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为本 创新不止

——记青岛市北区洛阳路街道办事处商丘路社区书记吴爱华的“新型社区书记”练就之路

2017-04-07 16:38   来源: 半岛网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她不是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却在社区管理中率先引入大数据模式,创建了包括社区建设、计划生育、劳动保障、社区党建等十二个模块的社区大数据体系,对育龄妇女、居家养老、流动人口、党员、失业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等64个小项进行动态监控,实现了社区管理的互联网时代转型。

  她是一个线上线下服务互动的佼佼者,一方面,她所负责的社区率先引入了无人办公概念,社区官方微信、QQ群等社交工具应用则用,通过软件的使用,解放了人力。另一方面,她只把信息化手段作为辅助工作,使用的目的在于解放出一定的人力,进而使得抽出人力强化线下服务水平成为现实。

  她是一个视服务社区居民为第一要务的社区书记,曾经为了学习社会组织利用的先进经验前往淄博慕名拜访学习。她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她是为了服务居民而创新,她不会因为别人率先做了而放弃自己的求索,甚至有别人率先使用的项目被她研究完善利用之后实现了真正的发扬光大。

  她就是青岛市北区洛阳路街道办事处商丘路社区书记吴爱华,作为新一代的年轻化的社区书记,她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深入基层为人民服务的高昂热情、年轻社区书记特有的勤劳和灵活,在社区这个小天地里开创了自己的新天地。

  作为新型社区书记,吴爱华认为自己创新的领域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但自己会以饱满的热情,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继续行走在创新的路上。

  一、新理念:服务水平由居民评价

  在吴爱华看来,衡量企业管理水平要看经济效益,评价社区管理水平就要看服务效益,参照指标就是群众满意度。社区书记、主任就是居民的带头人,实现政府和群众之间想法、建议的上传下达。对于社区来说,不仅要让上级满意,能够为政府部门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而且更要让居民满意,能够让居民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社区环境中,为此,社区要实现和居民的零距离。

  当前社区管理的最大难题在于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居民不知道社区能够提供的服务内容,问题长期积压容易形成矛盾隐患,另一方面,社区也不知道居民需要的服务事项,主观推行会降低政策实效甚至引起居民质疑。同时,受制于人力配置不足和日常工作繁重等原因,社区管理创新很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就市北区洛阳路街道办事处商丘路社区来说,社区管理管理创新却显得十分紧迫。

  一方面,就年龄结构来说,居民老龄化严重。商丘路社区地处老工业区,有居民3500多户,常驻居民有8000多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1600多人,是一个老龄化十分严重的社区。老龄人口群体本来应该是对社区服务需求最多的群体,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渠道,对很多政策都不了解,导致许多政策落空。

  另一方面,就居民结构来说,构成日趋复杂。近年来,随着老城区企业搬迁的推进,许多居民脱离企业组织群体成为无组织群体,原本企业统一解决的问题开始转向社区解决,对社区诉求增加。同时,大量拆迁异地安置居民对社区服务不熟悉,需要更多的沟通。居民构成的复杂导致传统的社区管理方法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

  吴爱华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社区就是一个大树,58个楼座就是树杈,3500栋楼就是枝桠,8000多个居民就是叶子,要让每个叶子长好,不管外面怎么变化,这些叶子都可以有一个温馨的环境。在未来,商丘路社区的所有工作都将围绕这一目标进行,这就是社区的价值所在。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尽管面对人力、资金、经验等方面的不足,但吴爱华率领这个5人小团体还是凭借一己之力、不等不靠不要的迈开了社区管理服务创新第一步。社区信息不对称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信息,商丘路社区的思路就是通过建立社区居民信息数据系统然后理顺归纳,最终实现社区管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服务的转变。

  二、新方法:借力大数据解放人力

  作为社区管理创新的工具,大数据系统的建立只是一个基础工作,围绕这一个现代化管理平台,商丘路社区还展开了系列的创新。

  假如说数据系统等现代手段可以为社区服务提供更多便利条件的话,那么只有完善日常服务意识才能够让这种现代科技手段发挥威力,商丘路社区正是依托数据分析这个平台进行了社区管理服务的大胆创新,这其中的核心就是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服务。

  为了对每家每户居住人员的信息进行详细采集录入,吴爱华建立了“社区班子成员¬¬——社区工作者¬¬——楼长”的三级网格管理体系,并¬将社区划分为五大片区,每一个片区由一名社区工作者负责联系走访片区的楼长,全面了解掌握社情、民情、舆情,及时获取预警性的深层次社会矛盾,延伸工作触角,增强搜集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把有限的人力从繁重的日常材料处理中解脱出来,加大对居民的点对点服务,赢得了居民的好评。在日常运行中,5名社区工作人员采用4天在居委会、1天对各自分包的12个楼座进行走访的方式,对社区数据库的信息进行更新。

