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城镇体系要这样规划 看看青岛将如何发展

2017-04-07 06:44   来源: 半岛网-半岛客户端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半岛全媒体记者 郭振亮 报道

  4月6日,《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在新闻发布会上对外发布并进行了解读,规划提出了中心城市、建制镇和乡村居民点体系,以及“双核、四带、六区”城镇空间布局。

  



  《规划》提出,中心城市分为四级,一级为区域中心城市,包括济南、青岛;二级为地区中心城市,包括淄博、烟台、潍坊、济宁、临沂;三级为市域中心城市,包括枣庄、东营、泰安、威海、日照、莱芜、德州、聊城、滨州、菏泽;四级为县级市和县城。建制镇实行差异化发展,积极推动扩权强镇事权改革,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小镇。培育壮大国家重点镇和省级示范镇,发展成为县域次中心,推动具备条件的有序设市。乡村居民点按照“发展新社区,建设新农村,保护老村落”的总体思路,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到2030年形成7000个农村新型社区、5000个中心村、4000个特色村。

  “双核、四带、六区”的规划,双核是指济南、青岛两个核心城市,四带是指济青聊、沿海、京沪通道、鲁南四条城镇发展带,六区是指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青岛-潍坊、烟台-威海、济宁-枣庄-菏泽、东营-滨州、临沂-日照等六个城镇密集区。

  《规划》从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出发,充分考虑生育政策调整的影响,合理调控城镇规模结构。到2030年,城区人口500-1000万的特大城市有济南、青岛;300-500万的I型大城市有淄博、烟台、临沂;100-300万的II型大城市有枣庄、东营、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德州、聊城、滨州、菏泽;50-100万人的中等城市26个,5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58个;10万人以上的建制镇20个左右,5-10万人的建制镇60个。

  【现状】形成7个大城市、12个中等城市格局

  按照《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目标,山东省将建设成为沿海地区国家级城市群、“一带一路”重要枢纽、中日韩协作先导区、现代海洋强省、中华文化传承创新高地。到2030年,全省城镇人口约800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5%左右,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融合,区域差别化、特色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城乡人居环境更为和谐宜居。

  记者从全省新的中小城市试点和特色小镇创建启动电视会议上了解到,开展新的中小城市试点和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是山东省优化城镇布局形态的重大举措。据了解,目前,山东省积极顺应城镇化发展空间演变规律和人口转移趋势,已形成了7个大城市、12个中等城市、81个小城市、1115个建制镇的发展格局。但山东省中小城市规模实力不强,小城镇偏弱,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滞后,产业就业支撑能力不强,对人口的吸引和承载能力有限,辐射带动作用较弱等问题比较突出。开展全省新的中小城市试点和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有利于激发发展活力和潜力,进一步壮大城镇规模和总体实力,完善全省城镇体系,促进人口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协同】培育高度一体化的都市区

  《规划》提出“五大原则”、“四个协同”、“三个统筹”和“一个目标”。其中“五大原则”是指创新引领,转型发展;战略支撑,外融内优;生态优先,四化同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明确事权、分级管制;“四个协同”是指与“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环渤海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协同发展;“三个统筹”是指海陆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一个目标”是指将山东省建设成为沿海地区国家级城市群、“一带一路”重要枢纽、中日韩协作先导区、现代海洋强省、中华文化传承创新高地。到2030年,全省城镇人口约800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5%左右,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融合,区域差别化、特色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城乡人居环境更为和谐宜居。

  山东省中小城市建设发展规划要求,必须加强顶层设计,高瞻远瞩、超前谋划,发挥好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明确发展定位,要以全省城镇体系规划为统揽,在全省城镇发展的大格局中找准定位,合理确定城镇发展方向和规模。大城市和中等城市试点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以及环渤海合作发展、中原经济区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把握好“两区一圈一带”建设机遇,立足本地资源和区位条件,与济南、青岛两大核心城市以及淄博、烟台、临沂、潍坊、济宁等地区中心城市加强协作,培育高度一体化的都市区。

  【控规】2018年完成控规、设计覆盖

  按照《规划》要求,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科学编制和认真实施城市、镇、乡和村庄规划。加强对重点地区和重大建设项目的规划指导,重点做好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各城镇密集区等次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城镇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严格空间管制,把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的管制要求落实到各城市、镇、乡和村庄规划中,加强对城镇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做好生态空间、基础设施廊道的预留和控制。

  据介绍,山东省新生小城市试点和重点示范镇,要结合城镇实际和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编制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综合管线和防灾减灾等专项规划,跟进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开发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环境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传统风貌保护等作出明确规定,有效指导和控制各类建设活动。要加快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城市设计,2018年上半年实现试点城区建设用地控规和城市设计全覆盖。通过一系列完整配套的规划,为中小城市发展提供遵循和路径。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将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贯穿于城乡规划各个环节,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建筑布局,协调景观风貌。

