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上海自贸区 山东该学的不止是它的"光环"

2018-03-16 09:18   来源: 齐鲁壹点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编者按:

  2月22日,年后工作第一天,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将新旧动能转换工作推向了又一个高潮。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样的历史时刻,中央将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先行区这样的历史重任交给山东,是对山东极大的信任,也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年初的动员大会在分析山东面临的发展形势时提到,“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我省陷入了由别人追着跑到追着别人跑的尴尬境地。贵州的大数据产业、广东的“双转移战略”、杭州“最多跑一次”的改革、郑州中原经济的异军突起……改革,让我们的兄弟省份、兄弟城市跑到前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齐鲁壹点《壹探》栏目推出“聚焦动能转换——兄弟,我来了”特别策划,对标先进,以邻为鉴。

  年后山东召开的新旧动能转换动员大会上,有一个地方被反复提及,可以说是具有鲜明的“对标”色彩,那就是上海自贸区。

  2013年成立后,除了隔三差五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外,在普通人的脑海里,上海自贸区貌似刷不出多少“存在感”。那么,成立4年多,上海自贸区究竟都干了些啥?它跟普通人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吗?

  想知道答案,就跟小编走一遭吧!

  



  “自带光环”:

  习近平要它“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


  上海自贸区自诞生起,就“自带光环”,而且这些年来,光环的光芒只有增强,从未减弱,在经济转型升级之路上,成为当之无愧的“领路者”。

  众所周知,上海本身历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而自贸区作为龙头中的“先锋部队”,可谓“精英中的精英”,它绝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肩负着为整个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探路”的重任。

  在创立之初,习近平曾专门指示自贸试验区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鼓励上海自贸区加快在投资、监管、法治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出管用、有效的改革措施,同样,李克强总理也以“每年一次”的高频率造访自贸区,关注着它的点滴进步。

  上海自贸区的任务和作用,简单总结其实就两条:

  1,以开放倒逼改革,找到一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路;

  2,摸索能被各地所接受的改革经验和制度,并进行推广。

  这样的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被时任上海书记韩正形象的称为“种苗圃”,与之相应,韩正还提到自贸区不会做“栽盆景”的事,什么是“栽盆景”?就是探索的政策不可推广的、不可复制,只适合于本地,不适应于全局。

  4年多后的今天来看,上海可以说是一直在完成任务,并依然不断在改革之路上不断狂奔,截至2017年3月,上海自贸区已经在全国各省份复制推广261项成功经验,形成了非常好的带动效应。

  比如,按照“上海自贸区经验”,贵州全面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审批时间由原来的60天以上压缩至7个工作日。成都根据自贸区“贸易便利化”的经验,通过保税货物区间结转改革,将货物的通关时间平均缩短70%以上。

  类似以上事例,不胜枚举。

  那么,上海自贸区是如何做到让其他地方“心悦诚服”地作为学习榜样的呢?

  



  负面清单:

  给企业“壮胆”,给政府“设槛”


  上海自贸区一直坚持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而其中的亮点之一,就是“负面清单”制度。

  什么是负面清单?

  简单来说,就是列一个政策清单,只要单子上没有的,就可以去做。

  负面清单制是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用的,主要针对外商投资行为实施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让企业对“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有直观判断,也有利于政府简政放权,把属于市场的领域,真正放给市场去做,简单说就是“法无禁止皆可为”。

  就像是马路上的“红绿灯”,一旦设置,路上行人车辆都要按照指示来通行,负面清单不但告诉市场主体能做或者不能做什么,还明确了政府的职责,可谓鲜明的市场化、法治化和透明化的制度安排。

  以上海海事局为例,在自贸区成立3年多的时候,海事局已取消行政审批项目7项,占比25%;取消行政备案项目8项,占比93.18%,停止实施行政备案项目26项;取消行政事业收费项目16项,占比61.54%;暂停实施相关规定类项目4项;分批下放25项行政审批项目至自贸区海事机构。

  可以说,负面清单不但能给企业“壮胆”,还会给政府“设槛”:划定政府的服务范围,减少其“伸手”的机会,这项制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企业和政府能在“国民经济”这条大路上并行不悖、畅通无阻,最大限度促进经济发展。

