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巨变 “十二五”期间大力改善民生硕果累累

2016-02-14 10:14   来源: 青岛早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村里建起健身广场

  “现在村里真是大变样了,咱现在也和城里人一样能在村里健身了。”近日,在胶州胶西镇孝源店子村健身广场上,73岁村民刘桂兰一边和邻居唠嗑,一边在脚踏健身器上双脚来回活动着。这两年,刘桂兰所在的村庄不但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村民还享受村里发放的各种福利。发生在孝源店子村的变化,也是胶州市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一个缩影和样本。

  记者来到胶西镇孝源店子村,以往村里的土瓦房已经被崭新的大瓦房替代,房前房后也都植有草坪和树木,健身广场不时传来孩子和老人的笑声。

  村内街道全部硬化,站在村里大街上,与繁华城市相比,这里天空很蓝,空气也很新鲜。“以前和现在那是没法比,那时俺村什么样?出门一脚泥,一下雨,全村就变成了大泥塘子。家家户户都养着牲口,还把牲口拴在门外,大街就成了牲口吃喝拉散的‘牲口圈’,到了夏天,站在村口都能闻到牲口味。一场雨后,大街上泥汤伴着牲口的粪便,蚊子苍蝇一大片,简直没法走。”刘桂兰说,从2013年开始,镇上出资先后把村里几条街道全部硬化,在大街两侧,还专门设置上了绿化带。

  “现在不光有的玩,村里还定期发放福利,大家伙儿的日子丝毫不比城里差。”刘桂兰说,村里还设了一个文化大院,院里设置了图书室、台球室、乒乓球室等文体活动室,全部免费开放。400多户村民都纳入了养老保障体系,困难家庭每年都能领到救助金,村里还出资给每户村民投保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逢年过节还给村里60岁以上村民和老人免费发放大米、花生油、鱼等生活物品。这几年,胶州在新农村建设方面,主要以村庄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这“五化”建设稳步推进,目前他们当地农村基本都完成了这“五化”任务。 记者 牟成梓 通讯员 张彬

  “老台东”住上双气房

  家住威海路89号的娄维兰是地地道道的“老台东”,已退休的她生活非常安逸。“最近5年,老百姓的生活变化太大了,暖气、燃气都通上了,自来水完成了一户一表改造,邻居们再也不用为水费‘打唧唧’了。”提起这些年的变化,娄维兰用了三个词概括“热心、暖心、贴心”。

  “我从小在台东生活,以前住平房,一到冬天,屋子里四处透风,身上大棉袄套小棉袄,还要专门到农村订做那种很厚的大包子鞋。后来搬到了现在的住址,虽然搬上了楼房,但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的老房了,到了冬天,还是很难熬。”回忆起当年的场景,娄维兰打开了话匣子。“最早,我和邻居们都在家里生炉子,当时的散煤都不好烧,邻居们到处捡废木料堆在楼道里,就是为了生炉子。楼道里堆满了木头和散煤,又脏又乱。”娄维兰说,后来,家里虽然装上了空调,但因为电费贵,不舍得用。

  “这里面还有个小插曲,我家房子使用面积才30多个平方米,到商场却非要买2.5匹的大功率空调。售货员说用不着这么大功率,我坚持要,就是因为以前冷怕了。”娄维兰虽然安上了空调,可她却发现这是个“电老虎”,两个月电费500多元。“平时还得省着用,能不开就不开。那时候,真羡慕那些有集中供暖的房子,我们盼着啥时候也能装上。”娄维兰说。

  2012年6月份,娄维兰所在的芙蓉路社区集中供暖建设正式开启,到10月份完成改造。“印象最深的是,暖气装上头两年,冷热不均,居民意见很大,能源热电大成路换热站站长带着工人挨家挨户给居民调试,直到最后全部达标。”娄维兰说,有了暖气,家里24小时都这么暖和,棉袄也脱下来了;有了暖气,楼道里的木头、散煤都没有了,楼道里的环境变好了。

  “没有暖气的时候,洗个衣服只能挂在外面晾干,放一晚上冻得硬邦邦的,一件衣服洗完了好几天干不了。进腊月门收拾家,要提前十几天洗衣服,生怕天不好,晒不干。”娄维兰说,有了暖气,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把衣服晾晒在家里就干了。“你看,现在擦个窗多干净,以前没有暖气的时候,擦窗很快就结成了冰。”娄维兰指着窗户说。

