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建国
前两天,在绍兴柯桥区轻纺城精品广场边的杭甬运河上发生感人一幕,一名女子落水,外来务工人员魏师傅挺身而出,将女子救上了岸。当时,魏师傅还婉拒了女子拿出来的200元感谢费。可魏师傅回到家后心情不太好,原来他的手机因为救人进了水,已无法正常使用,只能买新手机。魏师傅希望找到这位落水者,能“报销”买手机的钱。(4月9日《钱江晚报》) 故事是由三幅画面组成的,分别是救人、拒酬、后悔。三幅画面放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真实的道德世界。第一幅画面呈现的救人义举,特别是“想都没想,直接跳入河中救人”,迎合了了人们的道德想象。第二幅画面更是打开了想象空间。当事人的酬谢,是一种道德肯定,如果魏师傅接受了酬谢,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接受。可出于一种朴素的价值观,魏师傅选择了婉拒。拒酬画面是对救人画面的延续,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可到了第三幅画面,魏师傅的“后悔”似乎与传统道德轨迹发生了一定的位移。但要看到,魏师傅因为见义勇为而造成财产损失是真的,按他的收入,这是一笔实在的损失。如果放任这样的损失,符不符合“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的道德主张?
在传统教育里,好人都是大公无私的英雄,即便出现了成本,也应该默默承受。社会存在这样的英雄,但如果把这当成常态,就有可能成为道德绑架。人性是复杂的,好人也是复杂的,承认现实和道德的复杂性,更有可能抵达一个美好世界。事实上,整个社会对于好人的认识,已经进入了新阶段。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以“高大全”的标准苛求好人了。从这意义上讲,救人、拒酬与后悔的画面并不违和,不能因为“后悔”画面而否认救人与拒酬画面的美感。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 刘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