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 12月9日,珠海路街道一名社区微信管理员(左)与辖区居民交流微信平台的使用。
半岛记者 王学义
从一篇引发广泛关注的深度报道,到一次引爆网络的手机直播,近期,百年中山路吸引了市民的持续关注。在中山路直播中,122万的当日点击量,创下全国同类直播的最高纪录。而这只是市南区大胆尝试整合传播的“冰山一角”。他们通过手机直播、H5、微平台和社区报等众多领域的开拓创新,以及进一步利用好传统主流媒体,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全媒体传播之路。
向全世界展示市南 4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工作座谈会上的谈话,确立了新网络舆论观。其中强调,“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
很显然,如何发挥互联网的舆论引导功能,凝聚社会共识,既是当前的一种迫切的现实需要,也是政府部门所面临的全新问题。而对此,一些地方也已经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与创新。9月份,在一次“我是家乡代言人”的宣传活动中,市南区在青岛率先开始尝试进行手机网络直播,向全世界展示这里的历史人文底蕴与新变化,同时还推出了自己的网红:“花样爷爷”沈明书。
相比于一般意义上的主播,沈明书有着鲜明的优势和特点:他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上世纪70年代师范毕业,先后从事过教学、理论研究、新闻宣传和社区工作。退休前,他曾在中山路街道办事处担任领导职务。多年的群众工作经验以及个人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使得他对老城区的一草一木既熟悉又亲切。
9月1日,“花样爷爷”与一位美女主播组成了“老少配”,开始进行大学路直播。从早9点到晚8点,历时11个小时,当天点击量就超过了45万。
10月初,本报的深度报道《老城区“复活”:一公里文化圈里,细品书香阅情怀》引发市民广泛关注。百年中山路也进入了直播计划。市南区为此做了充分准备,包括区文化局、旅游局、商务局、中山路街道办事处等相关部门在内的负责人聚集在一起,进行了激烈的观点“碰撞”。11月4日,中山路直播按计划启动,一路引来无数关注的目光。观众通过网络聊天室与“花样爷爷”热烈互动,热度爆棚。
一位进入直播视野的老板感慨,“感觉很新鲜,再一想屏幕后面,有无数双眼睛正盯着我们店,心里就乐开了花。”嘉木美术馆的创始人修方舟则对记者表示:“这是一种很好的传播形式,政府部门变宣传为传播,聚个体为群落,互动性、可视性增强,嘉木受益良多!”
“占领”微信朋友圈 今年下半年,市南区在微信朋友圈里也非常亮眼。他们将传统媒体的文字和图片之美引流到手机上,让其通过网络获得了更旺盛的生命力。
9月6日报纸上一组名为《辛苦了,社区“红马甲”》的新闻图片让岛城市民深深感动,它介绍了八大峡街道的海边、街区,身着统一服装、精神抖擞的大妈大爷们,每天尽心地巡逻维护社区的一方平安,他们是市南区社区安全自防队员。与此同时,《汗洒红马甲 情暖八大峡》在朋友圈刷屏,点击量多达数十万。家住三门峡社区的崔林是“红马甲”中一员,得知团队被点赞时,他笑得合不拢嘴:“这是政府和社会对我们的肯定,很受鼓舞。”《温润家风,德润市南》讲述的则是最基层居民的家庭故事,向社会呈现良好家风。与之相匹配,以半岛都市报社区报为平台,大型家风美文朗诵会备受居民推崇。
十一黄金周期间,休闲娱乐是热门,《舌尖之上,津津市南》成为刷爆青岛人的微信朋友圈中爆款H5。春和楼董事长沈健基先后转发了4次,他感慨:“太火了!我在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朋友也在转!政府用这种新形式进行推广,既能展示整个行业,也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指引,同时还有利于商家,自然都很欢迎。”市南区的这一H5作品系统呈现出了市南区整个饮食生态。优美的文字、精致的配图,加以婉转的音乐,让人感觉到浓浓的家乡味儿。截至目前,该H5页面在微信以及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站的点击量,总共超过了780万。
除了精美的“小品”,还有引人入胜的“连续剧”。《遇见市南:市南的春夏秋冬》《遇见市南:八大关的建筑与树》《时尚市南:后奥运扬帆》系列点击量超过百万。乃至“遇见”一度成为热词,引来外地兄弟部门“蹭热度”。
市南区委外宣办副主任朱清对记者说:“我们一直在摸索、总结。比如,一开始做H5,最长做了21页。后来意识到篇幅太长,文字也太多,人们在手机上不会花那么多时间看。于是,就控制在18页以内。”
同时,各种网络渠道都被利用起来,进行转发传播。比如,有的文章中涉及某个单位,老板满意的话就会动员全体员工转发,于是点带动面,涟漪层层荡开。
微平台互动出“威信” 11月17日,青岛市网警支队的民警走进珠海路街道香港花园社区,讲解电信诈骗、网络谣言等知识。社区会议室里坐得满满当当,还临时加了一排凳子。作为电信诈骗高危人群的中老年人,在这一讲座中受益匪浅。与此同时,相关内容也通过市南区社区微信联盟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微市南平台”),以及65个社区微信子平台,向全区居民进行直播,以“互联网+”的方式进行有效传播。
