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肖玲玲报道
半岛都市报7月16日讯 “我和我女儿都是在里院出生的,在这里,有我们5代人的记忆。”在东平路37号老里院,50岁的徐明感慨道。7月15日下午3点,“十年·里院之光”行为摄影展在东平路37号老里院院内开幕,共有200余名居民和摄影爱好者参加,其中有不少是曾居住在里院的老居民。看着10年前40个家庭搬离里院时的最后留影,老居民们都感慨万千。
▲68岁的孙永安和父亲在展板前合照。
当天下午,东平路37号老里院热闹非凡,门口挂着一张几米宽的海报,上面罗列排布着一张张生动的照片,那都是摄影师于风亮、张泉10年前所拍,记录的是40个家庭搬离里院时的最后留影。“我就是2006年搬走的,你看,这就是我们当时的照片。”68岁的孙永安指着一张老照片说道。
走进里院内,基本上每户人家门口,都摆着一幅放大的照片,“当时这些人搬走时,就是在摆照片的位置拍的照片。”云南路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批照片,不仅记录了居民的记忆,更还原了万年青照相馆、金城电影院、云南路邮电支局等带有“老西镇”独特印记的宝贵影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2007年西镇大拆迁过程的一点一滴,“可以说,是以摄影的方式,对‘老西镇’的原味生活状态予以呈现。”
玩棋牌、哈散啤……现场还邀请了曾经居住在里院的十多户家庭代表,讲述自己与里院的故事。“我1994年结婚就在里院结的,两年后女儿也出生在这里。”50岁的徐明说,她也生长在里院,直到1999年搬走,“算上我女儿,这里承载了我们一家5代人的记忆。”徐明对这里的感情很深,她手机里存了很多里院的照片,还翻拍了自己曾经在里院拍的老照片,“有事没事就翻出来看看。”平时,她也会时常带女儿回来,“让她看看她出生的地方。”
当天下午四点左右,68岁的孙永安踱着步子慢慢走到了里院门口,不时与老邻居们打打招呼。“跟其他老邻居们只能抽空来里院看看相比,我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我每天都会来这里转转。”原来,搬离里院时,他被分配的安置房就在里院不远处,“也就一百来米”。“青岛现存的里院不多了。”孙永安感慨道,自己住过的里院还能保留着,无疑是幸运的,“从出生到搬离,近60年的记忆,都在这里。”而矗立在眼前的这座建筑,是活生生的记忆,“只能在回忆里找记忆,和见到实物回想记忆,那感觉肯定不一样。”
孙永安说,自己是幸运的,里院未拆,且近在咫尺,“当时我们家就住在这里。”他指着最靠东平路的小房间告诉记者,房子24平方米大。不大,甚至说很小,但就在很小的空间里,不光住着孙永安一家6口,还有另一家,7口人。“这在现在很多人看来,觉得不可思议,但我们当时并不觉得条件多艰苦。”而且,当时的老邻居相处得非常亲,“一个院就像一个大家庭”。
“这次展览着重体现的是一份关怀意识,是对老居民作别里院居住情态后,一份心理和情感的关切,同时梳理区域历史文化传统、凸显本土城市记忆。”策展人表示。此次展览由云南路街道办事处、市南区政协人文历史研究会、青岛画报联合主办,良友书坊文化机构承办,将于7月17日结束,之后还将于7月24日在安徽路5号东门良友书房举行文献展,将历史文献和现场文献作整合呈现,借以反观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市民生活样式和文化特色的传承问题。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