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贵峰
日前,中国纪检监察报刊发《“冷衙门”的“生意经”》一文,披露了河北省保定市人防系统腐败窝案。而此前,中纪委官网和中国纪检监察报已多次发文警示“冷水衙门”腐败现象,如扶贫、信访、气象、农林牧副渔等领域的腐败。(2月19日《新京报》) 人防、扶贫等在许多人心目中“没多少油水”的“冷衙门”、“清水衙门”,竟然也频繁曝出各种触目惊心的腐败大案,这样的腐败新动向,当然应予高度重视。但从预防腐败的角度看,对此类“清水衙门”腐败现象,没必要太过大惊小怪。
首先,所谓“清水衙门”,实际上只是一个相对概念。较之那些位高权重的“油水衙门”,一些“清水衙门”的“油水”含量固然相当有限,但这种区别又只是相对而言的,并非绝对的“无油水”。毕竟,任何政府公职部门意义上的“衙门”,都不可完全没有相对应的公权力。也就是说,公权力之于衙门,只会有“大小、多少”之别,而无“有无”之分,而只要有公权力存在,都必然会有依附其上“油水”—— 权力滥用空间。
一个衙门是否会滋生腐败以及会腐败到何种程度,主要不取决于它究竟是“清水”还是“油水”衙门,而取决于其权力是否得到了制约、受到了多大程度的制约。如果权力能得到有效制约,即便是“油水”衙门,也不易滋生腐败,反之,若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即便是“清水衙门”,照样也会“水不清”,乃至成为腐败泛滥的“重灾区”。
而在现实中,相比那些往往备受关注的油水衙门,人防、扶贫等清水衙门所受到的权力监督制约显然并不严密,甚至在很多时候正是囿于其外在看似“不起眼”的“清水”形象,而使之沦为权力监督的盲区。这样一来,不仅会导致“清水衙门”权力失控、极易滋生腐败,而且由于清水衙门的权力有限,为了攫取足够油水,相关腐败分子的贪腐“吃相”往往显得更贪婪难看,会倾向于将手中权力“吃干榨尽”,甚至“3分钱也不放过”。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