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造谣者不可放过

2016-02-23 09:21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李红梅

  伴随着微信等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网络谣言的传播像插上了翅膀,能在短时间内覆盖城乡。“宣泄情绪”也好,“商业造势”也罢,不管造谣和作假出于什么目的,都应对滋事造谣者依法惩处,以免扰乱公众视听。

  2016年开年,网络空间接连出现几起谣言。例如,造谣1996年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失败致500人死亡,臆造结婚领证要收取“二孩保证金”,杜撰关注某微信公众号可获赠上海迪士尼门票等。春节假期火爆网络的“上海女孩连夜逃离江西农村”事件全程造假,影响尤其恶劣。此外,还有一篇名为《回乡不能上桌吃饭城里媳妇掀桌子》的新闻,面对记者的真实性询问,对方回复称,“以真实故事为原型,写作上略作升华”。

  目前,这些虚构事件已相继被主管部门或当事方澄清,有的一度引发舆论哗然,给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干扰和不良影响。“宣泄情绪”也好,“商业造势”也罢,不管造谣和作假出于什么目的,都应对滋事造谣者依法惩处,以免扰乱公众视听。为整治网络谣言,2013年9月两高公布《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网络谣言在什么情况下构成犯罪。随后,司法机关依法对网络造谣传谣者进行了严厉打击,严重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定程度上净化了网络空间。

  但“严打”风头过后,网络谣言又有卷土重来之势。尤其是,伴随着微信等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网络谣言的传播像插上了翅膀,能在短时间内覆盖城乡。博人眼球、撩拨公众情绪本就是网络谣言的惯用伎俩,而熟人转发,更容易让不明内情的民众信以为真。譬如,“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虚构情节中包含的城乡差异、地域情感等因素,成为引爆公众热议的导火索。虽然,对类似网络谣言,很多网友阅读时就感到真实性存疑,但质疑声中多半以求证的方式转发,谣言也随之传遍大街小巷。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信息发布者不能没有底线、无所畏惧甚至名利双收。商业利益驱动,是谣言滋生的经济动因。网络推手蓄意制造谣言,加速了谣言的扩散,挟持了网民的意见,混淆了公众视听。沽名钓誉、哗众取宠的造谣者,应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目前,发布赠票虚假消息的某微信公众号已被上海警方查封,当事人被教育训诫。期待相关部门今后在及时澄清谣言之外,还要依法严惩滋事造谣者,以儆效尤,还网络空间一份清净。

  一些曾引发热议的事件最后被证实为网络谣言,这也提醒我们,面对信源模糊的“极端事件”,应当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盲目转发。尤其应注意,不要掉入“造谣推手”设置好的地域攻击、人身谩骂的陷阱中,为阻遏谣言的传播尽出自己的努力。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阅读

网络 造谣 李红梅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