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南区山海关路公厕。
社会公厕对外开放标志牌。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洪智通讯员 伍玲
公厕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的高低关乎城市形象、关乎群众切身感受。为了让广大市民游客有更大的获得感,使青岛成为“让本地人自豪、让外地人向往”的美丽海滨城市,青岛市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大力开展“厕所革命”,实现城市公厕空间布局更加合理,设施设备更加完善,服务管理更加精细,如厕体验更加舒适、人性,将公厕建设、农村改厕和服务管理打造成惠民利民工程。
市区三年将新增公厕593座 截至目前,青岛市市区(未包含即墨区)共有各类公共厕所643座,按照3~5座/平方公里的行业建设标准,目前,市区公厕整体数量不足,缺口大约在500余座,且分布不均,有些公厕设施设备老化严重,服务功能不完善,整体档次偏低。每年的旅游旺季,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2008年,市内公厕全部免费开放,并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将公厕产权下放至各区、市,公厕的规划、建设和日常管理维护由各区、市负责,市级负责服务标准制定、日常检查考核等。
为切实解决岛城市区公厕布局不均、厕位紧张造成的“如厕难”问题,“美丽青岛行动”开展以来,青岛市坚持问题导向,指导各区认真开展公厕需求调研、掌握公厕缺口数量,制定了市区三年新增593座公厕的奋斗目标。
在合理规划布点新建公厕的同时,针对部分地段因规划或实际条件造成的公厕无地可建问题,青岛市城市管理局积极与中石化青岛分公司和青岛交运集团进行对接,就推进两个单位在市区所属站、所的内部厕所对外开放达成合作意向。目前,青岛市城市管理局已对两家企业所属的90余座内部厕所进行了实地勘验,初步确定了40余座拟对外开放厕所。
明年底前完成92座公厕改造 据介绍,2018年底前,青岛市将完成对现有92座二类(含)以下及设施不完善的公厕的升级改造,公厕升级改造将重点做好三个环节:一是改造好上下水,保证上水压力足,下水畅通;二是改善公厕通风,调整门、窗的尺寸规格和设置位置,形成空气对流、自然通风换气,有效去除异味;三是调整男女厕位比例,达到1:1.5以上,增加婴儿护理架、残疾人呼叫器、便民服务箱等便民设施设备,提高人性化服务质量,公厕升级改造期间将合理安排施工,以不影响市民日常如厕需求为原则。在公厕规划建设和升级改造过程中,将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和技术导则要求,确保新增和升级改造的公厕各项设施设备等符合规定,各类指示牌醒目、清晰、易于辨认。
改造升级后的公厕将彻底改变设施设备简陋,通风、给排水不畅等问题,并有效缓解女性厕位紧缺,让广大市民游客体体面面、舒舒服服上厕所。
多途径加强公厕精细化管理 “美丽青岛行动”开展以来,青岛市城管局制定并下发了《青岛市公共厕所管理服务精细化工作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公厕精细化管理服务标准”),按照“六无、四净、二通”(无尿垢、无粪便、无积水、无蛆蝇、无蛛网、无异味,地面蹲台净、蹲坑净、门窗玻璃净、公厕外五米区净,上水通、下水通)的保洁效果要求加强日常保洁管理。各区也结合青岛市城管局下发的公厕精细化管理服务标准相关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打造别具特色的公厕精细化服务品牌,如李沧区提出的“如厕如家”和市南区提出的“净善境美”品牌等,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为确保公厕精细化服务管理落细、落小、落地、落实,要求各区配齐配强公厕保洁员和管理员,对公厕精细化管理服务标准加强业务培训考核;加强日常跟踪式作业,保证厕所随用随清,按照相关要求严格规范保洁作业流程;同时市、区两级将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对公厕精细化服务管理实施监管考核,督促各区全面加强公厕精细化服务管理,努力打造精品公厕,为广大市民游客营造“如厕如家”的舒心体验。
145座单位内部厕所已开放 公厕缺口大、公厕建设选址难、社会公厕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是制约岛城公厕建设管理工作的难点。为解决上述问题,岛城积极探索社会公厕对外开放工作,鼓励沿街单位内设厕所对外开放是节约公共资源、解决“如厕难”的有效方法。目前,已有交运集团、中石化青岛分公司、利群、麦凯乐、佳世客等企业率先垂范,全市共有145座单位内部厕所对外开放,并实行规范化管理,极大地弥补了岛城公厕数量不足的问题。
青岛市城市管理局也发出倡议:为了建设美丽青岛,方便市民和游客如厕,号召全市机场、车站、码头、医院、图书馆等公共机构以及沿街单位、加油站、宾馆、酒店、餐饮店、商场、集贸市场、写字楼等的内部卫生间都应更大范围地向公众开放,具备条件的单位可以拨打城市管理热线12319报名加入“爱心公厕”。下一步,纳入环卫行业管理的社会公厕将统一设置“社会公厕对外开放标志牌”。
近年来,青岛市全面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工作,连续两年将其列入市办实事。
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80余万座的农村改厕任务(其中2016年30万座,2017年50余万座),惠及8个区市的87个乡镇,3742个村,惠民数达200余万人。2018年,青岛市将重点推进全市农村改厕后续管护工作,探索总结适合岛城多种地形地貌、改厕模式和当地产业结构特点的多样后续管护模式,逐步建立农村改厕后续管护长效机制,巩固全市农村改厕成果,让改厕农户持久受益。
■案例 交运集团爱心公厕 四个月接待30余万人次 自今年7月16日起,青岛交运集团100座“爱心公厕”全部对外开放,分布范围覆盖了沿海一线到中山公园,馆陶路风情街到崂山各景区,还有大大小小的车站、农贸市场等区域,受到了市民和游客的欢迎和赞扬,缓解了景区、商圈、居民聚集区等公共区域的“如厕难”问题,接待的外地游客、本地市民人数达到了30余万人次。
在市北区馆陶路38号,一个醒目的“爱心公厕”亮化灯箱挂在临街的墙上,过往的行人很容易便能看到。交运集团的爱心公厕都安排专职人员进行卫生清洁,并统一配备了洗手液、卫生纸等设施。交运集团还将爱心公厕的开放时间延长为每日早七点至晚七点,以更大程度地满足更多游客、上班族、的哥的姐的需求。
延安三路中石化加油站公厕首创“B-T”(“建设-移交”)建设模式,是政府利用社会资金来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实行,既减少了政府建设资金支出,又解决了公厕选址难问题,同时减轻了企业长期维护负担,专业队伍的接管也避免了社会公厕管理不善问题,一举多得实现公厕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