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新增67名院士 驻青高校添三位院士

2017-11-28 07:14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雅琴 报道 照片/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提供

  半岛都市报11月27日讯 11月27日,记者从中国工程院官网了解,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公布,最终新选举产生了6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18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其中,青岛共有三位当选。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李华军当选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包振民当选农业学部院士。此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孙金声当选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

  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工作于年初正式启动,共提名了533名有效候选人。经过多轮评审会议、各学部选举和全院全体院士大会终选等程序,选举产生了67位新当选院士。此外,外籍院士增选结果同步产生,本次增选共有18位外籍专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青岛共有三位当选。分别是: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工程专家李华军,中国海洋大学贝类遗传学和育种学家包振民,以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领军人才孙金声。

  据了解,新当选的67名院士(非外籍)中,男性63人,占94%;女性4人,占6%。最小年龄49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56.37岁。60岁(含)以下的57人,占85%;61岁至70岁(含)的10人,占15%,更多优秀的中青年工程科技专家当选。

  新当选院士中,来自高等院校的有31人,占46.2%;研究院所18人,占26.9%;企业及医院18人,占26.9%。多位来自企业和基层一线的工程科技专家,以及长期工作在新疆、甘肃等西部边远地区的优秀专家当选。

  2017年院士增选实行“双渠道”提名,允许候选人同时通过院士和学术团体提名,稳定和支持学术团体提名渠道,充分发挥两个提名渠道的互补作用。中国工程院表示,院士增选严把政治关,进一步彰显学风和品行导向。第一轮评审环节,暂停了1位涉及论文被撤稿事件候选人的资格。第二轮评审环节,暂停了1位因违反八项规定尚在诫勉谈话影响期内候选人的资格,并对3位相关候选人的违纪情况在学部范围进行通报。

  



  ■李华军院士 引领海洋工程 走向“深远海”

  新当选院士的李华军是我国著名海洋工程专家,长期致力于波浪与结构耦合作用、海岸与海洋工程安全与防灾研究。在海洋中建造的各类工程设施时刻都面临着风、浪、潮等环境因素的干扰与破坏。他构建的海洋工程设施安全防灾、减灾系列技术在国内50余项工程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效益。并于2016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可谓实至名归。

  在固定式海洋钻井平台中,露出海平面的平台部分体积越来越大,重量也愈来愈重,有的甚至达到了上万吨。但目前我国最大的浮吊船“蓝鲸号”的起重能力仅为7500吨,这意味着我国海上起重能力的发展速度已不能满足钻井平台建设的需要。对此,李华军团队创新性地研发出大型海洋平台结构整体安装模拟与分析技术,使我国在该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比肩同步。

  海洋工程的未来在哪里?李华军说:“目前我们国家在滩浅海工程领域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在深远海领域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需要我们尽快走向深远海。尚待深掘的深远海还蕴含着许多秘密,一个科学家必须要时刻保持着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对我来说,揭开深远海海洋工程技术领域的秘密永远在前方召唤,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包振民院士 完成了多种扇贝 基因组图谱绘制

  包振民是我国著名贝类遗传学和育种学家,他潜心扇贝遗传育种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近30年来,他与团队成员一起,系统评价了我国主要养殖扇贝种质资源,阐明其遗传格局演化机理与进化适应机制,完成多种扇贝的基因组图谱绘制,使我国成为国际扇贝基因组资源中心,为扇贝种质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解析了扇贝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基础与调控机理,为探讨海洋无脊椎动物复杂生命现象和过程提供了新思路。

  今年上半年,包振民团队经过五年努力在国际上首次完成的扇贝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论文,在国际生态与进化领域权威期刊《自然》子刊上发表,并为了解动物早期起源和演化机制提供了关键线索。除此之外,他还创建了国际上首个基于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的贝类遗传评估系统,成为支撑我国水产种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发明了成套低成本全基因组基因分型新技术,突破水产生物高通量基因组分析的技术瓶颈,建立了扇贝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引领了水产育种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构建了扇贝育种网络平台,育成“蓬莱红”栉孔扇贝、“海大金贝”虾夷扇贝等5个国家审定扇贝新品种,产业推广效益显著,改变了扇贝养殖依赖野生苗种的局面,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良种化进程。

