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目相看新中原——中部崛起的河南答卷

2017-09-20 14:22   来源: 新华社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新华社郑州9月20日电 题:刮目相看新中原——中部崛起的河南答卷

  新华社记者 孙志平、李钧德、齐中熙、李亚楠

  华夏文明的历史有多久,河南文明的足迹就有多长。

  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源地,曾几何时,“农、穷、笨、土”,成为外界对河南经济的印象。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河南要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能力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四张牌”,让中原更加出彩。

  刮目相看新中原。按照总书记指明的方向,河南锐意改革创新,全面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出彩之路。河南正迅速摆脱旧形象,呈现新气象,挺起坚实的脊梁。

  爬坡过坎抓转型 产业呈现新气质

  车间一尘不染,流水线整齐划一,年轻员工身着白色工服,专心工作。经过500多道工序后,一部包装完好的苹果手机下线。

  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生产基地——位于郑州市区以南25公里处的富士康郑州科技园。7年多前,这里还是一片麦田、枣园,如今这里工作生活着将近30万名年轻工人。

  2016年,他们生产了1。26亿部苹果手机,全球每销售4部苹果手机,就有3部产自这里。

  实际上,河南经济总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五,中部六省第一。2016年,占中部六省经济总量的比重达25。2%。

  不过,多年以来,河南产业结构层次低、创新能力低、城镇化率低、基础支撑能力弱的问题突出。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成为河南必须破解的难题。

  结构如何调?抢抓机遇是关键。对中西部后发达地区来说,承接产业转移是新产业“无中生有”,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河南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交通区位和消费潜力优势。

  民权县10年前是河南最穷的地方之一,如今,这里拥有制冷装备企业100家,冰箱年产能达2000万台,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冷藏汽车企业数量、产量均占全国半壁江山,成为全国知名的“冷谷”。

  “关键是抓住了产业转移和制冷技术发展契机,积极引进知名制冷品牌企业,形成制冷产业集聚发展优势。”民权县委书记姬脉常说。

  转型升级,对传统产业来说意味着一次“脱胎换骨”。安阳钢铁,河南最大的钢铁企业,由于产品附加值低,一度游走在生死边缘。绝境求生,投资数十亿元的安钢冷轧项目应运而生。

  “原料就是集团公司现有产品,能够提高产品附加值。”安钢集团冷轧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任洁说,2016年,安钢在全行业钢材价格仅2000元/吨的情况下扭亏为盈。

  延伸价值链,老树发新枝,河南铝工业的转型尤为典型。由于产能过剩,作为国内重要的电解铝生产基地,三门峡市2015年地区经济总值增长仅为3。3%,在河南省垫底。

  “不转型发展,路子只会越走越窄!”三门峡市委书记刘南昌说,延链、补链、提升价值链刻不容缓。

  戴卡轮毂、同仁铝业、东方希望等一批铝制品精深加工企业纷纷在三门峡落地,其中,年产400万只的戴卡轮毂项目从启动到投产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转型带来转机。2016年,三门峡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今年上半年增长8。8%,从全省垫底跃到全省前列。

  河南省也实现从铝冶炼大省到铝加工大省的华丽转身。2010年到2016年,全省电解铝产量由366万吨下降为315万吨,铝加工产量却由387万吨增加到1117万吨。

  数据呈现了河南产业的新气质。5年来,能源、原材料等高能耗产业比重下降近10个百分点,智能终端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汽车整车制造等高成长性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7。1%,提高12。3个百分点。

  “河南产业正朝着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的方向前进。”河南省发改委主任刘伟说。

  搭台引智壮主体 创新激发新活力

  国人吃的每8个白面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百农矮抗58”。这个传奇小麦品种被称为“黄淮海第一麦”,播种面积占全国小麦播种总面积的十分之一。

  外界对河南科技创新的印象,似乎总带着一股“泥土味”。

  无可否认,在科技创新方面,河南同沿海地区存在差距。产业转移的“时空”可以压缩,科技创新的“过程”不能省略。河南正加快追赶步伐,努力弥补这一短板。

  特高压是电网领域的珠穆朗玛峰。“当时世界上只有两个同类实验室,做一次试验就要200万元人民币,购买一个产品还要再加个‘零’,花钱买技术,更是门儿都没有。”河南许继集团研发中心主任周逢权说。

  市场倒逼下,他们成立100人的研发团队,投资3000余万元人民币,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流控制与保护系统,让国外同类设备价格“腰斩”。如今,许继集团已提供全球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75%的控制系统、50%的换流阀。

  唯创新者胜。截至今年6月底,河南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突破2700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12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4家、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3家,均居中西部前列。

  创新正成为越来越多河南企业的基因。河南科隆集团500平方米的创客中心,每到下班时间就热闹起来,富有创意的员工在这里交流碰撞,优秀项目不仅可以得到公司奖励扶持,还可以技术入股参与创业。

  正是在这里,34岁的高相启研发的旋翅冷凝器打破了韩国同类产品的专利封锁,不仅为公司争取到了海尔、惠而浦等家电龙头企业的订单,他自己也拿到几十万元奖金。

  更深刻的创新在于制度。在全国率先实现“二十二证合一”改革之后,河南自贸区开封片区又率先试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审批事项由17项缩减至2项,审批时限由145个工作日缩减到13个工作日。

