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人才缺口大 青岛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6-08-12 11:20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青岛跨境电商孵化基地内不少企业入驻。



  文/图 半岛记者 肖玲玲

  “当前岛城电子商务人才短缺,人才外流现象还比较突出,是制约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青岛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会长刘广利表示。面临这种困境,岛城在探索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做了不少尝试,今年1月份,青岛跨境电商孵化基地成立,采用代运营方式孵化项目培训人才;7月28日,青岛市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暨创新创业基地正式揭牌,将企业培训引入大学校园,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现状 八成多企业认为 缺跨境电商人才

  我们公司今年5月份制定了涉足跨境电商的计划,6月份开始招人。”青岛一家外贸企业负责人马女士表示,传统外贸主要是通过贸易商参加展会的方式寻找外贸订单,“主要是将货发给批发商或经销商。”但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来自网络的冲击很大,“订单大幅下滑。”而跨境电商一方面能将产品推广出去,一方面还能直接面向消费者,基于这样的考量,该公司准备试水跨境电商,然而,两个月来,应聘者寥寥,“倒是有几个电商领域的应聘者,但他们对于跨境电商这块也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很难胜任打开市场的任务。”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岛城外贸企业转型的不在少数,“跨境电商企业有5000家左右,其中大部分原先都是传统外贸企业。”青岛市跨境电商协会苏静表示,但在外贸企业转型过程中,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人。而缺人的原因之一就是要求高,青岛市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暨创新创业基地负责人杨老师表示,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企业,相较于专业型人才,跨境电商领域内的企业更加偏好复合型人才,“需要懂理论,跨文化沟通、询盘复盘技巧、营销技巧等,需要会实践,包括物流与支付、新媒体策略、数据分析等,要求很高。”所以,尽管每年高校为跨境电商企业输送了大量专业对口的应届毕业生,但由于其实操能力不强、专业知识不扎实、视野狭窄等原因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年初,青岛获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4月份,省政府印发实施《中国(青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而根据青岛市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累计货物进出口1992.8亿元。从贸易方式看,随着青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跨境电子商务新模式加快发展,上半年零售出口货值增长超过3倍。青岛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会长刘广利也表示,当前岛城电子商务人才短缺,人才外流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是制约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不光是青岛,跨境电商人才短缺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根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务教授王健的一份调查显示,85.9%的企业认为跨境电商人才缺口严重。

  ■探索 代培养和代运行两种模式

  7月28日,“青岛市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暨创新创业基地”揭牌仪式在创业大学金水路校区举行,“我们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跨境电商人才。”该基地负责人杨老师告诉记者,跨境电商属交叉性学科,既有国际贸易的特点,也有电子商务的特征,两者兼具的跨境电商企业对人才的综合性需求较强,单一的专业可能无法满足。针对这一问题,基地开设校企合作“跨境电商”专业,一方面增强学生学科学习的专业性,一方面让学生有机会投入到实际跨境电商项目,积累实战经验。“我们目前已经和内蒙古两所高校签约合作。”杨老师表示,今年已经有新生在一批次被该专业录取,“我们正在跟青岛的高等院校洽谈,下一步也会有合作。”此外,他们还与青岛300多家跨境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

  从大一开始培训企业知识

  据杨老师介绍,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和目标,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现在的大学生一般都是大学最后一年才开始考虑就业的问题,因为之前没有规划过,所以很难弄明白。”他表示,基地与高等院校合作,从大一开始便为学生灌输企业文化和理念,“首先要让他们知道一个企业是如何运作的,行业的整体发展和未来是什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怎样的。”之后,他们会对其进行企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包括团队的建设,最后,让学生进入企业任职实习,“四年时间,足够让学生弄清楚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进入的行业发展前景。”

  在大学生创业方面,杨老师称需要慎重思考,“现在的大环境就是鼓励创业,而且扶持政策也多,很多大学生可能就想着要不咱也去创个业?”但事实上,“时间、金钱、青春对于创业没有任何作用,大家的试错成本太高,创业不单纯要靠激情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更要看有没有创业能力和遇到挫折时能否咬牙坚持下去。”杨老师表示,创业需要有好的思维模式、资源整合能力、现金流的把控能力、懂营销、能抗压,会管理,“创业不是想得那样简单。”他称,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中,除了专业课程学习外,学生创业知识储备和能力方面他们主要分三步,一方面是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包括一些职业素质能力,创业环境及政策,还有创业思维和管理思维分析等等。”第二就是创业计划与能力的培养,“知识的贮备,商业计划的开发,完美演讲的能力,搭建创业团队的能力,创业融资等。”第三就是实践阶段,“商业模式的创新,企业文化的搭建、初创团队的管理、精益创业模式、创业策划等内容。”杨老师表示,每个训练课程,他们都是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进行,“老师对学生不是教授的关系,”而是针对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点评、分析加以指导。

