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探访
李村大集 相差60余年的采访 相隔60多年现场探访,一样的热闹景象,却因为时代的不同已大变模样。不知道当年的记者前辈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的大集,如果非要推断,恐怕骑自行车的可能性较大。而本报记者则从双山出发,和拉着购物小车的市民一起,乘坐刚刚开通不久的地铁,直达李村大集。
追溯:李村大集位于现李沧区九水路和滨河路之间的李村河道上,这里自古就是商贩云集、商品丰富的经贸发达区。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李村大集是明万历版的《即墨县志》:“市集,在乡十二。李村,在县南六十里”。这一资料表明,明朝万历年间,即墨乡间的集市有12个,李村大集至少有500多年的历史了。李村大集在青岛地位显著,《胶澳志》用较大篇幅记载了大集的商品和交易额,根据《胶澳志》记载,李村大集“于各市集之中,其买卖之繁盛首屈一指,每年七十二回之市集,四方供求咸集”,商品来自山东各地,如“城阳所产棉纱,潍县产豆饼,即墨产之黄酒,泰安莱芜之麻”,甚至还有“大连产之玉蜀黍,上海运来之火柴”等。
探访:1954年12月16日,《青岛日报》的记者前辈曾探访李村大集,在青岛市档案馆提供的报纸复印件中,通过当时撰写的《李村市集》一文,我们可以看到60多年前的景象:“市集设在河滩上。一条小水像条线似的在沙滩当央缓缓地流着,几十只鸭子在水里游嬉……就在这空旷的沙滩上,张着上千布棚,各类的小商贩,从远近各乡来的农民,便在这市集上交易着,从天蒙蒙亮就开始,一直吵吵嚷嚷一天”。
2016年1月16日,本报记者踏着前辈的踪迹,来到了李村大集,虽然早已做好了心里准备,仍被眼前密密麻麻的人群所震撼。适逢腊月初七,人们已经开始置办年货,加上又是周六,人潮密集。大集还在河滩,但早已硬化,没了水流,也不见了鸭子,只有宠物市上鸣叫的小狗,蜷缩的兔子。河滩也不再空旷,两旁已是林立的小楼,“天天市”便设在里面。布棚还在,但已超过上千,记者一头扎进人群中,几次不能动弹,只能站在原地等待人群慢慢疏通,才能勉强挪动脚步。从海产品到瓜果蔬菜,从针头线脑到汽车交易,春联、福字、红烛、红腰带,年味扑鼻而来。摊位夹缝中还有手里拿着发酵粉、调料、香烟叫卖的各个流动小贩。“品种更多了,集市更大了”,是民俗专家田清来和鲁汉的共识。
在60多年前记者的描述中,能够体会到一种热闹与闲静的对比,集市上虽吵吵嚷嚷,鸭子却能悠闲自得!而本报记者的探访则始终没法停下脚步赏景,因为被人群拥着前行,连拍张照片都颇感困难,好不容易挤出市场,数里之外,仍是一个挨一个的摊贩。时代带给我们丰富的物质,也让我们感到了匆忙和局促。
浮山所集 80岁摊贩的健康经 1月13日,星期三,农历腊月初四,浮山所开集。虽然从单位到新贵都集贸市场,步行仅需10分钟,然而记者却第一次赶浮山所集。想当然地认为,在繁华市区,人们早已没有了集市概念,购物去商场、超市足以,而且集贸市场天天都开,不必非等集市这天。没想到现场如此热闹非凡,熙熙攘攘。
追溯:明朝洪武年间,朝廷在山东设立海上前卫所,选在目前浮山一带,称浮山备御千户所,又称浮山所。同年,为商贸流通,设立浮山大集。根据《胶澳志》记载:“浮山所市集为本区东南滨海一带各村庄之唯一市场,逢四九为期。每会蒞场人数盛时可四五千人,平时二千上下,尤以浮山所湛山一带居民及渔户居其多数。”随着青岛的发展,浮山所成为青岛市区繁华地段,每逢集市,“街巷皆成市,有空便设摊”。2004年5月12日浮山所大集“退路进室”,名为“新贵都集贸市场”,但农历四、九赶集的风俗还在。
探访:通过老人的指点记者了解到,新贵都集贸市场北区平时不开,逢集才有摊贩。春联、杂货,新鲜的蔬果……人来人往,和平日里大不相同,果然是带着年味的集市。转角处,一位老人的调料摊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明显年龄较大,但精神矍铄。老人名叫田保善,今年已经80岁。“我老家是乐陵的,以前在村里当村干部,退休后跟着老伴来青岛看孙子,就住在闽江二路上。老伴负责孙子的衣食起居,我又闲着没事,就从老家进了一些乐陵小枣来浮山所集市上卖”,老人说,他自己也没想到,一干就是20多年,“现在孙子都20多岁了”。田老先生回忆,他刚开始摆摊的时候,浮山所周边都是平房,“大集最初就是个农贸市场。曾经有一段时间,商贩的摊子被赶到一个大院里,后来浮山所大集市场建好了,就又搬回来了”。慢慢的,田保善从小枣等干果改为主卖花椒、八角、银耳等调料干货,“年纪大了,搬不了重物了”。其实,家里儿女孝顺,根本不靠老爷子挣钱,而且他只在浮山所集上出摊,也挣不了多少,“孩子们都不让我干,其实我全当锻炼身体,而且算算账,脑子也好使”。
辛安大集 20多年的眷恋与不舍 为了感受乡村大集的年味,1月14日,农历腊月初五,记者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西海岸新区辛安镇的辛安大集。记者发现,和想象的不同,这里的物品民俗意味变淡,传说中的剪纸并不多,只看到一位70多岁的老人在角落里摆出样纸待价而沽。
追溯:辛安大集历史悠久,据辛安忠孝寺石碑记载:“明宣宗宣德年间(1426年),赵宏等人倡导于古历三月初五在辛安赶集,集日逢五排十。每年农历三月初五和冬月初五为山集”。因而,可以看出,辛安大集历时近600年,至今兴盛不衰,成为岛城有史料可查的古老集市。建集之初,辛安大集只是用于以物易物的一处场所,到现在已经成为辛安当地以及整个青西新区货物最齐全的集市之一。
探访:据村里的老人回忆,从前说起辛安大集必提齐长城和徐山,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边境线,自诸城桃李乡一直延伸到原胶南境内,再延伸到辛安街道于家河村北。“逛大集,爬长城”是辛安村民们的一大乐趣。而徐山的山名与徐福有关,据说2000多年前,徐福为秦始皇求长生药,在东渡之前就是在徐山居住。因而人们都说逛辛安大集,就是为了“沾点仙气”。
辛安大集主街上,有家“潇红发廊”,记者被吸引是因为发廊里面的一把老旧的理发椅。店老板潇红笑着说,这把椅子已经跟了她20多年了,“我16岁开始学理发,18岁开了这家发廊,在辛安大集租了这个小门头,一干20多年”,从少女,到两个孩子的妈妈,潇红的发廊里有她的青春,也有辛安大集的记忆,“辛安逢五逢十为大集,逢三逢八为小集”。在时间的流逝中,辛安大集几经搬迁,从村北搬到村内,从村内搬到南河滩,后又从南河滩迁到村内,直到现在的村东北市场,潇红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小小店面。这些年,各色的理发店、发型屋建起来,生意已不如从前红火,“我还在工地干活。但是这个店面始终舍不得关,因为开得久了有感情了,而且有一些老顾客还经常回来找我理发。”文/图 记者 张文艳 实习生 孙晓阳(地图中大多为资料图片)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