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专家米绍·哈格拉(右一)与米兰·切尔科在软控胶州装备产业园对成型系统进行现场指导。(市人社局供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肖玲玲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近年来,青岛市人社局陆续启动实施的顶尖人才引进计划、“三中心一基地”建设人才支撑计划、集聚海洋高端人才行动计划、“鳌山人才”计划等专项引才行动,以及蓝洽会等,都是对“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生动实践。
对内,每年的赴外引才狂揽国内各重点高校优秀人才;对外,“百千万”引智服务基层工程,持续优化创业创新生态环境,形成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度”,三年引进高端外国专家232人。青岛更是连续六年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
多年的大手笔招才引智已经形成“磁场”效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才来青发展,一步步将青岛打造成为新的“人才高地”,目前青岛全市人才总量已经突破175万人。
引才
全球化视野,凸显引才诚意 今年10月23日至25日,19个国家的12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40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0名中科院所系统代表和12家海外引才机构负责人来到高新区,参加第17届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国际人才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以下简称“蓝洽会”)。这是青岛以全球化视野聚焦国际化人才引进来的措施之一。此次蓝洽会有针对性地征集海内外人才技术合作项目500余个,134个人才项目在会间对接成功,正式签署合作。
另外,在蓝洽会期间,市人社局、高新区管委与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麦克布斯商学院、山东大学国际创新学院共同签署了旨在促进高校科研技术成果转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四方合作框架协议。高新区与全球协作联合会、美南中国专家协会联合会签署了旨在加强高端人才引进的三方协议,扩充了青岛海外引才引智渠道,加强了岛城人才“磁场”效应,进一步夯实了青岛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平台。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民生是根本,发展是前提,而要谋求发展人才是关键。“青岛市要想实现创新实现国际化,首先得有人才。”市人社局局长纪敏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青岛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非常明确,人才是第一位的。那人才靠什么?“光靠青岛自己培养肯定不够。”纪敏坦言,和很多地方相比,青岛的大学还是不够多,所以,首先要把青岛院校培养的大学生尽量留到青岛工作,每年再去全国各地大学中推介青岛,招聘大学生到青岛来。同时,还有向海外招聘。“我们每年派团分几个方向进行推介,美国加拿大一个方向,澳大利亚新西兰一个方向,日本新加坡韩国一个方向,欧洲一个方向,最近几年又开辟了俄罗斯乌克兰这个方向。向他们推介青岛,推介青岛的产业和岗位,吸引他们来青工作,效果非常明显。这些推介主要针对留学生,但俄罗斯乌克兰方面,还吸引了不少俄罗斯乌克兰籍的专家来青工作。”纪敏表示,每年来青工作的外国专家接近一万人,外国留学生就更不用说了。
通过这几年的推介招聘,招才引智,青岛的人才数量和结构有了质的变化。目前,青岛市全市人才总量已经突破175万人。其中,青岛市拥有“两院”院士106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66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3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636人,山东省泰山学者154人。
留才
栽好梧桐树,筑巢“引凤”栖 人才,光引进来还不够,还要留下来,用起来。所以,关键还是要产业发展好,不然人招来了却没有平台,根本就留不住人才。这一点,青岛也早早认识到并落实到了行动中。一方面,陆续引进大学、央企、研究院等;另一方面,则是市人社局在引进人才创业工作中建立的一系列创业支持体系。筑巢引凤,都由政府投入,其中包括两个博士创业园、院士创业园、海外留学生创业园,还有大学生孵化中心等等,这些平台都给人才创业提供了孵化的阵地。
青岛博士创业园是近年来青岛市围绕“三中心一基地”发展战略重点打造的一处高端、新兴创业创新平台,2016年荣获“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博士创业园现建有城阳、市北、李沧分园三个,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另外,还有青岛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青岛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创业平台,为招才引智栽好了“梧桐树”。
在这方面值得一提的,还有青岛今年的一个大动作。6月22日~24日,“2017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在青岛举行。会上还为青岛新型智库集群大厦揭牌,并与全球化智库(CCG)、德稻集团等智库代表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与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海国图智研究院、21世纪丝绸之路研究院、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等十余家智库项目签订落户协议。“我们准备把国内高端的智库机构在青岛都设分支机构,国际上一些比较好的愿意在中国设分支机构的也设在这边。”纪敏表示,今年是青岛开展智库建设工作的第一年,“接下来我们会慢慢探索,打造中国智谷。”