  最近五年来,娄维兰所在的楼院还完成了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通上了天然气。“我们现在也是‘双气’房啦。”娄维兰说,再也不用扛煤气罐爬楼了。 记者 刘海龙

  在学校吃住全免费

  走进青岛市中心聋校的教学楼,迎面扑来的是一股暖意,“我们的教室里有暖气,上课不用穿厚厚的棉衣,可舒服了。”高二2班学生孙广宏向记者介绍着学校的情况,脸上浮现出一股“小骄傲”式的表情。孙广宏今年17岁,自小听力障碍,11年前,父母将他从胶州老家送到了中心聋校读书,开始他与中心聋校共同成长的道路。

  “我们学校原先在明霞路,那时候学校很小,20多个男生要挤在一间大宿舍,晚上如果想上厕所,得穿过一个大操场,到宿舍对面的公共厕所。”原本以为与孙广宏交流会存在很大障碍,事实上只要比正常声音稍大、语速稍慢一些,孙广宏完全能够像正常人一样交流。

  孙广宏说,他从一年级开始在中心聋校读书,那时候,学校里的设施非常落后,2008年底学校搬到了辽源路的新址,学校的硬件和软件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最近几年,学校又添了宿舍楼、实验室、爱心超市,孙广宏所住的新宿舍每间6人,有干湿分离的卫生间,食堂每天三顿饭丰盛可口。

  “食堂的饭菜很好吃,粥有好多种,排骨、鸡腿,而且都是不限量的。”孙广宏一边说,一边拍拍自己的肚子,显得十分幽默。

  孙广宏说,进入新学校后,生活变得更加有规律,每天早晨6点起床洗漱,6点半跑操,6点50分吃早饭,7点30分上课……晚上6点30分晚自习,晚10点熄灯睡觉。平日里,除了上课,学校还会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我们去过世园会,去过奥帆中心,去过海底世界。”大家的课余生活非常丰富,许多志愿者组织还会定期到学校,与同学们互动,让大家在感受大千世界的同时,增加与普通人交往的空间和时间。

  “最近几年,全市为特殊教育的投入特别大,也给了这些孩子很好的学习条件。”刘莉是孙广宏的班主任,2001年入校到现在,亲历了学校的一系列变化。刘莉说,现在学校招收的孩子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职专多个年龄段的学生,教学采用的是8至10名学生一班的小班制,教室里从黑板到触摸式教学屏,给孩子们最好的学习条件。

  “学校很早就开始使用无线助听设备,这套设备每个孩子的费用大约在13万元左右,对孩子的听力练习又很大的好处,如果没有政府的投入,很难实现。”刘莉告诉记者,除了重点教学设施,从起初的学费到后来的课本费,再从住宿费到伙食费,如今,学生进入学校后所有的费用全免,而且每年“五一”、“十一”、春节放假,还要给学生们发放路费补贴。“我们还发礼物,前两天回家我带了大馒头。”孙广宏比划着说。

  还有一年就要离开学校,孙广宏想起来就会有些不舍,看着班主任刘莉,这个大男孩翘起了嘴。他说,自己很喜欢学校的生活,很感谢学校和老师这些年对他的照顾。提起将来的目标,孙广宏说,他上高中就是为了读大学,明年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考天津一所对口的学校,眼下就要为了自己的目标继续努力。 记者 于顺 孙启孟

  村口坐车去城里购物

  “大妹子,在家门口就能坐车,现在真方便啊。”近日,在胶州胶西镇南屯村村口,今年70岁的村民朱玉兰和邻居孙秀华一起准备乘车去城里,公交车通到家门口让老人由衷地赞叹。在2014年,胶州市所有镇都开通了公交车,城乡公交一体化也已全面实现。