  在项目孵化中培养人才

  今年1月份,青岛跨境电商孵化基地正式启动,这是青岛市首家跨境电商孵化基地,基地位于李沧区中艺1688创意产业园内,紧邻山东外贸职业学院,由学院“校中企”青岛跨境电商孵化基地有限公司具体运营。“1月份以来,我们一共成功培养了120名跨境电商人才,加上之前的200多人,总共300多人。”山东外贸职业学院高老师表示,目前入驻的企业有15家。

  据高老师介绍,该基地的一大亮点是采用代运营的方式,通过将企业项目拿来让学生实践运营,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训,一方面也能增加企业产品的销量,“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人才和项目从无到有的过程。”高老师表示,入驻基地的基本上都是外贸学院的校友企业,这些企业转型升级首先面对的问题是没人,没团队,再就是不会做,“而我们学校的优势就是有人,有技能。”他表示,企业将项目交给学生,“学生在做项目的同时也在学习、培训,这样下来,项目也孵化出来了,人才也培养出来了。”事实上,这也是在为企业培养团队。

  除了代运营,对于想创业的学生,孵化基地可以对接具有供应链及资源优势的企业,企业投资入股,为学生提供货源及赞助,“相对于代运营来说,企业的投入会多一些,相应的,学生出成绩也快。”青岛发之美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女士表示。而且与企业提前对接,学生也能尽早融入社会,“而且如果双方达成合作意向,以后的工作状态会更稳定。”王亚强就表示,他毕业后想继续在公司干下去。而李女士则直言,学生毕业后会双向选择,“我当然希望他们会留下来,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大的收获了。”

  “目前,我们培训的主要是我们外贸学院的学生。”高老师表示,孵化基地的建立,解决了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学生实习、实训问题,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下一步,我们计划向其他高校招揽在校生,加入基地接受培训。”

  ■案例 校企联合“触电” 学生提前入行

  一方面是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方面人才结构吻合度不够、人才数量限制,岛城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急需破局。1月份,青岛跨境电商孵化基地成立,并成功培养出120名跨境电商人才;7月28日,青岛市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暨创新创业基地正式揭牌,开启校企合作新模式,培养符合跨境电商标准的专业型人才。

  青岛发之美工艺品有限公司就是人才“孵化”受益者之一。该公司是一家成立10年的外贸公司,主要经营假发、假睫毛等业务,“我们是今年5月份正式启动跨境电商模式的。”该公司总经理李女士表示,他们公司5月份加入“青岛跨境电商孵化基地”,原因有两点,一方面,“现在网络信息发达,很多消费者从网上就能买到类似的产品,我们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订单量有所下滑。”另一方面,该孵化基地为山东外贸职业学院与青岛市李沧区政府联合启动的战略合作项目,而“我也是从外贸学院毕业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她认识到跨境电商是一种趋势,但对于如何转型、怎样转型,自己也弄不明白,“正好母校有这样一个项目,我觉得是很好的机会,就加入了。”李女士表示,目前他们公司有6个学生实操跨境电商,大三的王亚强是其中之一。

  “我大二下学期开始培训跨境电商的。”王亚强坦言,加入的原因是“电商很热门,身边的同学基本上每天都在收快递,足见电商发展空间大,而跨境电商才刚起步,前景更好。”就这样,在进行了半个学期的基础知识培训后,今年5月份,王亚强进入青岛发之美工艺品有限公司,开始实践。

  “一周左右出了第一单,慢慢的三四天出一单,6~7月份平均每天都会出单,到8月初,基本上一天两个单。”王亚强表示,切实感受到积累的过程,他们更有干劲了。“销售额虽然不高,但整体呈增长趋势。”李女士表示,跨境电商也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她对于未来还是非常乐观的。“按照一般的流程,大三下半学期开始实习、找工作,但到了那时发现自身有缺点,想要再提高就有点晚了。”现在他可以即时将自身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王亚强坦言,自己之前对英语不够重视,要求不高,考试过了就行,可现在,接触跨境电商的他,经常接触国外网站,“直接看不懂,这样我就没法优化自己的产品,所以我现在正抓紧提高英语。”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