如果说,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城市国际化的必备“硬实力”,一座城市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则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其国际化的“软实力”。这几年,青岛连续六次获得一个含金量极高的荣誉——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城市”。这是由国家外国专家局组织的、国内唯一一个完全由外籍人才参与评选的引才引智“中国城市榜”,国内外关注度高,被喻为“城市国际化的风向标”。而另一方面,青岛国际城市建设也需要“国际大脑”的参谋。为更好地借力“智脑”,青岛制定了国际城市战略咨询评估机制,目前,已邀请了李肇星、龙永图等36位知名人士任咨询委员。同时,邀请国际知名第三方机构做好国际城市战略推进实施的年度评估工作,编写发布年度白皮书,形成《青岛市实施国际城市战略综合发展愿景报告》。
用才
从十几万到2000万,智力加速转化为生产力 “青岛的工业基础、经济发展、城市品格,还有人的气质,都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整个城市的心态非常开放,具有国际化视野,愿意接受新东西,创业生态系统也非常完整。”2010年回国,2012年获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014年来到青岛创立公司,侯士峰可以说是全国石墨烯产业的领军人才,也是青岛引入的高端人才。
青岛的人才政策环境,让侯士峰沉下心来,将“智力”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2015年,国内首条石墨烯导电油墨生产线在青岛高新区的石墨烯科技创新园落成并投入使用。“和我们生活比较贴近的就是智能家居方面,例如采用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制成的涂料。”侯士峰告诉记者,家里使用这种涂料,只要有自然光,它就能将甲醛吸收并降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目前他们公司很多产品已经实现了产业化生产,且产值逐年增加,前景广阔。“2015年我们公司产值才十几万元,去年已经达到500万元,今年预计达到近2000万元。”未来,他们有着更高的目标,更多产品,“未来还将在青岛建设更高端的研发中心。”
“智力”转化成生产力,不仅仅是个例。青岛隆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青岛隆海集团与美国MCM公司合力打造的一家跨国农业公司。公司以蓝莓、茶叶、特色农业旅游三大产业为主,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综合体。公司成立至今,已拥有10个总规模达万亩的自有种植基地、300亩的组培中心、100亩的全冷链蓝莓加工厂及茶叶加工厂……这一系列亮眼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该公司引进的国外高端人才和智力,并借助人才的力量填补了国内蓝莓种植技术的空白。“我们引进的美国专家罗德·库克利用‘蓝莓种植土壤修复技术’,使得在该技术下种植蓝莓成活率为98%以上,其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易栽培。”该公司生产中心总监李修锐表示,与当地其他蓝莓种植企业比较,他们公司的蓝莓苗木成活率、长势、鲜果质量等对比明显,鲜果率70%,相比其他企业的40%具有明显优势。
人才来到青岛,不论是创新创业,还是献智献策,对生产力的建设加速是实实在在的。随着青岛越来越完善的政策吸引人才,越来越多样的渠道延揽人才,越来越全面的载体集聚人才,以及越来越深入的服务留住人才,青岛成为高端要素汇集、宜居宜业的“人才高地”指日可待。
■服务专业化 国际人资产业园 发挥人才虹吸效应 近两年,国家人社部和山东省人社厅先后出台了“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意见”,青岛也相应出台了行业发展的办法。其中,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工作是重中之重。作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重要平台,人力资源产业园在各地引进机构、配置人才的“虹吸效应”和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溢出效应”十分显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成效。
11月17日,由市人社局和市北区人民政府联合打造的青岛首家人才产业集聚平台——青岛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正式启用。产业园位于市北区台柳路179号,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为核心商务区中心位置,是地铁综合商务体,商务氛围浓厚,交通网络畅达。
“园区功能配套齐全,公共服务区规划设置64个公共服务窗口,提供就业、社保、仲裁等一站式服务;园区进驻的企业几乎涵盖了人力资源上下游产业链,既有以劳务派遣等传统业务为主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还有以研究薪酬体系、人力资源数据分析等业务为主的新兴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据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将在立足半岛,辐射山东,服务全国的理念指导下,建成“国际化、现代化、高端化、专业化、多元化”的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的服务交易中心。预计至2020年,园区可吸纳人力资源服务机构80家以上,实现产值60亿元左右,成为具有国际特色的一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在提升青岛“城市人才吸引力”,实现高端人才倍增和区域服务中心建设上发挥重要作用。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