  “大妹子,都快1点半了,估摸着车也快来了,咱俩得快点走啊。”朱玉兰老人和邻居孙秀华在家中换上了干净衣服来到了村口等待502路公交车。“老王,今天进城买了啥好东西?”两人站在公交车牌下等车之际,66岁的邻居王亚菊提着大包小包下了公交车准备回家,朱玉兰便打起了招呼。“俺去城里买了几瓶好酒,好招待亲戚。现在比以前方便多了,去城里也就半个小时,等你们回来再聊吧,俺还得抓紧回家收拾一下。”王亚菊回应道。

  “大妈,以前没通公交车时,你们怎么坐车啊?”“小伙子,你是不知道,那时候只有小公共短途客车,想坐车得跑出4里地去等。那时候坐车,平日里还好,遇到刮风下雨,可就遭罪了。”看到记者询问,朱玉兰说。

  据了解,胶州胶西镇南屯村地处镇东南面,因村里位置偏僻,当时个体小客车运营难以延伸,一直以来交通就十分不便。“现在很方便了,出了村就是公交站牌,再也不用遭那个罪了。”朱玉兰说,2014年5月份,村里就通了公交车,村民们都十分高兴。

  502路公交车开了过来,两位老人和记者道过别就上了车。

  记者了解到,2014年,为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出行条件,实现城乡公交服务均等化,胶州市在当年年初开通10条农村公交线路,紧接着,当年5月1日起再开通城区至九龙、铺集、张应、张家屯、里岔、南杜村方向的6条农村公交线路,且全部实行2元票价。至此,胶州市所有镇都开通了公交车。 记者 牟成梓 通讯员 张彬

  一条隧道连通双城生活

  结束了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在市北区工作的宋康康回到位于西海岸新区的家里,只需40分钟就能和父母妻女一起吃晚饭,这在4年前几乎是不敢想象的。胶州湾海底隧道的开通,让许多青岛人开始了时髦的双城生活,也得以享受更多和父母妻儿团聚的天伦之乐。

  回忆过去,那些和父母、家乡隔海相望的日子,宋先生有着说不完的话。“那时候不像现在,回家就只能坐轮渡,到了港之后再坐车,回趟家怎么也得两三个小时。”宋先生告诉记者,当时自己刚参加工作不久,工作地点在市区,因为离家远他便只能在市区租房子住,需要花费不菲的租金不说,还要忍受和父母长期分别的思念之苦。因为刚参加工作还没有多少朋友,工作生活遇到不顺心的事后想要回家却无奈路程太远,每次都只能作罢,一个月也就能回家一次,遇上大风下雨天,海上风浪太大,轮船无法停靠的时候,即使再想父母也只能望洋兴叹,只能打个电话向海那边的父母问一声平安。

  如今,这种隔海相望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2011年胶州湾隧道开通,这个消息让在市区工作的宋先生兴奋了好一阵子。对宋先生来说这意味着从工作地点到西海岸新区父母家的时间与到自己市区家的时间基本相同。“从单位到我市区的家,开车一般需要30分钟左右,有时候一个小时都不一定能到家,现在走隧道一般不会堵车,40分钟就到我爸妈家了,真是太方便了。”宋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刚有孩子的时候,夫妻两人曾为没时间照顾孩子的事而发愁,隧道通车后自己就可以经常把孩子送回家让父母帮忙照看,他也因此过上了时下非常时髦的双城生活。

  “俗话说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家,隧道开通给我们这些老家在西海岸、工作地点在市区的人确实提供了太多的便利,最重要的是拉近了我们和家的距离,让我们能够时常地和家里人共聚一堂,享受天伦之乐。”宋先生坦承,如今的双城生活让他感到十分享受,并且他也相信将来还会有更多岛城市民受益于隧道以及其它众多正在完善的交通设施。 记者 王晓先

  母亲河变美让游客流连忘返

  “现在每天不到堤上瞅瞅,总觉得是个心事,上来看看景,一天心情也好了许多。”日前,在大沽河胶州胶东街道大麻湾村河段,51岁村民杨旭力正在河堤道路上遛弯,现在每天到河堤上转转已成为他的习惯。2011年,青岛启动了大沽河全流域治理,在这短短几年中,大沽河一改以往破旧之貌,呈现出长堤平整、绿树成荫、烟波浩淼,一派沿岸如画的美景。

