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在小辛河中种植水生植物。
[ 促改革 ]
职责下放,发挥街道积极性 “像绣花一样管理城市”,需要耐心,更需要技巧和办法。今年4月,青岛西海岸新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此次改革厘清了城市管理责任清单和综合行政执法权力清单,并制定了城市管理相关标准。
“近年来,城市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由一个局来对整个新区进行城市管理,城市化管理很难达到精细化要求。”青岛西海岸新区城市管理局副局长刘波告诉记者,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后,新区将原由区城市管理局承担的部分管理职能,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下放至14个街道办事处。由街道负责辖区全域内的道路保洁、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及河道、海岸线的养护管理;背街小巷、居民楼院环境卫生和小区物业管理。城市管理局则通过建立专业的考核队伍、各街道办相互打分、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考核等形式,对每个街道办事处进行考核,每月向各个部门通报考核情况,每季度、半年和全年的考核结果在区内媒体上通报。同时,考核成绩作为各街道办事处奖补资金分配的主要依据,与政绩挂钩。“体制改革后,很多街道办事处对参与城市管理更加积极。”刘波说道。
与此同时,综合执法力量下沉。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将涉及城市管理领域的行政执法权全部下放至街道办事处,负责城市管理领域的市政道路、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容秩序、户外广告、违法建设、物业管理、公用事业等执法工作,“不光是执法职责下沉,人员也会下放到街道中去。”刘波表示。新区通过运用扁平化管理方式,真正实现由纵向“专业行政执法”向区域“综合行政执法”转变。
另外,还有一大亮点是,作业标准的统一化,“全区统一作业,14个作业队,承担街道的养护职责。”刘波告诉记者,这种三方面同时改革的情形全国很少有,“如果仅仅进行城市管理职责下放的改革,街道办因没有执法权还需要向上移交,而作业标准统一,就有可能形成街道各自为战的居民,作业水平自然参差不齐。”而新区的改革探索无疑开辟了新路径。
技术人员展示智慧城市管理信息平台。
三级联动,破城市管理难题 据介绍,自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以来,各街道高度重视,成绩亦是斐然,涌现出长江路街道“服务360、洁净365”,隐珠街道建立网格员发现问题、报送信息、研判处置、核实反馈的“封闭管理模式”等好的经验做法,促进了各项改革任务有条不紊推进落实。截至目前,新区城管管理工作体制基本理顺,“区级层面指导、协调、考核,街道层面管理、考核,企业层面具体实施”的三级联动体系基本建立。
职责下放、厘清管理责任,再加上三级联动体系的建立,以往城市管理中的很多难题也迎刃而解。对于很多城市而言,“拉链”式道路是一个难题。这个难题,归根结底是项目施工时,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城市规划建设的盲点。在西海岸新区,这个难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我们每年都会函告电信、市政、供热、供电等各部门,要求其报送管线施工计划,我们局根据计划统一协调施工进程,不及时上报的,原则上不再批准挖路,这就避免了‘拉链’道路问题。同时,在审批各种管线施工工程时,将审批手续同时报送相关街道办事处和综合执法局,对工程情况进行详细告知。”刘波介绍,过去规定期限内未完工的工程基本没人管,现在责任划到了街道,他们会时刻盯着工程进度,一旦逾期会立即责令停止施工,要求其重办手续,并进行最高限额罚款,增加其违规成本。这样一来,无限期拖工的现象也得到了遏制。
另外,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曾有两类“三不管”地带。一类是某一段区域是两个甚至三个街道办的行政交界点,环境卫生工作极易成为“三不管”地带;另一类是一条马路分属不同部门负责,结果造成“三不管”。改革后,这种被动的局面彻底改变了。“现在由没人管到有人管、主动管,再到争着管,最后到全方位管。”刘波表示,现在很多相邻的街道办事处,并不以行政边界划分环卫工作的交界点,都是自行协商,寻找更有利于管理的分界点。
技术人员展示智慧城市管理信息平台。
[ 添“智慧” ]
无人机上阵,测绘先摸“家底”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智慧化管理不一定能保证精细化管理,但精细化管理一定需要智能化的手段运用。这一点,也在青岛西海岸城市管理中有所体现,以大数据、智慧化、移动互联等新技术为主要手段,有效地帮助城市管理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等多种功能。“目前,新区的城市管理数据库已经构建完成,预计7月份就能投入使用。”刘波告诉记者,从去年年底开始到今年3月份,他们完成了对全区所有城市设施的全部测绘,形成数据库,“市政、园林、环卫、河道等所有基础设施的全部内容,都包含在数据库中,咱有啥‘家底’能做到心中有数。而且,我们正在以数据库为基础,建设智慧城市管理信息平台。”
据该智慧城市管理信息平台的技术负责人张兰介绍,该平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形成了统一的城区基础设施地理空间数据库,建成具有三维立体展示、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的综合性数据平台。为摸清“家底”,采用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辅助完成,利用世界顶级的INPHO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进行全自动空三加密计算,生产出高精度的正射影像,普查数据采集事半功倍。据统计,该平台共普查了14个街道办事处,覆盖范围约89平方千米,普查道路809条,共普查市政设施、城市道路、园林绿化、环境卫生、河道水务、管线数据6大类,55个二级类,普查设施总数为473599个(宗),其中点状设施271221个;线状设施122657个,长度4307.90千米,面状设施79721个,面积9027.09公顷。可以说,全面地摸清了全区市政设施的“家底”。
55类市政设施全都“上户口” 据刘波介绍,基于数据库,将测绘的成果加载到上面,首先是可以直观地显示城市部件,把鼠标放到绿地上,“有多少树,多少平方米草,归属单位,网格员是谁,负责巡查的人员等信息都会显示出来。”另外,在对绿地进行施肥、浇水等作业时,也需要提报,随时更新信息,“这样就可以有效地了解到绿地的养护情况,实现远程监督,提高效率。”据悉,智慧城市管理信息平台的投用,能实现对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市政设施、城市道路、河道水务、地下管线6大类55个小类的数据查询搜索、空间定位、属性编辑、统计分析、定制报表等功能,并可与视频监控系统、GPS车辆监控系统对接。“这一智慧城市管理信息平台还首创了城市市政普查编码体系。”张兰告诉记者,编码设计借鉴了我国城镇建设行业标准和不动产编码形式,采取了市政普查要素代码,和普查要素分类代码两个体系。编码体系建设,使普查的6大类55个小类所有市政部件,如路灯、行道树、甚至人行道界石等,都有了自己的“户口”,有了自己专属的唯一身份编码标签。同时,平台还能实现对所有数据的查询搜索、空间定位、属性编辑、统计分析、定制报表等功能,并可与视频监控系统、GPS车辆监控系统对接。另外,该平台还具有地图浏览、图层管理、图形展示、地图测量等地图管理功能。
另外,使用倾斜摄影自动三维建模技术,以双珠路(珠山路—体育馆段)地区为试点同时从垂直、倾斜等不同的角度采集影像,建立三维模型,实现了对地上、地表、地下的三维信息进行一体化管理与显示,呈现出符合人眼视觉的真实直观世界,对城市设施建设审批,重大工程、应急项目的统一指挥调度提供平台支持。
据悉,该平台在全省乃至全国城市市政设施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具有首创意义,目前正在申报“山东标准”。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