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教育背后的"青岛秘诀":小学100%就近入学

2016-08-24 11:15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本报记者 魏海洋

  教育是民生大事,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成为青岛民生工程的大事。细数起来,岛城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取得了很大成绩,在之前的评选中,青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满意度位列全国19个重点大城市第一名。在岛城新学期即将开始之际,记者深入采访,挖掘教育成绩单背后的“青岛秘诀”。

  今年改造百所农村校

  如何促进教育均衡,建新校改弱校是关键。2013年开始,市政府组织市教育、规划、发改、财政、人社、建设、国土等部门用两年的时间编制印发《青岛市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4-2020年)》,全市规划新开工建设325所义务教育学校,让广大学生在家门口上好学。仅2015年一年,全市就新建、改扩建中小学45所。

  2008年起青岛在全省率先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到2012年底,市本级安排约16亿元,用于改造校舍和更新教育设施等,全市普通中小学均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2014年,青岛市中小学现代化学校建设经验在中国教育学会第3届“中国现代学校联盟”高峰论坛上作典型发言。2015年,全市87%的中小学达到市定现代化学校标准。

  为农村学校提质,青岛做了很多努力。建立了农村薄弱学校建设扶持机制,2008年至2013年,市级财政重点支持5个农村市改造近600所农村薄弱中小学;2014年至2015年,市级财政扶持15个欠发达镇中小学改造12.5万平米校舍,更新4.6万余套课桌椅。2015年开始,市教育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实施《关于全面改善我市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实施意见》,着力打造“全面改薄”升级版。2016年,市级财政重点支持四市一区改造100所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并纳入年度市办实事。

  小学100%就近入学

  提高教育质量,青岛创新全面推广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高校或科研院校辐射中小学、学区制管理等等办学模式改革,采取名校+新校、强校+弱校、城区学校+农村学校、中小学+高校、民办学校+公办学校等合作形式,推动校际间优质课程、教师资源和管理模式共享。

  目前,市教育局组织三批共30所优质中小学与包括平度、莱西的镇村中小学等35所新建和发展中学校进行跨区域合作办学,市南区、崂山区等区市实现学区制管理新的突破,全市一半以上的中小学参与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受益学生数占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50%。

  青岛坚持实行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制度和“阳光分班”的办法,公办小学实行划片就近入学,城市以路段为标识划设学区,农村以自然村为单位划设学区,全市100%的小学就近入学,98%的初中实行电脑排位,优质普通高中指标生招生比例达到65%。

  一年补充教师6500人

  师资力量的提高是最为重要的软件内容。为此,青岛改革教师选聘方式,采用中小学教师聘用制等方式,2015年至2016年,补充教师6500余人。2016年,青岛市启动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补充工程,面向农村中小学招聘相关学科教师789名,占全年全市教师招聘总计划的28.6%,计划到2017年为乡村中小学共配备1400余名音、体、美等学科专任教师。

  青岛加大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尤其是优秀校长、教师在“县域”内的统筹调配力度,建立定期交流制度。2015年,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比例分别达到36.7%和16.3%,其中骨干教师占32.8%,分别比2014年增长14个、4个和6个百分点。青岛市还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

  另外,青岛还积极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2015年,全市普通中小学起始年级班额不超过40人的学校比例已达到54.3%,市内三区不超过省定标准班额的班级数达到96.4%。为完成到2017年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目标任务,市、区(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签订解决大班额问题目标责任书,明确解决大班额问题由区市主要领导负总责。2015年到2017年市级财政计划投入3亿元以上,重点支持解决普通中小学大班额等问题。

  ■新闻内存

  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青岛市坚持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摆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位置。2015年,10个区市均通过了国家“全国义务教育工作基本均衡县”督导认定。2014年度、2015年度发布的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与比较研究报告显示,青岛市连续两年市域内义务教育校级均衡程度排名第1。近日,2016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指出,青岛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满意度位居19个重点大城市第一名,其中,在小学、初中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满意度方面位列第一,在校际差异方面位列第二。

  ■链接 98%外来娃入读公办校

  青岛市高度重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保障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保障符合青岛市入学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截至2016年6月,青岛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有在校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6.5万名,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21%。

  外来娃享受市民待遇

  青岛不断完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政策。2014年,青岛市出台了《青岛市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接受中小学教育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入学、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管理办法,保障符合青岛市入学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方面享受市民待遇。

  2014年,市政府印发了《青岛市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4-2020年)》。6年内,全市将新增1900余所幼儿园和中小学。将加大对农村学校、困难地区、薄弱学校、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弱势群体的教育资源配置,重点解决城市发展和人口急剧增长带来的教育设施不足、学位紧张问题,以及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建设中的新增学位需求。保障包括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内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

  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

  青岛始终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工作方针。为了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共享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青岛市没有设立农民工子弟学校,而是以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据统计,青岛市义务教育阶段98%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中小学就读,只有2%的学生由家长自主选择在民办学校就读。公办中小学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全接收,保障了他们入学机会的均等,有力地推进教育公平。

  免收外来娃借读费

  青岛加大教育财政投入。青岛市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经费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在教育投入方面,坚持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完全同等待遇,财政部门每年按照各学校实际在校人数拨付教育经费。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集中学校经费补助力度,调动基层积极性。《青岛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对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区(市)给予经费支持”。

  免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借读费。在青岛市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部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享受同等的国家助学政策,保障他们不会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青岛针对流出地学校在学制、课程设置等方面与青岛市存在差异,青岛市部分学校探索创办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理想学堂”。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薄弱学科进行集中补习或个别辅导。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