  “不沿边不靠海,河南要靠制度创新来增强‘磁吸’效应。”河南自贸区开封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肖文兴说。

  成效立竿见影。截至目前,河南自贸区入区企业突破1万家,达到10523家,注册资本合计1464。6亿元。

  河南省商务厅厅长焦锦淼说,“人口红利总有吃完的一天,但创新红利永不枯竭。”

  发挥优势强基础 开放找到新支撑

  温州人李忠榜2014年调任河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时,曾认为自己是从开放前沿来到了封闭的内陆腹地。

  很快,他便意识到这一判断并不准确。

  今年上半年,全国15个跨境电商试点城市进出口包裹总量1。03亿单,郑州作为试点城市之一,进出口包裹量达到3434万单,占比高达33。45%,远远领先于包括宁波、深圳等沿海城市在内的其他试点城市。

  同时,毗邻郑州机场的新郑综合保税区已连续5年占河南省进出口总额的60%以上。2016年,更是完成进出口总额3161。1亿元,居全国综保区第一。

  作为内陆城市,郑州凭什么做到全国双第一?“通关快、物流便捷”,企业的感受出奇一致。

  2013年,郑州跨境电商通关一单业务要一天时间,如今,通关能力已经达到每秒50单。“实际运行中一天最多处理过320万单”,郑州海关驻经开区办事处主任兰磊说。

  企业数据显示了河南的开放度:2016年唯品会在郑州发货1600万单,占其跨境电商业务量的60%;聚美优品从2014年9月入驻到今年6月,在郑州仓发货7000万单,占其全国跨境电商业务总量的80%。

  “跨境电商独占鳌头,塑造了河南的开放新形象,也展现了河南的开放新优势。”李忠榜说,河南传统的区位、交通优势正和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形成支撑河南全方位开放的新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原城市群等国家战略规划和平台在河南密集落地。“这么多国家级平台选择河南,既是对河南优势的肯定,也是对河南优势的激活。”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喻新安说,战略叠加形成的乘数效应,为河南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抢抓机遇,河南谋划实施了一批重大基础工程:不到三年完成郑州机场二期扩建;米字形高铁网大格局基本形成;全省交通网络总里程达到27。45万公里,一个功能完善、衔接顺畅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正在成型。

  战略叠加的红利已经显现。中欧班列(郑州)实现每周“八去六回”常态化开行,形成境内覆盖全国四分之三省区市、境外覆盖24个国家121个城市的集疏网络,货值货重指标位居中欧班列前列。

  郑州机场开通51条国际客货运航线,构建起连接全球的空中丝绸之路。“‘一点连三洲,一线串欧美’的航空国际货运网络基本形成。”河南航投董事长张明超说。

  今年1至7月,郑州机场完成客运量1353。5万人次,完成货邮量24。8万吨,首次夺得中部机场客、货运量双料冠军。

  “不靠海不靠边,就靠丝路和蓝天。”李忠榜说,物流兴,河南兴,铁路、航空、公路、网络等新通道,让河南重新有了“川流不息”的资本。

  以人为本城镇化 城乡亮出新面貌

  6年前,长垣县乔堤村42岁的农民张秋霞拿着拆除老家三间平房补偿的10万元,购买了县城南蒲社区一套138平方米的住房。“每平方米只要730元,基本没有再花钱。”

  “我在保险公司上班,丈夫在出门就到的产业集聚区里做焊工,俩人每月能挣七八千块。”张秋霞笑着说,可比在村里生活好多啦,看病上学都方便,出门就能逛公园。

  南蒲社区2000多户居民几乎全是和张秋霞一样来自农村的“新市民”。

  长垣县委书记武胜军说,2012年以来,长垣吸引15万农村人口进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

  城镇化是河南发展绕不开的话题。外界眼中,河南始终摆不脱一个“农”字,很大程度源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将近10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

  推进城镇化,河南正以中原城市群为主平台,抓好城镇体系上下两头,推动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积极探索符合河南实际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产业是吸引人口进城的关键。今年率先脱贫的兰考县重点引进家居和食品加工两个产业集群,同时大力发展环保、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5年来,吸引10。6万农民进城。

  截至2016年底,河南省183个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2085平方公里,从业人员全年平均465万人,已经成为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

  据测算,河南城镇化率赶齐全国平均水平,需要1000万人口进城;按照国家未来城镇化标准,则需要3000多万人进城,仅靠郑州、洛阳等省辖市,不可能消化这么多人口。

  “盲动不如不动,乱搞不如不搞。”河南省省长陈润儿说,“河南未来发展不能靠单极,而要多极支撑、大小结合、集约均衡,这才是河南未来城镇化的方向。”

  路径何在?中小城市和县城建设成为关键。于是,一场不动声色的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在中原大地展开。截至今年7月底,河南45个市县纳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项目库的项目达8203个,总投资达19369亿元。其中,开工项目3037个,完成投资1231亿元。

  2016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5%,比2013年提高4。7个百分点,进入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

  “‘四张牌’切中河南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重大关键问题,为我们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提供了根本遵循。”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说,中原大地之所以能开新局、谱新篇,根本在于发挥优势打好总书记点明的“四张牌”。

   [编辑: 李敏娜]

相关专题:喜迎十九大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