  其实在上海自贸区建立前,负面清单很少出现在媒体上,而随着自贸区在负面清单领域的探索越来越成熟,总结的经验也被各地吸收借鉴,这个词早已深入人心。

  如今再回首,人们会发现,“非禁即入”的清单相当于推开了一扇门,这和以往投资管理体制的封闭之“墙”有本质区别,这其实是锐意改革、与国际规则体系相衔接迈出的一大步。

  



  制度除障:

  让中国消费者跟巴黎消费者“同时”买到同款口红


  负面清单只是自贸区在改革探索方面迈进的第一步,上海自贸区在制度创新方面,可谓不遗余力。

  比如在国际贸易上推行“单一窗口”、“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提高了效率,让政府由注重事前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这样就推动了贸易便利化,加快了企业审批的速度。

  制度创新后,受益最大的就是进驻自贸区的外企。

  今年3月6日,香奈儿中国贸易有限公司接到了自贸区开出的第1000张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产品备案证,而这距离第一张备案证发放,也才过了仅仅一年时间。

  一般消费者很难理解这张证的作用,但它对企业来说却意义重大。

  举例来说,一支口红在巴黎上市后,通过海运到上海,此前需要在上海口岸整整5个月,才能通过所有审批手续进入商场柜台,跟消费者见面,而现在,企业只需要用5天时间,在网上提交电子材料、报备备案后,就能开展经营活动。

  换句话说,现在中国的消费者,能和全球时尚最前沿——巴黎的消费者,在近乎相同的时间,接触到最新流行款式的化妆品,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对企业而言,有自贸区之前,像是走小道:速度慢不说,还有各种拐弯、限速;而自贸区就像为企业铺设了一条宽阔的“高速公路”:把速度限制减到最少、把道路舒适度做到最高,如此一来,企业又何愁不能“日行千里”呢?

  当然,在实施先照后证、“证照分离”改革后,事中事后监管成了考验政府部门管理智慧的一道难题。为此,浦东市场监管局开发建设了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为各部门在实施综合监管过程中的协同联动提供支撑。

  据了解,“证照分离”改革,上海自贸试验区已经取得了116项成果,今年9月经国务院同意已复制推广到其他自贸试验区。11月1日,第二批“证照分离”改革也悄然启动,把548项国家、市、区所有涉及企业市场准入的审批事项全部纳入。

  



  对接“一带一路”:

  要“苦练内功”,也要“仗剑走江湖”


  有人说,行走在上海自贸区,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这里充满生机活力,一片向上氛围。去年12月,一家浙江媒体在自贸区采访半天时间里,就发现有15家企业办好“准生证”,完成了注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立企业4.9万家,新设企业数是前20年同一区域企业数的1.36倍。这样的发展速度,足可傲视全国。

  而上海显然并未满足于已有的成绩,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行,上海被列为这个经济带上全国18个重点省份之一。

  对于上海自贸区而言,如果说之前的一切更像是在自我修为、“苦练内功”的话,那么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可谓给了它一个绝佳的“仗剑走江湖”的机会。

  为此,去年10月,上海顺势而为,发布《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上海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桥头堡作用的功能定位,并提出了包括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开放合作、科技创新合作等6大项60小项举措,主动将自身优势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同时也通过一带一路的带动作用,更好促进自身发展,可谓“借力打力”。

  纵观上海自贸区5年多的发展,清晰的规划,明确的定位,加上政府大刀阔斧对自身进行改革,“勤练内功”,最终让自贸区这块“制度创新试验田”不断开花结果,收获了一季又一季的成果。

  在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陈晶莹看来,上海自贸区实现了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构建了基本的投资、金融、贸易监管制度和便利化体系,为此他建议将上海自贸试验区作为构建规则、创新制度的试验田,促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对于普通人来说,虽然你可能难以直接接收到自贸区的“红包”,但看看各地政府争相恐后简政放权、推行“只跑一次”改革,能够越来越快捷地享受各种国际“大牌”商品,其实又何尝不是在享受上海自贸区带来的“福利”?

  上海自贸区能做到今天这种程度,早已是光华耀眼,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工程,是不是可以从中吸取什么经验呢?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志浩 黄翔)

   [编辑: 张珍珍]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