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船靠港,海蛎子被吊运到岸上。
对海蛎子进行分拣。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永端
-9℃,天气晴朗,海浪很小。
这样的天气,对于红岛西大洋社区渔民程参远而言,是个出海的绝好天气。
2月5日凌晨,程参远与3名船员一道驾渔船赶赴胶州湾养殖海域。半岛记者全程探访海鲜出水过程。眼下是海蛎子出水的最佳季节,气温能保证海蛎子在出水后的1个月还能存活,而一起出水的大海螺更是“紧俏货”。眼看春节即将到来,面对一年一度的旺季,渔民程参远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
凌晨4时
出海“防寒装备”将近20斤 “寒冷,只能多裹些衣服。”程参远告诉半岛记者,“浪小可以出海,但是浪大了就不敢出海了。”
为了保暖,记者在出海前穿了两条毛裤,上身加了保暖内衣和滑雪服,并戴上了厚厚的帽子,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
2月5日凌晨4点,程参远就起了床。-9℃,天气晴朗,海浪很小。起床后的程参远在家里麻利地吃了早饭,并带上了一大壶热水,开上他的小面包车在漆黑的夜里向红岛渔港码头驶去。
4时40分,渔码头上,探照灯在闪烁。此时,前晚岸边停靠的一些渔船上已经亮起了灯,也有的渔船启动了马达徐徐离岸。
将面包车停在渔港内的程参远提着水壶和手电来到岸边,他使劲拽了一把拴船的缆绳,之后一个箭步迈上了船帮并借势跳进船舱里。他走进驾驶室,启动马达。他要在其他3名船员到来前预热渔船发动机和检测发动机的性能。10分钟后,与程参远一起出海的车启军、青福和赵丕高也陆陆续续来到了渔船上。
5时许,拴在岸上的缆绳被解开。52岁的赵丕高一下迈上了渔船,40多米长的渔船开始离岸。
夜色笼罩着大海,渔船上的探照灯直刺胶州湾海域。船到之处,探照灯下荡漾的海水波光粼粼。
这天,程参远的渔船要载着4人,到胶州湾海域的海蛎子养殖区域。
程参远说,他的海蛎子养殖区有700多亩。
木船在凌晨的严寒中向目的地进发。此时的车启军、青福和赵丕高在船舱里穿上了水服和水靴,52岁的青福还时不时将头上的棉帽裹了又裹。
赵丕高告诉记者,这个季节下海最大的威胁就是冷。
下海之前,赵丕高穿上了两条毛裤,上身裹着羽绒服的他里面还穿着厚厚的保暖内衣和毛衣。他和其他船员一样,穿上了水服,蹬上了水靴,戴上了胶手套。
“你看我穿的这身防寒装备得有20斤吧。”赵丕高笑说。
5时40分许,渔船按照原计划到达海蛎子养殖区域。
程参远说,当天收获的海蛎子是两年前放养的,两年生的海蛎子已到了收获季节。
当渔船在海域停稳时,两人一组开始向海内撒网。
5日的早上潮水不高,程参远下网落水深度大约只有5米。如果涨潮严重的话,大网落入水底将达6米。在将两个大网撒入海里后,渔船又启动了马达,开始在养殖区域拉网。
“网在水底,这样就可以将海底的海蛎子‘捕捞’到网上。”车启军表示,“等网上的海蛎子积聚多了,再将连带着海蛎子的大网拖到船上。”
10多分钟之后,第一网开始出水。出水后的网上挂满了海蛎子,随着大网被拽入船舱,这些海蛎子被抖落在船舱内,大网随之又被撒进大海。
程参远忙着驾船拖网,而车启军和青福则忙着将抖落在船舱内的海蛎子装进网兜内。
“一网上来就有数百斤。”程参远说,“今年的海鲜与往年相比更肥。”随着第一网海蛎子的出水,船上其他3人也开始忙活起来。从拖网、提网到海蛎子入船舱再被装入网兜,除了程参远在驾船外,其他3人一刻也不能闲着。
渔船在养殖区域拖着大网转来转去,海蛎子被一网一网提出了海面。
上午9时
3小时捞起1.3万斤海蛎子 上午9时许,出水的海蛎子、海螺、扇贝已经堆满了船舱。
“一网兜接近200斤。”程参远说,3个小时里,总共捞起约1.3万斤海蛎子,装了60多个网兜。
9时10分,一切收拾妥当之后,渔船破浪满载返航。
程参远在驾驶舱内凝视着远方,晴空下的渔船向着红岛渔港码头方向缓缓驶去。
自进入冬季以来,渔港码头上的保安,已经习惯了码头从早上6点到上午10点之前的“宁静”。一名保安告诉记者,隆冬加上即将到来的春节,眼下出海打鱼的渔民相对少了,一年四季从红岛渔港码头出发的绝大多数的渔船,主要目标是捞海蛎子和贝类。“从这里捞海鲜的渔船,早上6点以前全部都会出港。”
9时50分,伴随着一辆小货车的到来,码头的寂静被打破。
这辆车厢上方加了铁网的小货车径直驶向码头南岸,并在岸边停了下来。
不一会儿,又有一辆小卡车驶进渔港,并快速奔向南岸。眼下,渔港宁静不再,车辆陆续驶来。
显然,这些车辆是来渔港等待即将上岸的海鲜的。