市南区微平台建设在山东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微市南平台成立于2015年2月,由半岛网提供技术支持,将市南区官方微信和下辖65个社区微信平台整合在一起,成立了国内首家社区政务微信联盟。居民只需通过其中任何一个微信号,即可进入微信联盟服务平台。此后,微市南平台被山东省网信办评为省网络惠民四个典型之一,成为政府与百姓沟通的重要桥梁。
每天一上班,珠海路街道办事副主任葛世平就习惯点开平台,查看居民反映的问题以及各种民生事项的处理进度。他也很注意检查辖区内6个社区是否按时更新微信。“如果哪个社区没更新,我就在工作群里@他们一下,让其说明情况。”
香港花园社区的社工陈瑶,则处于整个平台的末端环节,管理社区的微信和相关信息是她的日常工作。1989年出生的她是一位“海归”,毕业于韩国公州大学。过硬的学历、年轻人的活力和旺盛精力,使她足以胜任这项工作。
微平台在社区推广,使基层问题和矛盾,化解起来更便捷和高效。在微平台上,居民反映问题,从具体办理的工作人员到部门负责人,再到街道领导,都能第一时间看到,事件处理被置于阳光下,有利于迅速解决。
“如今基层工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居民大多用网名反映问题。很多时候,问题解决了,居民也很满意,但还是不知道具体是哪栋楼哪个单元的哪个居民。工作人员也很注意保护居民的隐私,尽量多地在网上互动,了解社情民意。而通过全方位的互动,微平台在居民心中也越来越有威信。”微市南平台负责人陈亮对记者说。
不光珠海路街道,记者采访时发现,其实在整个市南区,使用微平台进行社会治理早已全面推开,实现了常态化,而每个社区也各具特色。
与此同时,市南区实现了社区报的全面覆盖。对相关政策、重点信息的及时报道,深入解析,通过15万份社区报进入了千家万户。同时,各社区微信平台也开通了在线读报功能,可阅读所有社区报,报纸上的精彩文章还会通过微平台进行推送。线上线下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深受广大居民欢迎。
“互联网+”的群众路线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运用多种容易吸引受众,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手段,尤其是抓住可以传递丰富信息、给人们更强烈信息冲击的视频影像形式,让信息传播更便利快捷,更接地气,真正做到网络惠民,从而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今年,我们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短平快’的传播优势,在手机直播、H5、微平台和社区报众多领域的开拓创新,就是对习总书记讲话和中央精神的切实践行。”市南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付荣云说。
“花样爷爷”作为政府部门推出的网红,既有年轻人所说的“颜值”,也是“老有所为”“邻家爷爷”的形象,兼有公信力和亲和力,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关注这座城市,就是一种正面舆论引导。
微信、微平台畅通了居民发表意见的渠道,既给居民更多获得感,也可以对模糊认识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进行及时引导和纠正。不仅如此,微平台还提升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能力,有利于民主监督。
此外,还可以第一时间给基层各社区提供专业指导,以正确应对各种社会敏感事件,避免升级和扩大化。很多居民也通过平台和政府部门进行良性互动。比如,11月底,“92岁老人在莱芜二路卖粽子”成为热点,当时就有几位邻居将老人家的实际情况反映给微平台。后台工作人员跟邻居、社区一同努力,并及时通过本报等主流媒体发布信息,让社会上更多人了解事情的真相,投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将一抹暖意留在冬日。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欧阳霞认为,市南区以互联网思维,进行宣传体制机制及传播方式的改革创新,增强议题权、叙事权和议程设置权,从而主导社会舆论,更加直接、生动、有效地进行宣传活动。“市南区的改革和创新,对于新媒介环境下的宣传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她说。
2016年,从全国范围来看,互联网+政务服务都在探索中逐步推进,并日益精细化。“这是一个无论技术、生活方式还是话语都急速更新的时代,政府部门的宣传方式也要紧跟时代步伐。要善于运用融媒体、全媒体思维和渠道,以一种最佳的传播效果,占领新的舆论斗争的主战场。”12月4日,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兼新闻系主任常庆说。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