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环保局获悉,我市老企业搬迁后空出来的土地,都要首先“体检”,在变更土地性质环境风险评估过关后,方可开发利用。此前,环保部、财政部下发3000万元补助,用于我市开展场地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 记者 徐美中
发布 搬迁企业原址要环评 早在我市大规模实施老企业搬迁前,市环保局就制定了相关工作方案,组织搬迁企业对搬迁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废弃化学品、危险废物、放射源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物质进行全面调查,并在调查基础上制定环境保护工作方案。
此外,环保部门组织搬迁企业对厂区的环境要素进行检验监测,督促企业排查搬迁过程中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源和风险因素,编制环境风险评估报告,报辖区分局备案。督促企业制定防控措施,储备必要的应急装备、物资,落实应急救援人员,防止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组织搬迁企业开展厂区土壤修复治理工作,制定污染场地修复治理方案,报备环保部门,修复并经验收合格达到标准方可进行开发利用。老企业的用地性质为工业用地,变更土地性质时,需要专门公司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合格后才能变更。随着我市众多老企业逐一搬出市区,在市环保局的官方网站上,土地性质变更的公告也集中出现。
进展 万平米土地试点修复 财政部、环保部联合下达了2015年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治理示范项目资金预算,“青岛李沧区场地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项目”获300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补助,一期工程土壤修复范围总面积1.18万m2,修复土方量4.43万m3。修复方案采用原地异位的化学还原法进行。
青岛市李沧区场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位于青岛红星化工厂内,为铬污染土壤治理项目。环评报告显示,青岛红星化工厂位于李沧区,是一家专业生产铬盐的国有企业,1959年开始从事铬盐生产,1991年因污染环境关停,铬污染场地所在李沧厂区现状部分建设为红星印刷科技创意产业园,部分租赁给外单位企业作为生产车间使用。铬盐生产期间产生约21万吨铬渣由于无可行的处置方案一直在露天堆放,2005年在青钢烧结炼铁工序实现铬渣的干法解毒与资源化处置,2007年5月完成全部铬渣的处置工作。尽管铬渣已处置完成,但由于历史原因,铬渣堆存期间堆场未采取任何防渗措施,经雨水长年淋溶、渗透,由于六价铬的迁移扩散特性,该堆放场地土壤受到污染。
计划 5年144个点位测土壤 为进一步构建我市土壤环境监测网络,依据相关要求,市环保局将进一步做好全市场地周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评价,系统掌握我市20个场地及周边土壤污染状况,评价土壤污染程度,筛选场地土壤污染优先控制清单,为土壤污染风险管理和治理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还将对全市范围内的144个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国控、省控点位实施例行监测。每年选取20%的点位,一年1次监测,采样时间为每年的1—8月份,5年完成一个监测循环。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点位更新补充和优化完善,针对相关行业部门土壤环境监测点位进行整合优化,点位数量根据监测实际确定。
为建立农村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十三五”期间逐步拓展农村土壤监测网络,到2018年将在全市选择4个县域,每个县域选择至少5个村庄,优先选择参加“以奖促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村庄所在县域开展土壤监测,到“十三五”末,监测网络要涵盖所有县域。近几年,石化基地及周边区域、董家口经济区和新河化工产业集聚区及周边土地利用状况在不断发生变化,部分原有监测点位已无法采样,将对其点位进行优化和调整。
今年,我市将在已存在污染或可能存在污染的八类重点区域增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风险点位,具体包括“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污染行业企业周边、工业园区周边、油田采矿区周边地区、固废集中处置场周边地区、历史污染区域及周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及周边、果蔬菜种植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