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永端
曲先成6年巡山路,行程绕地球半圈多
1月11日。气温-8℃。崂山天门涧山脚下。
早上6时30分许,曲先成打开面包车门下车的瞬间,呼出的热气凝成一团白雾。而从这一刻起,这名崂山上的护林员将在这里坚守24小时。曲先成已在这个工段工作了整整6年,6年里他的足迹遍布所在林场的角角落落。用队长王道杰的话说“6年巡山路,他的行程绕地球半圈多”。1月11日,半岛记者赶赴崂山天门涧林场,跟随护林员一道,体验和记录普通护林员的艰辛。
主动提前上班 只为挡住隐患
早上6时30分的崂山深处,还被夜幕笼罩着。
当天门涧脚下流河村的村民还在沉睡中时,一阵机车的马达声划过了夜空,随后一辆小型面包车穿过流河村边的一座小桥,在离一个小木屋约50米的位置停了下来。
随着一声响,面包车门打开了。一名身高不足一米七、身材偏瘦的中年男子跳下了车。中年男子身着橘红色工作服,左胳膊上还戴着一个“护林防火”的红色袖标。除了这身装束外,他的手上还拿着一个手电筒。
这名男子叫曲先成,48岁,是崂山林场流清管理处天门涧工段的护林员。而从他迈下面包车的这一刻,曲先成将在这片林场上坚守24小时才能回家。
下车之后,曲先成迈着步子向不远处的一个小木屋走去。小木屋是天门涧工段护林员的驿站,也是所有进出山人的一个检查点。不大一会,工段护林队的队长王道杰和护林员王俊来、佟志刚也在这个清晨早早来到了这个小木屋。
按理说,早上6时30分还不是上班的时间,这里的护林员为何在夜幕下赶来?
“我们这个行业和其他行业不一样。”队长王道杰道出了个中缘由,“早早来这里就是监督游客、阻挡游客,有些游客会在早上7点之前就来爬山,甚至更早。”
早上6点半到岗,这也成为崂山流清管理处所属的一些工段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在王道杰看来,天门涧工段必须严管,因为天门涧本身是众多游客的衷情之游地,而且该地森林覆盖率高,整个区域的林场有数千亩。
“在人员少、森林密度高和面积大的情况下,早到岗拦路也是预防火患的措施之一。”王道杰说。
来到木屋的曲先成和其他3人一样,并没有急于上山,而是各自忙了起来。
王俊来开始拿起了扫帚在小木屋前打扫起了卫生,王道杰则开始生火点炉子烧水,而曲先成和佟志刚则忙着检查灭火设备是否可用。每天防火备战,除了两台灭火机外,还有叉子、铁锨等物品。两人又将这些物品摆放整齐。
备战物品安排妥当,王道杰开始安排当天的巡山任务:“今天还是和往常一样,各人在各人的区域里进行巡逻,阻止行人上山,不能有半点懈怠和马虎,不能存半点隐患。”
在这队人马看来,正是因为他们所管辖的3000多亩山林的背后责任重大,所以在进天门涧的这个重要路口附近加了铁网,以防游客和村民进山而引发火患。
3公里火患区 路边全“清空”
自进入冬季以来,天门涧工段的防火队员就没有闲着。
从进去林区到天门涧顶端,主要路段的里程接近3公里,这3公里是火患的重要预防区。“有人的地方就有火患。”王道杰说,为了消除隐患,防火员将这3公里山路两侧所有丛生的杂草和灌木全部铲除和割掉了,“路两侧50米内无杂草。”这样一来,哪怕进山人员将烟头扔在路边,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火患。
身为流清管理处林区主任的任春先是林区防火队的总指挥,尽管他不像护林员一样每天爬山,但他同样也闲不下来。
每天早上的任春先同样早早上班。这天早上的任春先和同事驾驶着防火宣传车巡查完流清管理处的3个管理点后,来到了天门涧工段。
“这灭火机都能用吧?”任春先在现场询问防火队员。
“刚才试了,能用。”一旁的王俊来说。
“你再拉拉我看看。”对于防火,任春先来不得半点马虎。
此时的王俊来拉起了灭火机,尽管灭火机在王俊来的操作下还是启动了,但任春先却说:“拉这个灭火机要先尝试着拉两下,这样才能延长灭火机的使用寿命。”
“你看着”,任春先边说着,边用左脚踩起了灭火机,灭火机的拉环在他手里试拉了两下,当第三下使劲拉出时,马达轰鸣起来。
此时,小木屋里的钟表指到了8时。按照工作流程,防火员们要上山巡逻了。
身为工段队长,当天上午王道杰在木屋留守堵截进山人员,其他3人进山巡逻。而按照工作分工,3人巡逻的路径也不一样。就这样,记者跟着曲先成向山上走去,他上午的目标是天门涧脚下。
路边的野草和荆棘已在秋季之后被砍掉,曲先成还时不时将一些散落的垃圾装进一个蛇皮袋子里。过了一段土路,进入林场纵深区域还要经过一个乱石纵横的河道。曲先成小心翼翼地下了河道,之后又攀着石头过河,每行一步都得注意脚下乱石。
小木屋的午饭 电饭锅煮挂面
从走出小木屋到爬到半山腰,曲先成整整用了50多分钟,此时的曲先成已是大汗淋漓。