岸边的车辆越来越多,码头显得拥挤起来,一些渔民也纷纷拥向码头,还有一些妇女的胳膊上挎着篮子。挎篮子的妇女是来捡拾码头上遗落的海蛎子的。
50分钟后,当程参远的渔船赶到码头时,已经上午10时许。渔船靠岸时,岸边已经停靠了两艘满载海蛎子的渔船。
渔船停稳,赵丕高第一个从船上跳下岸,并将缆绳拴到了岸上的一个柱子上,以控制船在海面上的摇摆。
中午12时
8小时里四人没吃一口饭 还没有等赵丕高跳上船,码头上的一个升降机已经将挂了4个铁钩的铁链子落到了船舱里。
车启军和青福将铁钩钩到了装满海蛎子的大网兜上。此时,岸上的升降机拽着4网兜海蛎子上升。短短2分钟的时间,4网兜海蛎子被倒进了车厢内。
“一个网兜内的海蛎子有近200斤。”程参远告诉记者,“四网兜在700斤以上。”
船舱内被钩起的海蛎子,源源不断地落入岸上的车厢内。
此时,整个渔港码头上已经喧嚣起来,汽车的马达声、升降机的起吊声,人群的呼喊声,还有摩托车的喇叭声。见渔船靠岸,成群的海鸥也纷纷前来凑热闹。岸边渔船上的海蛎子还没有卸完,远处海面上三三两两的渔船正在驶来。
保安告诉记者,这个季节的红岛渔港,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每天都会有十几甚至几十艘满载的渔船靠岸。
程参远所驾渔船的旁边,赵丕高正站在码头上,手拿记账本盯着电子秤。
“3包536斤。”卸货人站在车厢内对着赵丕高大喊。
在港口的西侧,一艘更大的渔船正在将海蛎子装进一辆来自连云港的大型货车上。
半小时之后,程参远船舱内接近一半的海蛎子被卸到了车厢内。到中午12时,8小时里,四位渔民没吃一口饭。
下午5时
两次分拣之后再冲洗 满载海蛎子的小卡车出了渔港码头向分拣区飞奔。
此时,满载海蛎子赶回渔港的渔船越来越多,有些卸完海蛎子的渔船离开了渔港,还有一些渔船则在远处等待靠岸。
货车司机赵现提也是西大洋社区的渔民,他在胶州湾海域养了20多年的海蛎子,从渔港码头到海蛎子分拣区,赵现提已经驾车在这段公路上奔跑了多年。
“别看一大网兜一大网兜的海蛎子被运走,”程参远说,“实际上这些运走的海蛎子有近80%的是废品被拣出来,5斤海蛎子只有1斤才能吃。”
“这八成的废品多数是贝壳。”程参远解释,“除了贝壳外,还有一部分死蛎子。”
当赵现提将第一车海蛎子运到分拣区时,10多名头裹围巾、手戴橡胶手套的妇女,很快来到了分拣区,开始对海蛎子进行分拣。
下午5时,记者在分拣区发现,妇女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把小斧头对海蛎子进行敲打。“把这些贝壳分开,再把废蛎子扔掉。”一名妇女说,分拣海蛎子不是一个复杂的活,但必须得用心分拣,因为绝大多数的海蛎子都是废品。海蛎子被细分完毕之后,则被集中放到冲洗区。海蛎子在冲洗前还要在冲洗区再被分拣一遍。分拣两遍之后的海蛎子就可以进行清水冲洗了。
“一方面是将海蛎子外表的泥沙冲洗掉,另一方面是在冲洗之后,可将海蛎子进行分类。”这名妇女说,冲洗之后的海蛎子更能分辨出大小,大个的海蛎子能卖出更高的价格。在分拣区绝大多数的海蛎子被简单冲洗后,装进袋子被商贩买走。这些商贩买走了海蛎子,之后再对大小不一的海蛎子进行分拣,对大个的海蛎子进一步清洗,最终走上市民的餐桌。
外省商贩也来收购 岸上,进进出出的是小货车和行人;岸下,进进出出的是渔船。
在另一艘刚靠岸的渔船上,一名渔民将一大网兜海螺提出了船舱。
海螺刚被提上岸,就被岸上的人流围住了。
“卖不卖,多少钱一斤?”看着刚出海的硕大的海螺,人流里有人询问。
“你若是要的话,30元一斤。”渔民说。
“30元有些贵了,25元吧。”
“你若是都要了就25元一斤。”渔民说。
“要了。”
渔民从兜里随手拿出一个电子秤称了,12斤。
问价的行人交了钱提着海螺,驾车走了。
有渔民告诉记者,在养殖区域捞海蛎子的过程中,一些海螺会随着海蛎子被捞上来,海螺的价格比海蛎子要贵得多,他们一般会将海螺分拣之后单独出售,如果捞上来的海螺较小,他们则将这些小海螺扔进海内继续生长。
相比海螺,海蛎子出水后寿命更长,盛产于红岛的海蛎子除了供应青岛餐桌外,也有山东滨州、日照和江苏连云港等地的商贩前来收购这里的海蛎子。
今年52岁的程参远有着7年的海蛎子养殖经验。程参远说,冬天的海蛎子是最肥的季节,而当下又是年关,为了抓住这个销售旺季,自入冬以来他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养殖区域捞海蛎子。
“所有的海鲜,海蛎子是离开海水之后寿命和保鲜时间最长的。”程参远说,“出水一个月都死不了。”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