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将至,出境游学走俏成为旅行机构推荐的重点,出境游学只“游”不“学”的不在少数。据媒体报道,沈阳某高校学生王辰透露,去年暑假参加学校和游学机构组织的赴英国项目,21天行程,交了3.6万元,只学习了5天语言,并没有体验到正规英式教育。“整个行程和旅行团相似,就锻炼了下口语,学校用英文搞了几个报告讲座,剩下的就是逛景点、逛街购物。”英孚教育海外游学留学部广州区域总监蔡斌分析称,有些海外游学“游”多“学”少,而且“游”和“学”两个方面安排的课程和活动质量都不够高,不少家长和学生都会感到出国游学的收获往往达不到预期。(7月4日《南方都市报》)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旅行的教育价值,实在不容低估。对于学生们而言,假期出去走走,通过旅行的方式开拓眼界,积累社会经验,也的确是难得的机会。然而,现实中,相当数量的“游学”产品,却名不副实,往往是宣传时将行程的教育价值与意义讲得天花乱坠,实际行程中却与普通的旅游并无二致,甚至以“游学”为名强制推销收费项目。至于一些所谓的“名校游”,更是完全成了走马观花式的校园观光,而并无任何对于名校文化的体验,更无与名校名师的交流,如此“游学”,显然是徒有虚名。
而同样是“游学”,在国外其实也有类似的活动,但相比花大价钱出去走马观花,国外孩子的“游学”更注重的则是体验和参与,甚至并不如同国内孩子这般非要“远游”才算是“游学”,各种主题鲜明的夏令营,早已是国外孩子最简单也最有内容的“游学”方式。
基于此,有必要对国内“游学”市场进行引导和规范,只有真正将教育的价值与内涵融入,“游学”才算是实至名归。否则的话,假如仅仅是给旅游产品换个包装“高价售卖”,所谓“游学”,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罢了。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