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红01”科考船完成首航返回青岛。(资料照片)
半岛记者 娄花 通讯员 周洋 报道
半岛都市报1月10日讯 青岛蓝谷已经成为了青岛海洋科技创新的名片,1月10日记者从青岛蓝谷获悉,2016年12月,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超级计算机正式启用,作为我国目前在海洋领域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其运算能力每秒达一千万亿次,将有效服务于透明海洋、蓝色生命、深海极地、海洋装备等海洋研究与发展计划;“向阳红01”顺利结束首航任务,返航停靠在国家海洋局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码头,航次历经73天,航行13000余海里,圆满完成国家专项科考项目“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东印度洋南部水体综合调查秋季航次科考任务。以“青岛蓝谷”的崭新形象开始重新吸引世人的目光,一座现代化的海洋科技新城正加速成长,成为国家实施海洋战略,走向深蓝的桥头堡,目前,17个国家级海洋科研平台已经落户青岛蓝谷。
去年9月,地处蓝谷的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迎来首批千余名新生,为蓝谷发展掀开了历史性的篇章,山大的平台效应很快显现。去年10月,山大与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共建的德国学院在蓝谷揭牌,引进了包括生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在内的12位外籍专家。
同年,青岛蓝谷被初步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盘子。“建设青岛蓝谷等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使蓝谷成为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国家高科技研发及高技术产业重要集聚区域,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对蓝谷做了这样的设定。
如今,国家深海基地、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蓝谷研究院等17个国家级海洋科研平台成立,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哈工大青岛科技园、天津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等18所高校在蓝谷设立校区或研究院。这些智力要素不断聚集,构成蓝谷发展的潜力。
“蓝谷的引智目标相当明确,引进的高校院所要么具有明显的涉海学科优势,要么在传统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优势,并且正在将这种优势向海洋领域拓展。”青岛蓝谷管理局招商促进处处长程谋松介绍。
据了解,2016年,蓝谷先后成功举办或承办了2016中国(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2016中国·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2016年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论坛、首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年度大展等活动,新签约引进高等院校设立校区或研究院6个,新引进“中字头”“国字号”重大科研平台3个,新签约引进各类科技型企业40余个、累计达到250余个。
“国字号”科研机构、高校院所、企业研发中心都是蓝谷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的载体。2016年以来,蓝谷支持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启动实施“鳌山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面向全球汇聚海洋领域高端人才。中国海洋人才市场蓝谷分部、中国海洋人才创业中心蓝谷基地正式挂牌运营。建成12栋院士专家工作楼,为院士专家与企业对接合作提供最大便利。
据统计,截至目前,蓝谷培育园区企业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专家工作站4个,海智工作站2个,企业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引进全职与柔性人才累计达到35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300余人,海外人才52人。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