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魏海洋 刘金震
2月24日,本报开辟专栏聚焦青岛在学校学生科学管理上的创新之举——惩戒教育。第一篇说变化、集观点、献良策,引发社会极大关注。随后,本报发出“惩戒大讨论”,在“半岛学生记者”“半岛小作家”“半岛小画家”“半岛学生公益讲座群”等五千人的群展开实时互动讨论,燃起了家长们对于惩戒教育以及学生教育的关心之情。同时,本报客户端实时直播《青岛市中小学管理办法》新闻发布会,集聚专家的解读,再掀网络热议。
讨论“点燃”微信群 24日上午9时,本报推出的“惩戒大讨论”正式拉开帷幕,此次大讨论告别了以往单纯的电话反映的形式,而是在本报的多个微信群搞起了实时大讨论。讨论的号召一往群里发出,“半岛小记者团”“半岛小作家”“半岛学生记者”“半岛公益大讲堂”等十几个微信群就“炸开了锅”,里面的家长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对于惩戒教育的看法,以及分享惩戒的方法。
一名小学生的妈妈回想自己的教育方式,发现自己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几乎没有惩戒,办法里提到了惩戒教育,让她感觉学校适当惩戒学生是有必要的。“适当的惩戒也是对孩子负责,但是家长比较担心有的老师会滥用惩戒权。”宜阳路小学的一位家长赞同地说,但是她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紧接着,一位家长继续说,掌握正确的惩戒方法很重要,不仅是学校和老师要懂得方法,家长也要学一学。“今年春节,邻居家的初中学生就因为家里不断地说他学习不好,导致孩子压力过大离家出走。”
有家长提出“七分赏三分惩” 曹先生的孩子今年刚上一年级,但他对如何育子以及惩戒教育都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很多家长都忽略了奖罚分明的原则,我认为要敢于对孩子说不。”曹先生认为,在日常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如果只有鲜花和掌声,恰恰是害了孩子,孩子们要锻炼出强大的内心怎么能少了挫折?“我认为,对待孩子,要七分赞赏,三分批评或惩戒。要好好锻炼孩子的受挫折能力。”
说起对于女儿的教育,市民张女士煞费苦心,在她看来,老师、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这应是惩戒教育题中之义。为了能够有效与女儿沟通,张女士专门购买教育书学习。学校在惩戒教育上也有新方式。她介绍,女儿所在的学校班级设置了班币,同学表现良好时发放班币以示鼓励,出现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或调皮捣蛋情形,学生的班币就会相应地定量被扣除。她认为,这也是惩戒教育的一种。
张女士模仿学校的方式,在自家设置了“红星星”,采取同样得奖励和惩罚方式,二年级的女儿也接受了。
惩戒不能仅用一种方法 对于罚抄写作业的惩戒方式,多数家长认为还是不该提倡,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但可以找同类型题目或作业查漏补缺。
在《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发布会现场,市教育局副局长王洪琪说,从各界对于惩戒教育看法的总体情况看,大多数是持赞同的态度,诚然也有异议的声音存在,但多聚焦在惩戒的落实上,探讨内容和形式如何恰如其分,聚焦政策是否能够落地。“现在有些老师反映对孩子说不得、动不得,基于教育方面的考虑,岛城出台新《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后,也会对惩戒教育做一个比较详细的规定,以此解决教师不敢教的窘境。”
但王洪琪明确表示,“惩戒不等于体罚,要杜绝体罚。”他说,《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发布后,还需要实施细则配套并在执行中完善,使其能够落地而不流于形式。目前,青岛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细则。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