已经48岁的曲先成一屁股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喘着粗气休息起来。边休息的他,边用手掌抹着额头的汗水。随后,他拿出了装在裤兜里的一个保温杯,打开保温杯喝了两口茶水说:“这个保温杯跟了我好几年了,尽管不保温了,但不舍得扔。”
休息了5分钟,曲先成站了起来,站在原点的他看了看四周,并没有发现异常。此时的曲先成开始离开道路,向一个杂草丛生的小山头方向走去。曲先成说,巡山是网格化的,不能完全走道路。他拽着杂草,爬上了这个小山头,在寒风中,他将帽子捂到了头上,以防大风吹来而使自己感冒。
在磕磕绊绊间,已是上午10时30分许。
当曲先成行至天门涧脚下时,天空中开始飘起了雪花。雪花飘到曲先成满是汗水的脸上,瞬间化成了雪水,曲先成的脸上湿漉漉的,只有他能感受到汗水和着雪水的感觉。他使劲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站在飘雪的山间又环顾了四周:“今天的山上很平静,没有隐患和行人。”
“咱们下山吧。”曲先成说。
当曲先成回到山下的小木屋时,已是上午11时,此时巡山的王俊来和佟志刚也回到了木屋这个“营地”。三人洗了洗手,乘上了一辆面包车赶向流清管理处去吃饭。
此时,小木屋里只留下了王道杰一人,王道杰在一个电饭锅里盛上了水。五分钟后,电饭锅里的水开始沸腾,他随手将一缕挂面放进了锅内,面条就成了王道杰的午饭。
“这个要塞,尤其是白天不能离开人。”王道杰说,“他们去吃饭,我得在这里留守。”
当3人吃饭回来时,已是13时许。
“上午巡山没什么问题吧?”王道杰照例向三人问起来。“没什么问题。”曲先成说。“我那边的林区也没什么问题。”王俊来也称。
正午,室外的气温仍保持在零下,4名护林员围坐在火炉旁一边取暖一边喝茶,喝着喝着,时针来到了13时30分。按照工作流程,3人继续上山巡逻,王道杰继续留守。
工作马虎不得 还是救援先锋
流清管理处林区主任任春先说,防火护林员的职责除了“防”之外,还要“护”。
任春先带着记者沿着一条山路上行,他指着山路上的一根小树苗告诉记者,尽管路两边的杂草和荆棘在这个冬天来临前被清除了,但林场一些自生的树苗或者树种是要留下的。
“比如这棵自行冒出的楸树。”任春先说,“楸树木质坚硬,是珍贵树种,这样的树种哪怕是在路边清理区的范围,都不能清理。”
护林员的任务除了巡山发现隐患之外,每年的春节前后还是防火的重要时期。
“类似这样的坟头,林区还零散分布着。”任春先站在林区的几个坟头前告诉记者,尤其是前几年,村民前来山上祭奠先人时,有烧纸的习惯,这几年在护林员的监督之下,几乎杜绝了烧纸的情况。
“马虎不得,周边是数千亩的林场。”任春先说,每次村民前来山上祭奠,护林员们都很揪心地跟在村民的身后,监督着他们不能烧纸,甚至连香火都不能点。
祭奠先人时不烧纸不点香火,起初曾让村民很不习惯,经过护林员们这些年来对他们不停灌输理念,村民不但习惯了,而且还主动配合起来。“现在多数村民前来祭奠,都会给先人送上鲜花。”任春先指着一坟头前一束已经干枯的鲜花告诉记者,“还有人会祭奠酒,这是可行的。”
除了护林防火,护林员们还成了山区的救护员。
有数字显示,仅2012年的崂山区域就发生了89起游客进山遇险事件,有288人次被困,其中4人由于滑落山涧、突发疾病等原因死亡。
前些年,有些游客时常开辟“野路”进山,随着这几年制度的健全加上管理的严格,但还是不能百分之百杜绝游客走“野路”进山。
王道杰说,一旦游客走“野路”发生险情,相关救援部门最先通知的就是护林员,因为护林员最了解地形、地势和地点。救援部门前来救援,除了护林员领队之外,护林员还将成为救护员,从救助到抬担架,山涧里时常闪现他们的身影。
就在3年前,两名自开“野路”进山的游客在天门涧下发生险情其中1人摔伤,之后另一人报警求援。接警后的相关部门第一时间通知了流清管理处,流清管理处又通知了天门涧工段,天门涧工段的护林员以最快速度赶往事发地点,配合救援部门将伤者救出。
每天走15公里 一年干260天
曲先成说,尽管从山脚到山顶的距离不足3公里,但一天来回两次上山下山,每天的移动距离至少在15公里以上。
“一周仅休息一到两天时间,其他时间基本在山上。”王道杰说,对于一个行走在山间的护林员而言,每年在山上的时间要超过260天,这样算来,一个护林员一年行走的里程就超过7800里路。
“除了悬崖峭壁,山上每个角落几乎都巡逻到了。”王道杰笑说,“只要在山上,我们的触角无所不在。”“曲先成已在这个工段所属的山上整整巡山6年,6年来他走出了近50000里的山路。地球的赤道圆周长大约80152里,这样算来,曲先成这6年走过的山路能绕地球半圈多了。”王道杰说道。
当夕阳落下时,三人又回到了这个小木屋,当天晚上曲先成还要在流清管理处进行夜值。随着一阵马达的声响,曲先成又驾驶面包车在严寒里向流清管理处进发。
[编辑: 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