中国人争口气是爷爷一生的节操,他亲眼目睹甲午海战庞大帝国战败,严酷的现实使他醒悟,日军侵华战争更使他由心底里坚决抗日,拒绝市长和商会会长是顶住了巨大压力的”,丛兆桓说。

  那么,是否他真的年老体弱再也不能出山了?非也。丛兆桓告诉记者,济南最后一任振业公司的经理蔡吉庭曾告诉他,“爷爷临死之前还到济南,和他商量想去甘肃那边种杨树,做火柴的原材料,以便于自力更生不靠进口”。可见,丛良弼一生都念念不忘民族工业。

  不过,在外人眼里丛良弼是商业巨头、慈善家,但在丛兆桓和丛肇棠的印象里,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经常给我们讲家族故事,还告诉我们《百家姓》里为什么没有丛姓。”丛肇棠作为最小的孙子,“很听话,每个周末都要把写的大字和小楷送给爷爷批,写得好的他会拿红笔圈上”。回忆也透露出丛良弼儿孙满堂的晚年生活。丛良弼一生“娶”了三位妻子,育有三子,三个儿子都为丛家添丁添口,在青岛形成了大家族。

  1945年底,丛良弼去世,享年77岁。1946年初,一场隆重的葬礼在青岛举行。送葬的队伍中有各界精英,有医院医生护士,有学校老师学生,甚至还有病人及病人家属,值得一提的是,连街头上的100多名乞丐也在头目的带领下来送丛老先生最后一程,可见他们对这位慈善家的敬意和不舍。当丛良弼的往事过去65年后,2010年2月的一天,一件怪事发生了,就在齐东路2号丛良弼故居不远处的龙山商城门口,突然出现了一个残缺的石碑,上面有“弼道号良悟之墓”的字样,经鉴定正是丛良弼的墓碑!据丛肇棠说,文革期间,他曾就职于市南区劳动科,奉命带领120个人到万国公墓破四旧,“我当时发现了爷爷的墓碑,‘丛’字被砸没了,上面还有我们5个孙子的落款,由于怕受到影响,我悄悄把墓碑有字的一面翻了过去。后来这些墓碑都被送去盖火葬场了”。爷爷的墓碑为什么多年后又重新出现?赶到龙山路商城的丛肇棠也百思不得其解。他忙到派出所报案,“当时都和档案馆联系好了,准备送到档案馆保存”,结果当天夜里墓碑又不翼而飞!这一事件为丛良弼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

  纵观丛良弼一生,他一直在为事业奋斗,然而,“等他出完殡以后,家里已经基本没什么钱了”,丛兆桓说,爷爷的积蓄都用在了公益事业上,子孙们没有大富大贵,但爷爷留下来的精神财富,让他们一生难忘。 文/记者 张文艳 实习生 李晓宇 孙晓阳

  人物专访 “爷爷和日本奶奶有过十年婚约”

  姓名:丛兆桓

  简介:丛良弼之孙,1931年出生于大连旅顺,1935年来到青岛,中学就读于礼贤中学(今九中),现为中国昆曲泰斗。

  记者:在您的记忆里,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

  丛兆桓:我和爷爷没有住在一起,见面的机会并不是太多。但因为他是正月初一的生日,所以每年又拜年又拜寿,能够长时间呆在一起,他很高兴我们过去。爷爷是个不苟言笑但和蔼可亲的人,他经常给我们讲家史,还有《百家姓》里为什么没有丛姓,以及金姓变丛姓的故事。他并不严厉,尤其对我母亲很好,他一直觉得母亲是个农村妇女,教育了六个孩子功课皆佳非常不容易(姐姐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所以他把齐东路2号的房子给了母亲,房产证写的是母亲的名字。叔叔伯父都一人一处房,只有齐东路2号给的是儿媳妇。

  记者:除了迟氏奶奶,您是不是还有两位奶奶?

  丛兆桓:是的。爷爷在日本经商20年,迟氏奶奶因为缠足不识字没有去,爷爷一两年才回家一次。他们结婚十六年,连着生了三个女儿。为了延续香火,旅日侨商朋友们建议爷爷在日本再找一个。所以爷爷在日本与一个日本大学生签订了十年合同婚约,根据约定,生了男孩归男方,生了女孩归女方,我是听姑姑们说的(丛肇棠也告诉记者:“生一个男孩给4万块现大洋,生女孩自己留下,主要是为丛家添男丁”)。日本奶奶1903年和1906年生了两子及一女,两子分别取名丛政门和丛柳门。1909年,合同期快满了,她把两个儿子送到蓬莱,交给我奶奶,而蓬莱的奶奶已于1904年生了我父亲—— 爷爷的唯一嫡子,取名丛通门,字贯一,号承志。因为无法照顾日本奶奶所生的两个儿子,爷爷便娶了济南的刘婉英,我称为姨奶奶。她一生没有生育,一直帮着把丛政门、丛柳门两兄弟照顾长大成人。

  爷爷对三个儿子都有安排,老大丛政门让他学文,后来担任良弼小学(蓬莱市二十六中的前身)校长,大伯教育办得相当好,培养的学生大部分都在振业公司做会计,也有做主任、副经理、经理的。济南最后一任振业公司的经理活了102岁,前年才去世的,是良弼小学的第一届毕业生,名叫蔡吉庭,他100岁生日的时候我去道贺,他说他从入校到毕业一分钱没有花,爷爷特别看重他,他对爷爷的回报就是从上学到毕业年年全校第一。

  二儿子丛通门也就是我的父亲,送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去上学,先学的是土木工程,后又让他改学经济,回来接爷爷的班,承志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让他把民族的工商业搞好,以振兴中华民族。

  老三丛柳门送到法国巴黎大学学习,毕业于农学院园艺系,他回来以后先在青岛中山路开了第一家花店,后来到中山公园去工作。有个细节我记得很清楚:他曾用梅花鹿去国外换了两头小狮子到青岛,先是放在家里,记得当时我们都去济阳路17号叔叔家看狮子,家里的大狼狗吓得不敢进屋。第二天一早,狮子就被拉到了中山公园。叔叔后来研究苹果的品种改良,曾担任青岛农科所所长等职。

  记者:听说爷爷的葬礼非常隆重?

  丛兆桓:爷爷是在信号山路18号的公馆内过世的,遗体停了21天,而后挪到齐东路2号,仪式是在这里办的。当时我14岁,正上初中,清楚记得来吊唁的人很多。每天都有人来祭奠,也有外地来的客人,都管吃管住。过了七七四十九天,到第五十天的时候,才把灵柩送到当时的万国公墓。出殡这天,来了好多人,最前边的队伍都走到第一海水浴场了,最后的队伍还没出门。这其中有工商界人士、慈济学校的老师学生,还有慈济医院的大夫护士等。因为爷爷当时捐助医院,帮助穷人,看病不收钱,所以来送殡的还有许多病人及病人家属。另外,还有100多个乞丐也来送帐子,让我觉得非常惊奇,一个资本家出殡,竟然有叫花子来送葬,可见他对穷人的帮助和感情。

  记者:您去故居看过吧?

  丛兆桓:看过。很感谢青岛市文物局给齐东路2号丛良弼故居挂牌匾,使祖父的业绩和精神得以传承。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