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王度庐:落魄寂寥才子 笔下卧虎藏龙

2016-01-05 10:03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说起王度庐,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会是李安,若无他的电影版《卧虎藏龙》,想必王度庐仍被湮没,但于我而言,首先想到的却是古龙。

  中学时爱读武侠小说,尤爱古龙。那时住校,学校又偏僻,附近只有一家小书店,那里所售的古龙小说,总少不了缀上古龙的一篇旧文为序,在那序中,古龙说他最喜欢的民国武侠作家是王度庐和朱贞木。

  其实我小学时便读过王度庐的《宝剑金钗记》,那时只觉沉闷,想必是年少不识情滋味,只想看打打杀杀的热闹场面。唯一记得的是书中提到的白蜡杆子长枪,还曾引为笑谈,因为之前看的评书里都是錾金枪烂银枪浑铁枪,好不威风,白蜡杆子算个啥?后来才知道,以木为枪柄才真实。

  因为喜欢古龙,见他说喜欢王度庐,便爱屋及乌,重新去找他的书来看,当时已年长了几岁,正值青春期,倒也读出了几分滋味。

  再后来才知道,原来王度庐一生中的所有武侠小说都写于青岛。

  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出生在北京,幼年丧父,未接受过系统教育,全靠自学,常去北大旁听,在北京图书馆看书,接触中外文学,竟就此入门。

  1937年,他来到青岛,在这里生活了十二年。他到青岛,投靠妻子李丹荃的大伯,这位大伯生活优越,本可让他们安顿下来,谁知不久后便遭遇日军入侵,1938年1月,青岛沦陷,大伯的房子被日军占去,只好在青岛宁波路4号租了房子,一大家子住在一起。

  如今的宁波路4号仍是民居,颇为残旧。当年这里也并非高尚住宅区,小楼的形貌和设计都不出彩,隐约间可体会到王度庐的落魄。就在这小楼的陋室中,他写成三十几部小说,且多连载于《青岛新民报》。

  1938年6月1日,他开始连载武侠小说处女作《河岳游侠传》,首次使用笔名“度庐”,据说有“寒门度日”之意。这本《河岳游侠传》属牛刀小试,并未出版单行本,而之后的《宝剑金钗记》则让他声名鹊起,连载结束不久,报社就推出了单行本,不及一月便售罄,又重印五千部,不久又售罄,于是一印再印,共售出数万册。之后多年间,他陆续出版数十部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其中《鹤惊昆仑》《宝剑金钗记》《剑气珠光录》《卧虎藏龙》和《铁骑银瓶传》这五部曲,是他奇情武侠的巅峰之作。

  他的作品虽走红,但抗战和内战期间稿费微薄,所以即使他出手极快,十分高产,仍难以糊口,写小说之余还得四处打散工,如在学校代课、在赛马场做售票员等,1946年春节更是要举家摆地摊卖春联以度年关。据王度庐的夫人李丹荃回忆,他“写东西很快,并不十分推敲字句,常常是振笔疾书,数页下来一气呵成,不留底稿,不看二遍”,现在想来,他全靠自学,所倚仗的无非是读过的书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体验,却能运笔如飞,简直是神奇。那时,王度庐的连载被认为是“青岛沦陷区苦难人民的精神慰藉”,甚至有“订报只为看王度庐”的说法,不少读者逐日剪报,将他的连载小说装订保存。《青岛新民报》的发行区域,也因为王度庐的连载扩展至诸多省区,堪称报业奇迹。另外,因他的作品大多出了单行本,影响极大,甚至在非沦陷区的大后方也极流行。1949年,他前往大连,1953年赴沈阳,任中学教师,又因自己的名气,曾任沈阳市人民代表,皇姑区政协委员,1977年2月因病去世。在这28年间,他再也未写过小说。

  那满满当当的几十部作品,就这样留在了他在青岛的岁月里,后人念及,只能徒添感慨。而他在青岛的蛛丝马迹,也在我的走访中逐渐成形。比如他所住的宁波路4号,其实是我年幼时回家的必经之路,又如他曾代课的圣功女中,就是如今的青岛七中,恰恰与我的母校德县路小学相邻,都依着青岛天主教堂。他也曾在博山路市场摆地摊卖春联,那也是我少时常去的地方。还有连载了他所有代表作的《青岛新民报》,其主编住址在八大关韶关路4号 —— 韶关路上遍布着形态各异的欧式建筑,路旁栽满樱花与桃花,每逢春天,这里粉红与嫩绿、桃红与洁白,彼此相映,是我极爱的一条路。

  我也曾感慨,韶关路4号与宁波路4号,无非路名不同,可前者隐藏于樱花、桃花和花岗岩石墙之后,别有情致,后者却是王度庐的蜗居之所,属于他的只有一间斗室。

  也因为这半生的颠沛流离,王度庐的作品总脱不开孤独惆怅的意味。又因年少丧父,他笔下的主角也多是孤儿,四处漂泊,处处遭冷遇。小说里的那些欲说还休,怕是只有亲历这切肤之痛,才可以写出来吧!  叶克飞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人文青岛 王度庐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