  通过加大线下走访,很多矛盾得到解除、需求得到解决或者征集。在调查中,不少居民提出建立助老大食堂,假如能够达到了一定的需求量,社区就会考虑向街道汇报进行统筹解决;商丘路有户居民反应电力系统改造遗留角铁容易给小偷爬楼提供便利形成安全隐患,社区联络后,次日电业局便全面拆除;兰考路有位大病治疗后正在休养的居民,社区就根据市里的一些政策,帮助其申请特殊医疗救助;洛阳路两户人家因为排油烟机口的问题而各有微词,隐藏着不安定因素,社区通过调查说服解决,把矛盾消灭在萌芽;商丘路社区文艺工作在全街道名列前茅,这也和近年来一贯坚持的主动调查密不可分。

  2016年,吴爱华还把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20万用在对社区内单元楼道窗户、楼院内楼梯扶手、给社区失智老人配发定位器三个方面。社区58个楼座通过安装宣传栏形成了“小吴告知”的服务品牌,全力推进线上了先下的互动。宣传栏的内容都是吴爱华组织社区根据身边事有针对性的编辑的原创内容,比如防盗、防火、电话诈骗、食品安全等内容。这种线下方式和线上方式的互动,实现了信息的全覆盖。

  三、新思维:打造全新社区管理体系

  目前,商丘路社区只有5名工作人员,这是社区人力配置的底线,虽然近年来社区减负工作推进得比较迅猛,但已经是高负荷运转。许多部门需要社区上报数据,但数据采集一次用完就没用了,每次却都是重复劳动。这要求社区对日常管理的体系和流程进行整合。

  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归结到需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大数据体系的建立,打通居民和社区之间的信息“血栓”,降低社区运行中的矛盾和潜在“出血点”。

  同时,针对目前年轻人和社区关系相对割裂这一现实,商丘路社区还计划成立邻里互助会,通过组建志愿者队伍,以面带面推动社区的和谐发展。以前,社区管理的最基层只有楼长一个人,未来,社区将打破传统体制,通过引入互助会和楼长的搭配,推进各项工作的实施。这样也可以吸引年轻人参与社区。

  此外,吴爱华还把政府管理和现代企业管理中的AB角互补制度引入了社区管理,使得社区在工作人员少、工作任务杂的背景下能够顺利运行。

  吴爱华还提出了打造全能型社工的理念,让每个人都可以身兼多职,实现尽力满足居民的服务需求。

  吴爱华认为,社区工作就要戒骄戒娇,干社区永远是小学生,每天面对不同的居民需求,每天都在学习新东西。而实际上,这也是商丘路社区创新背后的主观能动性动力所在。

  四、新心态:大胆引入社会化服务

  吴爱华认为,社会组织代表社会管理最先进的方式,社区购买服务是大势所趋。因此,商丘路社区对于引入社会组织提升居民服务水平的态度十分开放,正在推进的日间照料中心、蔬菜配送中心以及即将实施的居家养老等项目都是通过引入社会组织来完成的。

  据了解,社区有什么需求,吴爱华都主动和企业交流沟通,这形成了良性的循环,通过沟通解决了社区的难题,而企业也获得了新的信息,这种信息的获得又将促进企业的服务模式创新,最终又将提升社区的服务水平。

  与此同时,吴爱华十分关注国家的政策法规,一旦了解到和社区相关的制度出台,她都会联系这些服务在本土的落地情况,为社区争取试点机会,实现率先受益本社区。在这一过程中,吴爱华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更不会因为别人做了自己就不采用,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为居民服务的宗旨。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如社区最新引进的“健康小屋”查体系统,不出社区就可以完成一般的常规检查,并且现场就可以拿到体检报告,包括体检数据分析解读、健康风险预警、膳食和运动调理建议等。这套系统委托辖区安之堂诊所运行,延请专业医生进行驻场操作指导,为居民健康检测和健康风险预防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使居民掌握正确的生活方式及行为,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健康小屋体检系统数据能够导入前期建立的智能养老服务平台和大数据库,每次居民体检过的结果都将被留档。

  提到“科技馆”,和社区似乎完全搭不上边。但是吴爱华将“高科技”引进社区,聘请专业科普志愿者,为社区居民和青少年打造社区里的科技场馆。今年开放的商丘路社区科普馆拥有VR科普体验室、科普影音播放大厅等高科技项目;共有高清VR头戴设备6台,电脑6台,投影仪2台,高清投影设备1台,藏书一千余册。生命科学类、天文知识类、工程技术类、应急救援类、人文社科类等高清科普视频数据库,涵盖十二大类,基本能满足社区居民对于科普教学的需求,并将持续更新跟进最新内容。科普馆的开放,不仅弥补了社区科普场馆建设的短板,也为居民及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参与科学实践的活动场所。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