  【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避免“城市病

  《规划》要求,要根据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高效、完善、安全的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促进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协调衔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合理安排公路、铁路、民用机场等重大区域性交通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进一步提升县乡公路安全防护水平。要合理配置水资源,加强水源保护和水利建设,强化城镇供水、排涝和污水系统的统筹协调。要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完善水、电、路、气、热等配套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城镇居民居住条件。重视区域性综合防灾体系建设,深化防灾减灾规划,加强综合协调。

  记者了解到,目前,交通拥堵、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正在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山东省规划要求,要超前谋划、积极预防,摸清“城市病”的病理,汲取大城市的教训。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建设一批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打通断头路,逐步打开封闭街区,提高路网密度,增加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城市内部及城市间交通路网,提高快速通达能力,强化与区域交通的高效衔接。要重点解决好过境交通与城镇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尽快解决国道、省道和交通流量大的公路穿越城镇的问题。积极发展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优先保障非机动车和行人路权。

  【试点】平度市入选省级中等城市试点,2018年完成控规

  《规划》要求,重视小城镇规划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要加强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分类指导,培育一批人口规模大、发展基础好、辐射能力强的小城镇,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有效带动农村地区发展。要明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要求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标准,逐步完善小城镇功能,优化乡村居民点布局,大力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

  日前,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新的中小城市试点名单和特色小镇名单,平度市入围省级中等城市试点;黄岛区泊里镇入围省级新生小城市试点;莱西市姜山镇、胶州市李哥庄镇入围省级重点示范镇;城阳曲棘洪滩动车小鎮、胶州市胶莱高端制造业小镇、即墨市蓝村跨境电商小镇、平度市大泽山萄萄旅游古镇、莱西市店埠航空文化小镇入围山东省特色小镇。

  据介绍,全省15个市(县)入选中等城市试点,这些市(县)目前为城区人口20-50万的Ⅰ型小城市,到2020年培育成为50万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全省10个镇入选新生小城市试点,目前这10个非农就业达到75%的镇,将培育设立镇区人口超过10万人,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新生小城市。此外,这次入选的10个新生小城市试点和30个重点示范镇中,有部分镇的城镇规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配套已经与县城相当,规划按照小城市的标准优化空间布局,完善配套设施,确保一次规划、长期适用。

  【生态】青岛海绵城市国家试点年内完成超七成

  依据《规划》提出的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强化区域生态廊道建设,切实加强对海岸线和沿海湿地、重点河流、南水北调干渠沿线以及鲁中、鲁东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分类指导。把握好生态保护和城镇发展的关系,防止城镇建设、工农业生产和旅游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抓好重大生态环境工程,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加快治理大气污染,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记者了解到,2016年,青岛市获批成为海绵城市、地下管廊第二批试点中唯一“双试点”城市,2016年累计开工海绵城市试点项目30个。2017年海绵城市已列入中央、省重点工作目标,下一步市城乡建设委将不断理顺机制、签订责任状、注重质量、抓好安全、加强考核,全面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2017年3月底前完成示范工程建设,年内项目总体进度达到70%以上。2016年,青岛市还获批地下综合管廊国家试点城市,成为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第二批国家试点中唯一“双试点”城市,2016年已开工建设地下管廊建设项目9个,2017年地下综合管廊已列入中央、省重点工作目标。青岛市13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将在上半年全部开工建设,确保在2017年全部建成,2018年初投入运营。

  此外,《规划》还要求加强历史人文环境保护。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保护。严格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编制保护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保护措施,强化规划管理,加强历史文化遗产、自然景观资源和旅游开发的协调,切实做好具有地域特色的城镇和自然环境景观的保护工作。

  【远期】“三中心一基地”助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记者了解到,青岛作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处于“一带一路”、海洋强国等多重国家战略覆盖,国际门户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突出,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产业基础雄厚,环境生态宜居,具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潜质。近期,山东省政府批复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提出“全面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做优做强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市规划局副局长滕军红在线问政时介绍说:“下一步,青岛市将积极寻求省政府和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争取迈入国家中心城市行列。同时,立足领跑者的角色地位,以区域的发展思维,深入实施‘门户引领,双向开放’战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集聚全球资源要素,打造‘三中心一基地’,增强城市综合实力,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合,辐射带动区域协同发展,早日建成国家中心城市。”

  借鉴纽约、伦敦、上海、深圳、武汉等国内外城市编制远景规划,指导城市长期发展的经验做法,2016年下半年,市规划局着手组织编制《青岛2049远景发展战略》。围绕国家和区域赋予青岛的责任使命,充分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传承、提升“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空间发展战略,准确把握城市发展的短板不足和潜在风险,科学预判城市发展愿景目标和模式路径,从空间布局、社会文化、经济产业等方面制订政策纲领。目前,该项规划编制工作正在抓紧推进,计划今年完成远景发展战略的编制工作。

   [编辑: 焦琳]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