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商场超市都装饰得红红火火,年味儿十足。(资料照片)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春节的过法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不管是外出打拼,还是求学的人都会紧着行程赶回家中,家人齐聚,守着电视对春晚评头论足;到了上世纪90年代,传统的家宴开始走进酒楼,现成的菜单取代了家庭主妇们忙年的热闹;而进入本世纪后,去外地旅游过新年越发受到推崇。不少市民表示,不管是酒店果年、还是外出旅游过年,只要是家人团聚,就是过年了。
>>>上世纪80年代
家人团聚,围着电视看春晚
“大年三十儿,一家人都围坐桌前,一边吃着团圆饺子、年夜饭,一边看着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热热闹闹的就是过年了。”1月25日,记者在采访上世纪80年代过年方式时发现,除夕看春晚几乎成了大多数平度市民公认的过节方式。
据了解,同一台春晚,大家都喜欢看什么、聊什么,这在不少平度市民心中有着不同的答案。“上世纪80年代的春晚,不论是演员阵容,还是灯光舞美,都远不如现在的华丽、壮观。”今年年过半百的市民孙先生说,“但那个时候,娱乐方式少,到了除夕夜的八点钟,一打开电视,换什么台都是直播春节联欢晚会。也就是这么一台春晚,一大家子人都看得津津有味。”
孙先生告诉记者,那时候他和对象最喜欢看的就是赵忠祥。“只要是赵忠祥一露面,炉子上烧的水壶开了都没人愿去提,就连想上厕所都是忍了又忍,就怕错过他的经典主持词儿。”孙先生说,“我和对象就比较喜欢费翔等明星的流行歌曲。所以一家人在看节目的时候,兴致点不同,聊的话题自然也会有所差异。”孙先生表示,尽管家人关注的节目不一样,但年年除夕看春晚却是大家都共同盼望的。
>>>上世纪90年代
酒楼订家宴,轻松过春节
据了解,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不少开放的平度市民逐渐把传统的除夕家宴搬到酒楼里。“前几年,我们弟兄三个每年都是聚在父母家过年。因为老人过年的思想都比较传统,鸡鸭鱼肉都得有,而且大人小孩都得在眼前守着磕头。因此,大家吃过午饭之后,就开始分工干活,摘菜、剁肉、和面、洗鱼、盘鸡……整整忙活一下午才能整出一桌丰盛的年夜饭。”王先生说,“大约是从1998年开始,孩子们都大了,在父母的老房子过年有点拥挤,所以我们就商量着去酒楼吃家宴。”
据王先生介绍说,刚开始的时候,节省惯了的父母嫌酒楼订家宴太浪费了,总是不太同意。“后来,父母跟几个老朋友聊天才知道,在酒楼吃家宴不仅不是什么稀奇事,而且还变成了一种时尚。”王先生说,“再加上家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都跟父母说,辛苦一年了,过春节该享享口福了,与其在家一通忙活还不如在餐馆里踏踏实实吃一顿呢。”王先生告诉记者,慢慢的,父母也就欣然接受这种过年形式了,也就是从那年开始,他们家的家宴设在了父母家附近一家比较实惠的餐馆酒楼了。
据悉,在上世纪90年代,不少酒楼都相继推出了年夜饭,“春节休息”也很少出现在酒楼的门厅之上了。“以前吧,市民们没有在外面吃年夜饭的习惯,我们自然也是提前给员工放假,各自回家过年,一直都到了正月初八之后才恢复正常营业。”一家酒店的老板告诉记者,“后来,人们的过年习惯改变了,年夜饭变得供不应求,市民都要提前好长时间进行预订,我们的经营策略也随之改变。”
>>>本世纪外出旅游,成为过年新时尚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传统过年思想的转变,进入本世纪后,不仅除夕家宴从家里转移到酒店,就连家人过年的行动轨迹也悄悄发生了变化。以前,一到过年都是外面的人往家里赶,现在,在如潮的人群依然奔向大小车站,拥挤着要赶在大年三十前回家的同时,不少人却开始从家里往外走,去各地旅游过新年。“我们准备今年跟朋友一家一起去三亚过年。”市民张女士说,“平时大家都忙,正好利用过年假期出去看看,而且春节期间的机票还便宜。”张女士表示,春节的意义就是家人团聚和走亲访友,因此,和家人、朋友一起,即使是在外地旅游,也是年味十足的。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春节期间去外地旅游逐渐成为不少市民过年的新选择。“这几年,春节假期渐渐从旅游淡季变为‘黄金季节’。”红旗路一家旅行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春节期间,去往三亚、云南、福建、台湾这几个方向的旅客相对较多。如果市民有春节外出的打算,机票和出行路线最好要赶紧预订,以免春运人多影响出行计划。”
文/图 记者 郭微微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