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华社记者 刘良恒
深化改革,难点是破除利益的藩篱,这考验着地方政府的勇气和魄力。网约车改革落地之所以会出现“跑偏”的苗头,本质在于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仍然习惯旧有的管理思维和模式,放不下部门利益。 顺应民意、体现改革决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公布后,赢得一片喝彩。但是,如今暂行办法公布即将“满月”,地方细则的制定却步伐缓慢。最近,一些地方陆续公布网约车管理细则的征求意见稿,在准入门槛、运营方式上做出严格限制,引发社会对改革顶层设计“空转”甚至“跑偏”的担忧。
由于暂行办法规定,地方政府对网约车的准入条件、价格、数量、营运等拥有自主决定权,因此地方政府怎么使用改革赋予的自主权,是检验改革效果的“试金石”,直接关系到网约车管理效果和出租车改革的成败。如何避免地方网约车管理“新瓶装旧酒”,甚至出现改革“落地偏差”,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面前的新考题。
事实上,无论是网约车,还是出租车,都是要满足公众多样化出行要求。在改革过程中,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才能以网约车管理落地为契机,促进出租车行业改革深化,才能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如果地方政府部门对网约车采取严格数量管控和运价管制,网约车就与传统出租车无异,只不过是通过移动互联网预约的出租车而已,这显然不符合改革精神。
深化改革,难点是破除利益的藩篱。敢不敢动真格、愿不愿自我割肉,考验着地方政府的勇气和魄力。网约车改革落地之所以会出现“跑偏”的苗头,本质在于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仍然习惯旧有的管理思维和模式,放不下部门利益。例如,严格限制网约车的数量,很可能让网约车再次走上出租车“炒牌照”的老路,使稀缺的牌照资源成为腐败和寻租的载体。
网约车细则落地和出租车改革推进,是牵涉面广、利益诉求复杂的民生改革,改革的顶层设计能否落地生根,是观察地方改革执行力、简政放权成效和百姓获得感的风向标。地方政府部门应吃透政策精神,充分听取市民、司机、平台、监管部门等各方面意见,通过地方细则的制定,使网约车和出租车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在公平竞争中提升效率和服务,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出行需求。
地方政府部门只有用创新和智慧寻找“最大公约数”,用勇气和魄力面对“最难啃的硬骨头”,鼓励公平竞争,平衡各方利益,不为“求稳”而限制新业态发展,网约车细则才不会“跑偏”。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