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网7月20日消息 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下简称《中医药法》),已于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青岛市作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山东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青岛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的龙头,这部法律的颁布将对青岛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带来怎样的变化?为此,记者采访了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院长刘宏、山东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丁文龙。
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
记者:《中医药法》是我国中医药领域一部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的法律,对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重要意义。针对开始实施的《中医药法》,中医院将开展哪些传承创新中医药的有益探索?
刘宏:《中医药法》在中医药管理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加大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保障力度,同时坚持扶持与规范并重,加大对中医药的监管力度,保障中医医疗服务和中药质量安全,对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海慈医疗集团实施中西医并重发展战略,积极开展“三优工程”,借力快速提升学科水平,针对开始实施的《中医药法》,集团内开展了一系列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并展开了对中医传承、发展、创新模式的探索。
一是多措并举推进“病有良医”,市民可享“国医大师”医疗服务。作为青岛市中医药发展集团理事长单位,将根据青岛市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十百千万”工程的具体要求,采取名中医药专家师带徒模式,充分发挥中医师承作用,完成国医大师石学敏、张学文等60位引进类知名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建设项目,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展的理念,携手37家兄弟单位,协作共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二是领航中医药航母编队,推动青岛中医药事业发展。2016年底,青岛市中医药发展集团正式成立,作为青岛市中医药发展集团理事长单位的海慈医疗集团也将充分发挥现有中医药资源优势,调整结构,盘活存量,优化重组,提高效率。以经营、管理、技术、院内制剂研发利用为纽带,院院联合,共同发展。在市卫生计生委的指导下逐步完善内部运行长效机制,以网络系统和数据信息共享为基础,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检查结果互认和医师多点执业,规范统一服务标准。同时,由37家医疗机构组建的青岛市中医药发展集团将实现网络系统和数据信息共享,实施专家流动,联合开展中医药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科技协作攻关,打造国家、省级重点学科、人才团队;成立中医综合诊疗中心、中药煎药中心、中药加工炮制中心、中药制剂中心,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互惠、错位发展的中医特色医联体,实现各成员单位的多赢、共赢发展,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三是注重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建立中医药文化健康教育基地。海慈医疗集团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弘扬和传承中医药优秀文化,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继承与发展。2016年初,海慈建成中医药文化健康教育基地,包含中医药文化长廊、健康大讲堂、中医药特色体验区三个部分,其中中医药特色体验区面积达1000余平米。基地采用分区设计、集中管理、多点布局、广泛参与的管理理念,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让更多市民积极参与到健康大讲堂专题讲座之中;通过集团专家“走出去”广泛开展健康宣教进社区、进校园、到农村的义诊活动。实现了听到、看到、感受到的三结合。
实施“中医药+”发展战略
记者:在上期访谈中,赵国磊副局长提到青岛实施“中医药+养老”发展战略,启动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养结合项目,打造全市中西医结合老年病防治中心和健康服务业示范基地,请丁院长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丁文龙:山东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是山东省首家中西医结合医院,是国内开展中西医结合医疗工作最早的单位之一,早在2006年市南区民政局的协调下,医院就利用现有房屋,于市南区民政局、老年公寓三方共同打造医养结合病房,作为第一批承担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医疗专护业务的首家三级定点医院,开创“医疗养老”新模式,不仅让老年人晚年得到很好的照料,还有专业的医护人员给治疗病患,相关医疗护理费可纳入护理保险基金支付范围,一举两得的方式越来越得到市民的认可。 所谓“医中有养”,是公立医院开设老年专护病房,提供医养结合型医护服务。目前,我院已形成层次清晰、分工明确医养结合服务新体系,医院在老年疾病医疗、康复、护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身就有很高的可信度,自成立以来,收治患者1500人次,因病情变化转入相关医院科室接受治疗的患者人均1.2次,经治疗好转后科出院后继续办理医疗专护。
