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郭振亮
5月25日,记者走进号称青岛新机场“神经中枢”的航站区信息中心工程,该工程位于青岛新机场T1航站楼西南侧,建筑层数共6层,地上5层,地下1层。信息中心配有AOC运控中心、SMC监控中心、IT监控管理及培训中心、会议中心(兼重要新闻发布中心)、有线通信中心和离港机房。建成后,将成为青岛新机场运行名副其实的神经中枢,是新机场的运控、安保、培训、新闻和信息中心。该工程于去年10月正式封顶,成为青岛新机场首个主体封顶的单体工程,目前土建施工全面完成,已经进入室内精装修阶段,按照计划,该工程将有望成为青岛新机场首个交付的单体工程。
青岛新机场航站楼信息中心效果图。
“神经中枢”启动精装修 5月25日,记者来到青岛新机场首个主体封顶的单体工程——航站区信息中心展开探访。
“青岛新机场航站区信息中心工程项目位于青岛新机场T1航站楼西南侧,建筑面积17893.3㎡,建筑层数共6层,地上5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主楼屋顶22.9米。信息中心配有AOC运控中心、SMC监控中心、IT监控管理及培训中心、会议中心(兼重要新闻发布中心)、有线通信中心和离港机房。建成后,将成为青岛新机场运行名副其实的神经中枢,是新机场的运控、安保、培训、新闻和信息中心。”青岛建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机场项目经理韩佳告诉记者。
“从5月份起,我们的工程进入了精装修阶段,目前还处于精装修前期准备阶段,按照计划,今年年底将完成室内精装修、幕墙、设备安装及室外配套等工作。”青岛建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机场项目总工周浩告诉记者。
SMC监控中心效果图。
首次使用抗震双保险“神器” 在施工技术方面,记者了解到,青岛新机场航站区信息中心首次采用抗震黏滞阻尼器,确保抗震等级。
“这种技术在四川运用得比较广泛了,在青岛范围内,新机场项目使用抗震黏滞阻尼器还是首次,这种设备是通过消耗运动能量,达到消能减震的效果,与抗震钢筋同时运用,从而达到抗震‘双保险’的效果。”青岛建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机场项目总工周浩告诉记者。
在工程质量方面,周浩解释说,本工程质量观感较好,混凝土成型方正美观,梁柱混凝土节点清晰;构造柱、圈梁留设满足规范,混凝土浇筑密实,棱角顺直,墙体平整,灰缝砂浆饱满、顺直,垂直度、平整度满足要求;严格按照样板领路办法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
无人机上阵提前“模拟施工” 据介绍,青岛新机场航站区信息中心工程在开工前已开始BIM模型的建立,在各专业施工阶段前完成相关的模型讨论、深化和定案。
“将激光扫描仪、放线机器人和无人机等设备与BIM技术相结合,极大地扩展了BIM技术的应用范围。例如用激光三维扫描仪技术可快速获取空间点云数据,可快速建立结构复杂、不规则场景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可对照BIM模型复核实体空间尺寸。对点云文件进行漫游检查,可自动标示全空间范围内的偏差位置及偏差值,让繁琐的实体测量变得快速高效。”青岛建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机场项目经理韩佳解释说,工程多方面应用了BIM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有望成首个竣工单体工程 记者了解到,青岛新机场航站区信息中心工程,2016年4月1日正式开工,于2016年10月20日顺利封顶,成为青岛新机场工程首个主体结构封顶的建筑单体工程。
“青岛新机场有十个左右的单体工程,我们这个工程是进展最快的,现在新机场其他的单体工程大部分都在土建工程的收尾阶段,我们就已经展开了精装修工程,按照施工进展,我们将成为青岛新机场所有的单体工程中,最先竣工的一个。”青岛建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机场项目总工周浩告诉记者。
据介绍,青岛新机场航站楼是国内首次采用了集中式单体五指廊造型,以一期海星状,总体“齐”字状为布局,既体现了地域特色,又传承了历史底蕴。青岛新机场航站楼布局合理,旅客通过安检步行至各个登机口的距离为600米左右,在国内同类机场规划中步行距离较短,近机位数量为74个,通过多机位的组合可以达到80个以上,为国内同类机场规划中近机位数量最多的。其中,新机场建成后的联检大厅、国际指廊、航站区都居中设计,有效提高航班中转效率和降低了运行成本。目前,青岛新机场航站楼5个指廊主体结构已全部封顶。根据规划,青岛新机场将于2019年实现转场运营。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