  



  ■孙金声院士 解决了许多深井 突发性技术难题

  2016年8月,孙金声被全职聘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致力于解决油气井工程理论与技术创新,解决了许多我国深井以及复杂结构井钻井重大科技及现场突发性技术难题。先后承担国家863、国家重大专项和中石油重大科技课题42项,是我国水基钻井液成膜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和抗超高温钻井液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他首次提出了化学膜既防止井壁坍塌又保护油气储层水基钻井液成膜理论,发明了化学成膜水基钻井液;揭示了钻井液抗超高温机理,发明了抗温240℃的水基钻井液和抗温300℃的泡沫钻井液;针对复杂结构井井壁失稳、高摩阻等技术难题,发明了化学固壁剂和键合型高效润滑剂,研制出稳定井壁、低摩阻的高性能钻井液技术。研究成果丰富了深井、超深井钻井液理论,其系列技术在塔里木、大庆等20个国内油气田及土库曼斯坦、肯尼亚等12个国家规模应用,效果显著,成为我国钻井液主体技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同时,孙金声在页岩气、煤层气及海洋大位移井钻井液技术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使我国深井超深井、复杂结构井钻井液主体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安全高效开发我国深层超深层和复杂地层油气资源、获取海外油气资源以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突出贡献。

  ■分析 外籍院士历届最多 比尔·盖茨榜上有名

  中国工程院本次院士增选中,共有18位外籍专家当选为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介绍,这是历届院士增选工作当中,外籍院士产生数量最多的一次,其中就包括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近年来造访中国的频率颇高,主要原因便是以泰拉能源公司董事长的身份,来华推销其引以为傲的第四代核能技术行波堆。目前,泰拉能源已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成立合资公司,联合研发并推动行波堆落地。

  行波堆是一种满足四代核能技术要求和安全标准的金属燃料钠冷快堆,采用铀锆合金燃料,换料周期长并可以大量使用贫铀,机组可利用率设计值高于90%,具有高效利用铀资源、减少乏燃料卸出量等优势。

  链接 青岛常驻院士达到29名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本市着力引进两院院士,对青岛的发展尤其是科技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包括新当选的三名院士,目前青岛的常驻院士已经达到了29名。引进院士的单位中,青岛国际院士港值得一提。自2016年6月启动以来,青岛国际院士港已与袁隆平、周寿桓、王玉田等75名海内外院士成功签订引进协议,其中包括来自18个国家的外籍院士49名,占65%。截至目前,袁隆平海水稻等5个项目已在青岛实现产业化。粗略统计,截至目前,青岛拥有常驻院士、外聘院士以及通过院士工作站等方式柔性引进的院士总数已达150人左右,院士们所从事的专业涉及近20个领域。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已累计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54家,有效运行46家,在站院士53名。

  部分高校院所双聘院士名单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巢纪平(中科院院士),黄锷(工程院外籍院士)

  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陈立泉(工程院院士),欧阳平凯(工程院院士),焦念志(中科院院士),张东柯(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李玉良(中科院院士),江桂斌(中科院院士)

  中国海洋大学:张国伟(中科院院士),刘鸿亮(工程院院士)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王铁冠(中科院院士),顾心怿(工程院院士),张国伟(中科院院士),苏义脑(工程院院士),汪集暘(中科院院士)

  青岛科技大学:宋湛谦(工程院院士),蔡鹤皋(工程院院士),陈洪渊(中科院院士),颜德岳(中科院院士),袁亮(工程院院士),陈勇(工程院院士),冯守华(中科院院士),蹇锡高(工程院院士)

  青岛理工大学:维特曼(外籍院士),周成虎(中科院院士),卢秉恒(工程院院士),李圭白(工程院院士)

  青岛农业大学:赵振东(工程院院士),陈学庚(工程院院士)

   [编辑: 刘晓明]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