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扶贫开创“青岛模式”。7月19日上午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视察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移民村的光伏农业科技大棚时,称赞“这里的扶贫工作做得比较扎实”,对当地项目和昌盛日电光伏农业造血式扶贫模式给予充分肯定。记者了解到,这处被总书记点赞的科技大棚,正是青岛昌盛日电在全国67个地市布局的“造血式光伏精准扶贫”项目之一。这究竟是家什么样的公司?7月26日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棚顶发电棚下种菜
7月26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即墨大信镇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太阳能产业园,产业园由最初500多亩的规模,发展到现在的9000多亩 ,正是周围农民相信光伏农业模式,纷纷加入发展的结果。在华盛绿能万平方米智能温室内 ,昌盛日电品牌文化中心的单正考告诉记者,“棚顶方形的黑色方块,就是太阳能板,通过这些板就可以收集电能。大棚里设置了遮阳系统、保温系统、风机-湿帘降温保湿系统、远红外加热系统、电动开窗系统等自动化控制设施,配合先进的物联网传感技术,确保棚内光照、温度、湿度等符合种植需要,营造出良好的种植环境。”
记者看到微景观展示区域内摆放着各种式样的瓶子,瓶子里面有可爱的模型、漂亮的多肉植物,让人看了之后,不禁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今年26岁的张金,是微景观展示区的主人,他去年大学毕业后,就与昌盛日电合作微景观项目,“之前在青岛农业大学上学时,我就在做室内垂直绿化项目,后来在昌盛日电实习的时候,感觉我的项目和公司项目特别契合,所以一毕业我就来到这里创业。”张金告诉记者说,在2015年一年的时间里,微景观项目就有120万的销售额,而在今年上半年销售情况也很好,同期增长了15%以上。随后,记者又看到智能温室里的蚯蚓养殖利用、食用菌种植等有趣的示范区。
发电小镇的红利
“国家之前提出分布式电站的概念,希望通过在用电端发电,来加强缺电地区的供电能力,而我们公司创新出光伏农业大棚的模式,让农业和光伏有机结合,已经探索了6年的时间。”昌盛日电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的理念是:太阳能让生活更环保,不仅是太阳能大棚项目的建成,更多的是让农民的生活有所改变,让农民的收入增加。”
现年61岁的孙允堂,就是真真正正收益的当地居民,他告诉记者说,“之前我们家自己种地的时候,收入主要有两块,一块是种地挣的钱,我家总共四亩八分地,每年种小麦、玉米、花生三种作物,一亩地也就收入1000元左右,种地收入也就4800元左右,另一块是我到二十多里外的一家汽车配件厂打工,每天60块钱,一年下来光打工这块满打满算能挣18000块钱,所以之前家庭总收入一年也就22800块钱左右。而现在不一样了,我的收入总共有三大块,一块是我把土地租给公司的租金收入,当时按照每亩800元,我给公司提供三亩六的地,一年土地租金2880元,第二块是我在昌盛日电打工,一个月能有3000多块钱的收入,一年就有36000多块钱,第三块就是我承办了公司7个大棚,种了菜以后公司包销,每年能有30000多块钱的收入,这样总的来看现在一年起码能有68880元的收入。”
从最初年收入22800元,到现在年收入达到68880元,让孙大爷心里特别安慰,“以前种地、打工,累得很。现在大棚操作都是自动化,体力上轻松多了。收入多了,干的活还轻了,这能不让人高兴?”孙大爷笑着说。
全国70余个县区“造血式扶贫”
光伏农业模式在即墨地区的成功,让昌盛日电考虑光伏农业模式在全国的推广。“之前的扶贫,更多的是一种‘输血式’扶贫,很多企业是把自己的利润分出,来对贫困地区进行扶贫工作,而我们昌盛日电团队,首次提出‘造血式精准扶贫’的概念。”昌盛日电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昌盛日电团队提出“造血式精准扶贫”的概念后,在政府部门以及国家扶贫办的大力协助下,渐渐探索出“造血式精准扶贫”的模式,在该模式中,光伏农业产业综合体是光伏扶贫、光伏农业造血式精准扶贫的实际运营载体,农民除了获得土地租金外,昌盛日电雇农民进棚务工也能让农民获得工资性收入,结合这两个方面可使其收入提高2倍以上。
记者了解到,昌盛光伏农业造血式精准扶贫有三大显著特点:第一,不离乡不离土 ,贫困户就近就业,仍然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使他们能够较快适应;第二,精准扶贫,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棚工作,获得工资收入 ;有条件的贫困户通过创客创业,还可以分享到经营成果;第三,扶贫目标与产业发展目标相一致,不仅能够带动项目地群众脱贫致富,还能够在当地发展起特色农业产业,一举两得,可持续发展。
目前,昌盛日电光伏农业产业园已在山东、云南、浙江、四川、山西、河北、宁夏、内蒙古等27个省市自治区布局、落地,与70余个县区签了总量超过5000MW 的开发协议,已建、在建的光伏农业产业园区45个,累计完成光伏电站装机容量630余兆瓦,园区总占地面积超过5万亩。
东西扶贫开创“青岛模式”
在保证扶贫的同时,昌盛日电在宁夏闽宁镇原隆村是如何实现真扶贫的呢?记者了解到,除了获得流转土地的土地租金收益外,企业免费为贫困户和移民提供技术培训、咨询服务,让贫困户由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选择就近进入光伏农业园区打工,成为农业产业工人,每人70~100元/天,每人月收入约2500元。
戴着两千度近视镜的万军红,是移居闽宁镇原隆村的普通村民,他家中老人年迈、爱人残疾,缺乏稳定的收入让这个本来贫苦的家庭更加拮据,但是自从他在农业科技大棚务工,生活发生了改变,“我负责一个大棚的菌菇培植,每个月光工资就有2100元,再加上土地流转费和农闲时钳工收入,一年收入能有5万多块钱,这手头上一下子就宽裕了。”
与万红军类似的还有当地从事尖椒种植的村民何利霞,“我自己一个月务工收入2100元,土地流转费1800元,还有年底分红1万元。”何利霞说,“当时总书记还亲切地跟我说,希望我们家生活越过越好!”
文/图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张林盛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