  “这么短短几年,这条河就有了这么大变化,和以前相比,简直不敢让人相信。”看着平整整洁的堤顶道路和道路四周栽种的整齐树木,以及远处河水因天冷结冰而银光闪闪的 “冰河”,眼前这一切美景,让村民老杨一个劲感叹着。老杨所住的大麻湾村紧靠大沽河,在他记忆里,大沽河经常断流,河道常常夏秋两季才有水,在一些河段垃圾遍地、杂草丛生。每到雨季,堤坝道路更是泥泞不堪。经过这几年治理,现今在老杨村河段上游,还设立了一个拦河闸坝,只要大闸打开,就会形成近10多公里的连续水面,河道中芦苇茂盛,芳草萋萋,水清了,岸绿了、水鸟多起来了,大沽河彻底“脱胎换骨”。

  老杨说,每次来到大沽河时,总能看到一些三五成群的骑行者穿行于河堤上,天暖和的时候,许多游客开着私家车来到河边,支起一个个小帐篷,与家人、朋友一起在河边玩耍,欢声笑语响彻大沽河岸边,好不热闹。“这种情景在三四年前,根本就不可能看到。”老杨说,不仅如此,随着大沽河变美了,每到一些好日子,不少新人会纷纷选择到这里拍摄婚纱照。

  记者了解到,在这几年中,旅游部门还对大沽河一些区域进行规划治理,目前已经形成纵贯南北的“生态绿轴”,沿线构筑起一个个崭新生态休闲旅游资源。“现在,去大沽河游玩已成为市民们节假日和周末的首选,大沽河已是我们这里又一张新旅游‘名片’。”胶州市旅游局工作人员说,为了能给当地市民和外地游客提供一些详细旅游攻略,去年,他们还推出了以大沽河为主要核心景点的半日游和两日游共计6条休闲旅游线路。“来玩的人多了,河里的河鲜也多了起来,俺琢磨着开个河鲜农家宴饭馆肯定能行。”对于下一步打算,老杨信心满满。 记者 牟成梓

  再过两天,2016年青岛市 “两会”将正式拉开大幕,作为全市人民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每年“两会”期间,都将出台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好消息、好政策,同时也是政府收集市民各方面建议、意见的重要平台。

  早报“两会直通车”今启动,如果您对身边生活的点点滴滴有什么感受和看法,对青岛新一年的发展有什么建议,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告诉早报,我们将把您的建议和想法归纳整理,转交给代表和委员带上“两会”。与此同时,早报“两会直通车”将增加更多互动环节,请市民共同参与全市“两会”。

  搭建政府与市民交流桥梁

  从2009年开始,青岛早报开设“两会直通车”栏目,之后每年全市“两会”期间都有许多市民向早报反映自己对城市发展的看法,提出许多有利于城市建设的好想法、好建议。早报“两会直通车”为市民传递呼声和期盼搭建了一座桥梁,为市民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还及时地将市政府及各部门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各项民生事项的工作计划和打算告诉市民,让市民充分了解“两会”的新变化,青岛城市发展的重大变化、市政府及各部门今年的工作打算以及惠及民生的重要规划。

  推出多种互动方式

  早报“两会直通车”由于互动性、参与性强,吸引了读者的关注,今年全市“两会”期间,青岛早报将在保留重要信息发布的同时,继续增加互动环节,促进市民与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之间的交流。早报“两会直通车”除了将为市民解读市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传递今年市办实事等信息外,还将请市民与代表、委员“桌上聊两会”,就教育、卫生、环保等话题展开讨论。早报“两会直通车”将发挥新媒体优势,通过手机微信聊天模式请市民就自己关心的话题与部分市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展开对话。此外,每天将推出“两会花絮”,全景式展示“两会”。

  今起征集市民“两会”声音  市民有什么想法、建议想通过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到市“两会”上,今起可发送至“两会直通车”邮箱:zaobaolianghui@126.com(请写明姓名及联系电话)。早报“两会直通车”栏目将开设环保、文化、停车、精准扶贫、食品安全、学生减负、社保、医疗卫生、保障房建设以及城市管理等话题,市民可对这些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记者 于顺

   [编辑: 谷莉敏]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

商讯

公告>

楼市动态

更多

频道推荐

山东 | 青岛

互动

社区 |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