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提出构建通风廊道体系 提高大气自净能力

2018-04-25 09:25   来源: 青岛早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近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青岛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构建“一湾、两翼、八廊”通风廊道体系,畅通海陆风交换,控制廊道内的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大气自净能力,让人民群众实现对“白天深呼吸,晚上数星星”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

  【目标】

  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5%

  ●《规划》提出,到2020年,生态保护红线得到严格管护,环境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5%,入海河流达标率53%。环境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和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

  ●到2030年,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大幅提升,环境质量主要指标根本好转,PM2.5(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达到35微克/立方米,入海河流达标率100%。

  ●展望2035年,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蔚然成风,环境质量大幅提升,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成为常态,全面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解读】

  创新构建通风廊道体系

  我市是全国第三批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编制的试点城市。 《规划》在总结前两批试点城市的编制经验与不足基础上,结合我市生态环境特点和“多规合一”的需求,取得创新性突破。目前我市《规划》试点成果已经成功应用到南宁、济南等国内其他城市。 《规划》的创新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结合污染源的分布、环境承载力禀赋等,划定生态、大气、水、土壤、噪声、近岸海域六大环境空间分区方案,并分别制定分区管控措施。根据青岛规划用地建设方案和空气流场特征,构建“一湾、两翼、八廊”通风廊道体系,并提出控制廊道内的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要求,可促进城市空气循环,缓解岛城夏季的“热岛效应”,减低冬季采暖期雾霾发生的频率,提高大气自净能力。划定总面积2836平方公里的生态空间,通过落实生态空间管控措施,可有效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以及人居保障区,在此基础上建立国土生态安全监测与监察体系、预测与预警体系和国土生态安全管控体系,为生态多样性、脆弱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的保护提供保障。

  青岛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摘要

  ●确定生态环境安全、环境资源承载、环境质量维护、环境公共服务四大领域的7个方面26项指标,其中10项为底线指标。

  ●划定总面积2836平方公里的生态空间,占比25%。

  ●将全市划分为大气环境核心保护区、重点管控区、一般管控区三类大气环境管控区。

  ●构建“流域—控制区—控制单元”三级管控体系,将全市43个流域划分为220个控制单元,划分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控制区、水源涵养控制区、城镇生活控制区和农业面源控制区四类。

  ●构建“一湾、两翼、八廊”通风廊道体系,“一湾”即胶州湾,保持胶州湾北岸大沽河河道、白沙河河道、红岛至棘洪滩水库、前海一线经青银高速至崂山水库西侧四条通风廊道;“两翼”即蓝谷、西海岸新区,蓝谷包括鳌山湾温泉河和大任河入海口沿河道至河流上游、S215穿越崂山段两条通风廊道,西海岸新区包括灵山湾小珠山南麓至风河入海口,铁山水库沿铁橛山东侧至古镇口和董家口两条通风廊道。

  ●构建“河流、干渠、水库”清水通道体系,其中饮用水源型清水通道包括25条河流,总长908公里;干渠包括引黄济青、胶东调水两条干渠,总长100公里;水库包括35个,总库容13亿立方米。

  ●构建南部大珠山—小珠山—铁橛山、东部崂山、北部大泽山—天柱山之间的廊道作为一级生态廊道,依次构建二级生态廊道、一般廊道,形成纵贯南北的生态廊道体系。构建大沽河干流防洪堤坝外缘线外侧200米,大沽河一级支流两侧50到100米,为母亲河生态廊道。

  ●将全市49个海湾分为“三湾”、重点管控海湾和一般海湾三类;全市

  120个海岛分为特殊保护类、限制利用类和开发主导类三类;全域的海岸

  线分为自然岸线、受损岸线和无序开发岸线三类。

   [编辑: 王苗]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

商讯

公告>

楼市动态

更多

频道推荐

山东 | 青岛

互动

社区 | 博客