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在大多数人眼中只不过是端午节的民俗食品,但在即墨路街道海泊路24号院的老邻居心中,小小的粽子包含了邻里之间六七十年的亲情。昨日,海泊路24号院棚户区改造已经交房的老邻居,在端午节前重返老楼院,同尚未搬走的邻居们一起举办包粽子大赛。老邻居们知道,这次应该是最后一次在这个楼院里一起包粽子了,他们中的好多人已经交房并拿到房屋补偿款,要到别处住新房了,因此在包粽子时,更多的是叙家常。不过让大家开心的是,胶州路社区工作人员答应,即便棚户区改造邻居们都搬走了,他们今后仍会在每年端午节前,邀请老邻居们回来包粽子聚会,让邻里情谊继续延续。
搬走的邻居“回家”团聚 下午2时许,沉寂了一多个月的海泊路24号院重现人来人往的景象,数十名已经搬家离开的老邻居重新回到老楼院,参加在这里举办的邻里包粽子大赛。据介绍,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海泊路24号院住了49户居民,平均每家的居住面积只有20平方米左右。这个老楼院今年被列入市北区棚户区改造区域,两个月前就开始启动房屋征收。破旧的老房终于要改造,好多居民争先恐后签了房屋征收协议,并已经交房搬家。为让老邻居们能在棚户区改造拆迁结束前再过一个大院的端午节,胶州路社区特意在老楼院里举办了这次邻里包粽子大赛。得知住了数十年的老楼院要举办包粽子大赛,已经搬家离开的老邻居们高兴地“回家”,在破旧但熟悉的老楼院中一起包粽子再叙邻里情。
老院举办包粽子大赛 “虽然都是住了几十年的老邻居,比赛的时候可别谦让,前三名有大奖啊。”老楼院比较拥挤,除了中间通道能摆下两排长桌,周围的空间都被低矮的临时房占据。长桌上摆放了已经洗好的江米、大枣、粽叶,还有豆沙、肉块等不同馅料。怕邻居们在最后一次老楼院包粽子大赛中“灌水”,裁判员比赛之前先给大家“打气”。随着裁判的一声令下,参加包粽子比赛的选手们马上进入竞技状态,折粽叶、装糯米、放馅料、裹紧扎绳,动作一气呵成。粽子叶、糯米和棉线经过“粽子能手”们快、准、巧的包制,一个个有棱有角的粽子很快出现在桌子上。根据比赛规则,选手要在5分钟之内,比拼包粽子的速度、质量和外形。5分钟结束时,每个选手面前都摆了一堆粽子。经评委们评比,67岁的卢爱君以19个粽子的成绩获得第一名。
走家串户帮邻居包粽子 “我是这个大院的老住户,老伴家祖辈就在这个大院生活。”卢爱君告诉记者,她25岁时嫁到了这个大院。
“在这个大院住了41年,包粽子也包了41年,每年端午节前我都要到邻居家帮忙。”卢爱君说,她给邻居们帮忙最多的就是包粽子。“包粽子看着简单,但要包出囫囵个的粽子可不那么简单。”卢爱君说,江米放少一点或放多一点,蒸出的粽子就可能瘪了,或者涨破粽叶散落一锅米粒。卢爱君包粽子的手艺是在娘家学的,嫁到大院后发现,许多年轻的邻居不太会包粽子。那个年代家家户户收入少,根本没有闲钱买粽子过端午节,有的邻居甚至在家把江米铺在粽叶上面,蒸出一锅带粽叶味的米饭,凑合着过节。包了一手好粽子的卢爱君就自告奋勇,到邻居家帮忙包粽子。最初一户两户地帮忙,后来邻居们都知道大院里来了个会包粽子的媳妇,就都来请她帮忙。卢爱君也是来者不拒,只要有空就过去帮忙。基本是距离端午节还有10多天,她就开始在大院邻居家串门帮忙包粽子,期间还带出不少“徒弟”,和她一起走家串户包粽子。
■故事
老楼院有“楼院文化” 随着生活水平好转,端午节家里包粽子的邻居逐渐增多,到了这几年,卢爱君连同自己家的粽子,每年端午节前要在大院里包200多斤米的粽子,有时一天就要包40多斤。“帮邻居包粽子的过程,就是串门聊天的过程,楼院里家家户户的大事小情就都知道了。”卢爱君笑着说,因为常年居住在一起,大院里形成独特的“楼院风俗”,端午节家里蒸出的第一锅粽子,总要挑选出几个外形最饱满的,送给周边邻居家的孩子尝尝。每到端午节前两三天,楼院里一名九旬老太会在家用五彩线缠成端午节的五彩绳,挨家挨户送给楼院里有小孩的邻居,这个“楼院风俗”也延续了40多年。
■历史
“北裕兴里”独具特色 80岁的隋大妈算是大院的“原住民”,听说搬走的老邻居们回来参加包粽子大赛,隋大妈高兴地俯身在二楼走廊上,看着楼下大院的热闹场景。隋大妈告诉记者,上世纪30年代,海泊路上的鞋业生产与制造非常繁华,远近闻名。像这里的海泊路59号,就曾是青岛布鞋厂的前身,虽然几经岁月变迁,繁华不再,但是道路两侧的老建筑却被保留了下来,其中就有极具青岛特色的里院建筑。据介绍,东平路61号院在解放前有个名字叫“裕兴里”,因为海泊路24号老楼院紧邻 “裕兴里”,因此就有了“北裕兴里”的称谓。与周边的里院不同,“北裕兴里”是个套院。从海泊路的大门走进大院,院子中间有一个长廊,沿着这个长廊一直往里走,就能走过另外一个小门,进到里面的院。大院里面还套着一个小院,这在青岛里院布局中也算一个特色。在岁月风雨的洗礼下,如今的老院已经破旧,无论是居住条件还是环境卫生,与附近的小区都有很大的差距。隋大妈欣喜地看到老院终于启动改造了,但让她恋恋不舍的,还是这里的老邻居们。
■不舍
老邻居每年都要“回家” “邻居们陆陆续续搬出老院,大家的心情百感交集,好多人的大半辈子都留在了这个大院里。”在老楼院生活了50年的刘大妈已经交房搬家,拿到近80万元的房屋补偿款,这次趁着老院包粽子大赛,又回来看看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楼院。她楼上楼下地走,拿出手机拍下眼前的一砖一瓦。“那时候邻居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孩子们饿了推门就去邻居家吃饭,根本不用打招呼。”刘大妈说,虽然没有血缘关系,邻居之间的称谓都使用姨、姑、舅、婶等亲戚的称呼,对外人的介绍也是“这是我外甥”“这是我婶子”。
现在大院要拆了,虽然有些恋恋不舍,但让刘大妈高兴的是,社区工作人员告诉她,今后每年过端午节,社区都会组织搬走的老邻居“回家”,即便大院拆了,也会让大家在社区居委会进行包粽子大赛。
记者 赵健鹏 通讯员 安迪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