医院做为全市唯一一家开展医养结合的三甲医院将与国内拥有多家养老机构的知名国企签订医养结合战略协议,搭建青岛市医养结合分级诊疗框架,在医院扩建项目中,在2016年初开始筹备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64484平方米,项目床位规模620张,床位包括医疗床位和养老床位两部分,其实三分之一的床位将用于“医养结合”专护病房。该项目定位于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坚持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医教研相互促进的原则,通过建设医疗床位和养老床位,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实现医疗养老相结合,打造具有医疗、康复、养生、养老为一体,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中西医结合预防医疗综合服务体、全市中西医结合老年病防治中心和健康服务业示范基地。此外,根据老年患者发病特点,利用中医优势,采用中西药物结合,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疗效,也极大节约了社保资金。
利用好《中医药法》带来的政策红利
记者:随着首部《中医药法》利剑出鞘,中医院的发展、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是否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刘宏:中医药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正因为中医药具有鲜明的特色,所以需要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中医药法》在中医诊所、中医医师准入,中药管理等多个方面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创新,规定了适应中医药发展规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其中就包括了允许医疗机构根据临床需要,凭处方炮制市场上没有供应的中药饮片,或者对中药饮片进行再加工。对医疗机构仅应用传统工艺配制的中药制剂品种和委托配制中药制剂,由现行的许可管理改为备案管理。同时,明确生产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在申请药品批准文号时,可以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新法的实施给中医药的发展带来全新的契机,医院中药制剂发展也迎来了春天,民间验方和医院制剂将成为中成药新药开发的一大源头。
对于中药饮片和制剂的研究和炮制,海慈医疗集团已有数十年的经验。多年来,集团在规范管理,完善设备的同时,始终积极参与中药制剂的科研工作。目前,我院建有中药煎药室、中药临方加工室、中药制剂室等科室,推出中药膏方特色疗法,“一人一方”熬制膏方,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以其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和服用方便深受患者的欢迎。下一步,我院将加大加强对中药制剂的研制力量,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临床需求量和中药制剂科研要求。
此外,《中医药法》明确,“国家支持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鼓励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提高中医药科学技术水平。”我院在长期的各科室临床实践中,已逐渐形成极具自身特色的、有确切疗效的中医特色技术。为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色,更好的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缩短中医药治疗病程,降低中医药治疗费用。我院在相关病区和门诊先后成立了中医综合诊疗中心,根据各专科疾病需要不同,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中医适宜技术和特色技术的应用,建成了一批中医专病专技门诊,不断优化治疗方案,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不断总结老中医临床工作经验,收集开发民间单方验方;临床中大力推广名方、经方,以及中医特色技术,使得中医在治疗急危重症及疑难病证中疗效大幅提高,广大患者对中医药的信任度大大提高。
探索中医药特色的医改之路
记者: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如何将学习贯彻《中医药法》与深化医改有机结合?
丁文龙:人们往往认为医改的主角只有综合性医院。其实,中医院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主角,是医改的另一片具有独特风景的主战场。一是坚持医改兴院,立足医院姓“中”,发挥独特优势。应从推动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建立公立中医医院运行新机制、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支付方式改革等方面落实中医药医改政策,探索深化医改的中医药相关政策与思路。二是医改强院,探索创新,让利惠利于民。在基本药物政策中,中药饮片不实行药品零差率,提高了医务人员使用中医药的积极性,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价廉物美的中医药服务;在医保政策中,将中药院内制剂纳入医保报销范畴,中医药报销比例得以提高,中医院门槛费降低;三是改善服务模式,便利于民。在提供中医服务中,为老百姓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和服务,营造温馨就医环境、完善医疗服务流程、送汤药上门、全流程微信预约挂号缴费等多项举措。四是在分级诊疗方面,积极开展“医联体”建设,不断拓展医联体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加大优质资源下沉力度,通过医疗联合体这一形式,让社区患者能够就近得到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大大缓解基层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记者 孙贴静
[编辑: 王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